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COVID-19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案研究*

2021-08-19陈秀萍李元阁童丽李永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任脉压豆耳穴

陈秀萍 李元阁 童丽 李永平#

(1 青海大学2020 级硕士研究生 西宁810001;2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西宁810001;3 青海省糖脂代谢疾病防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西宁810001)

2020 年2 月8 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新冠肺炎(NCP)[1]。 2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同时,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认定此病毒与SARS 冠状病毒十分相似,将其命名为“SARS-CoV-2”。 2 月21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字修订为“COVID-19”[2~3]。 COVID-19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接触患者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发热、疲劳、头晕、食欲不振、胸闷[4],并伴有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改变,甚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5],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6]。

COVID-19 患者维持正常体温3 d 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连续2 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后,即可达到出院标准[7],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是患者心理、生理功能恢复的关键阶段[8], 此时期采用针刺、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心理治疗等科学的康复干预措施,不仅可以预防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9~11],还可以改善咳嗽症状、促进炎症吸收、阻止肺纤维化、帮助患者体能恢复,减轻抑郁、 失眠等不良症状[12~13]。 本研究归纳分析COVID-19 疫情期间所用到的治法、经络及穴位,以期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和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找国家及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相关文件。 检索词为“新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指南、共识”,检索时间为 2019 年 12 月 30 日~2020 年 12 月 30 日。

1.2 纳入方案 以国家及各地区有关COVID-19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方案为标准,共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14],中国针灸学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15]、《湖南省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中医药康复诊疗方案(试行)》[16]、《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17]、《黑龙江省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三版)》[18]。

1.3 信息提取 主要提取信息包括:(1)方案名称、方案出处、发布时间;(2)方案中有关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所包含的治法、经络、穴位。

1.4 数据处理 依据《穴位大辞典》对穴位名称及归经进行标准化处理。 建立针灸推拿和锻炼方法等EXCEL 数据库,然后将其导入SPSS22.0 软件,对上述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导出。

2 结果

2.1 针刺疗法 经络共涉及12 条,穴位共涉及40个。 经络总使用频次为12 次,穴位总频次为86 次,其中肺俞穴出现6 次,足三里穴出现5 次。 归经、各穴使用频次及总频次见表1。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阴经经络所占比例50.00%, 阴经穴位所占比例为27.91%;阳经经络所占比例为33.33%,阳经穴位所占比例为41.86%;任脉督脉所占比例为16.67%,穴位所占比例为24.42%; 经外奇穴所占比例为5.81%。 造成阴经比阳经经脉所占比例多,但穴位所占比例少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背俞穴所占比例为20.93%。 膀胱经选取8 个穴位,任脉选取7 个穴位,肺经选取4 个穴位,胃经、脾经、肾经、督脉均选取3个穴位,大肠经、三焦经、经外奇穴均选取2 个穴位,心经、心包经、肝经均选取1 个穴位。 针刺疗法穴位选择主要以膀胱经背俞穴和任脉腹部穴位为主。

表1 针刺疗法归经与腧穴使用频次(次)

2.2 艾灸疗法 经络共涉及9 条, 穴位共涉及31个。经络总使用频次为9 次,穴位总频次为50 次,其中肺俞穴、足三里穴,各出现4 次。归经、各穴使用频次及总频次见表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阴经经脉所占比例为44.44%,阴经穴位所占比例为16.00%;阳经经脉所占比例为33.33%, 阳经穴位所占比例为56.00%;任督二脉所占比例为22.22%,穴位所占比例率为28.00%。 造成阴经比阳经经脉所占比例多,但穴位所占比例少的,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膀胱经背俞穴所占比例为42.00%。膀胱经选取14 个穴位,任脉选取5 个穴位,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督脉均选取2 个穴位,心包经、肝经各选取1 个穴位。 艾灸疗法穴位选择主要以膀胱经背俞穴和任脉腹部穴位为主。

表2 艾灸疗法归经与腧穴使用频次(次)

