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疗效分析
2021-08-19吴春芳朱百慧张悠然
吴春芳 朱百慧 张悠然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开封475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出现供血障碍,导致大脑某一区域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功能异常。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恢复期体征相对稳定,此时进行相关治疗,更有助于改善预后。 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脑缺血情况,但对患者神经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范畴,主要是由于患者正气不足、阴阳失调等导致机体气虚血瘀所致,因此应以补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三七,具有行气活血之效,可有效增加患者脑血流量[1]。 针灸可通过针法刺激相关穴位,起到舒经通络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 例。 对照组男26 例,女 25 例;年龄 42~83 岁,平均(66.42±4.01)岁。 观察组男 28 例, 女 23 例; 年龄 43~85 岁, 平均(66.59±5.08)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经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标准 (1)西医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中风病辨证论治》[3]中中风的诊断标准;(3)首次发病;(4)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意识障碍者;(2)伴有神经性疾病者;(3)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62021159),100 mg/次,1次 /d;0.5 g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53020287)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静脉滴注 ,1 次 /d;20% 甘 露 醇 注 射 液 (国 药 准 字H51022149)100 ml 静脉滴注,1 次 /d。 治疗周期为 1个月。 观察组给予血栓通联合针灸治疗。 5 ml 血栓通注射液(国药准字Z45021770)混合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静脉滴注,1 次/d。 针灸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头部:百会、四神聪、运动区等;上肢:肩髎、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曲池等;下肢:足三里、血海、陵泉、环跳、三阴交等。 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使用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感到酸胀感为宜,留针20 min,1 次/d,治疗周期为1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运动、语言障碍明显改善;显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90%,运动、语言障碍有所改善;有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运动、语言障碍稍有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 临床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NIHSS 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4 分为轻度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6~20 分为中重度卒中;>20分为重度卒中。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0 分表示日常生活完全依赖;21~40 分表示日常生活重度依赖;41~60 分表示日常生活需要中度程度帮助;>60 分表示日常生活基本自理;100 分基本生活独立。(3)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 水平。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3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 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4.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MBI 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MB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MBI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51 51 tP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20.65±5.61 20.87±5.24 0.205 0.834 16.04±2.91 10.57±2.09 10.903<0.001 5.209 13.039<0.001<0.001 M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30.59±5.27 29.93±5.64 0.611 0.543 49.71±6.60 56.92±8.55 4.767<0.001 16.167 18.818<0.001<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D-D 水平比较治疗后, 两组血清hs-CRP、D-D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D-D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D-D 水平比较()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51 51 tP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12.35±2.08 12.27±2.21 0.188 0.851 8.74±1.26 6.57±0.70 10.751<0.001 10.601 17.559<0.001<0.001 D-D(μg/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3.58±1.20 3.61±1.17 0.128 0.899 2.36±1.01 1.73±0.45 4.069<0.001 5.455 10.710<0.001<0.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是临床相对复杂的病理机制类型,临床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恢复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最大程度促进患者脑组织细胞修复与再生,改善患者预后。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见效较快,可短时间内明显缓解脑组织缺血,但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方案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血栓通注射液属于中药复合剂的一种,其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 通脉活络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可通过降低机体血液黏度,增加局部病灶血流量,达到促进病灶组织细胞修复和再生的目的[5]。 针灸治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针刺手法对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刺该穴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穴”,针刺该穴可促进机体行气活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脑血管阻力,加速脑部微循环[6]。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可有效恢复其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 其反应加剧可促进患者体内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 hs-CRP 属于急性时相蛋白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炎症反应标记物;D-D 是机体交联纤维蛋白特异的降解产物, 其水平变化可反映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进展。 血栓通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挥减少局部病灶组织炎症因子聚集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脑组织进行性损伤,阻止病情进展。针灸治疗则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灶局部炎症介质的吸收[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 hs-CRP、D-D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 可有效减轻其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