2.3 推拿疗法 经络共涉及9 条, 穴位共涉及34个。 经络总使用频次20 次,穴位总频次为39 次,其中肺俞穴、肾俞穴、膻中穴,各出现3 次。 归经、各穴使用频次及总频次见表3。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阴经经脉所占比例 55.00%, 阴经穴位所占比例为23.08%;阳经经脉所占比例为30.00%,穴位所占比例为56.41%;任督二脉所占比例为15.00%,穴位所占比例为20.51%。造成阴经比阳经经脉所占比例多但穴位所占比例少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膀胱经背俞穴所占比例为51.28%。 肺经选取5 个穴位,膀胱经选取14 个穴位,任脉选取5 个穴位,胃经、脾经、心包经各选取1 个穴位。 推拿疗法不同于他法的地方在于遁行经络的手法操作,主要是由于推拿疗法附着面积大,操作手法多,故以膀胱经、任脉两经为主。

表3 推拿疗法归经与腧穴使用频次(次)

2.4 其他疗法 治法共涉及5 种, 经络共涉及6条,穴位共涉及42 个。 经脉总使用频次为13 次,穴位总频次为67 次,其中治法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耳穴压豆和穴位贴敷均出现3 次,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均出现4 次。 归经、各穴使用频次及总频次见表4。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 耳穴压豆选用穴位所占比例35.82%;拔罐选用穴位所占比例14.92%;穴位贴敷选用穴位所占比例为40.30%;穴位按压选用穴位所占比例为8.96%。 耳穴压豆选取14 个耳部穴位;拔罐选取7 个背俞穴,胃经和任脉穴位各1 个;穴位贴敷选取5 个背俞穴、5 个任脉穴,胃经和督脉穴各2个,经外奇穴和心包经穴位各1 个;穴位按压选取4个任脉穴,督脉和胃经穴位各1 个。 耳穴压豆和穴位贴敷的穴位所占比例为76.12%,主要是由于其操作方便简洁,易掌握,风险小,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在家自行治疗。

表4 其他疗法归经与腧穴使用频次(次)

3 讨论

截至 2021 年 2 月 3 日 17 时,COVID-19 全国累计确诊病例101 113 例,境外输入4 745 例,死亡病例4 828 例,现有确诊病例2 280 例,无症状感染者829 例;海外累计确诊病例104 568 701 例,死亡病例 2 262 308 例, 现有确诊病例 27 720 236 例[19]。COVID-19 恢复期患者中医常见证型分气阴两伤和肺脾气虚[20],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健脾补肺、益气化湿为主[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中包含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压豆、刮痧和拔罐6 种治法;中国针灸学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中包含针刺、艾灸、推拿和穴位贴敷4 种治法;《湖南省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中医药康复诊疗方案(试行)》中包含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压豆、 穴位贴敷和穴位点按6 种治法;《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中包含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压豆、拔罐和穴位贴敷6 种治法;《黑龙江省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中仅包含针刺和艾灸疗法。针刺和艾灸疗法在5 个方案中均出现, 推拿疗法在4 个方案中出现,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在3 个方案中提及,拔罐在2 个方案中提及, 刮痧和穴位点按分别出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湖南省的方案中。 使用最多的治法为针刺与艾灸, 这主要与古代文献记载有很大关系,《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针刺治疗麻风病:“病大风……刺肌肉为故……刺骨髓……须眉生者而止针。 ”高武的《针灸聚英》、李学川的《针灸逢源》以及徐凤的《针灸大全》均记载了针灸治疗伤寒、泻痢、霍乱、黄疸、疟疾、痨瘵、缠喉风、大头瘟、痧症等多种传染病的辨证取穴和针刺手法, 故而在COVID-19 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 可参考古代医籍记载选用恰当的治法。

在COVID-19 恢复期的康复诊疗过程中,在治法上可将中医适宜技术中的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压豆、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及穴位按压配合使用。

在经络选用上,选取了除小肠经、胆经之外的12 条经脉,总使用频次为54 次;阴经经脉总使用频次为23 次,所占比例为42.60%,前3 条分别为肺经7 次,脾经6 次,心包经4 次。 任督二脉总使用频次为10 次,所占比例为18.51%。阳经经脉总使用频次为21 次,所占比例为38.89%,前3 条分别为胃经9次,膀胱经7 次,大肠经4 次。 在经络选择上阴经首选肺、脾。 此次疫情属“疫戾”之邪,“疫戾”之气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肺脾二经相配培土生金。 阳经首选胃经,脾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为后天之本,脾为肺之母,调和脾胃,有益于肺主气、主行水、司呼吸之功能。

在穴位选取上,一共使用了66 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242 次,前三的穴位分别为肺俞18 次,足三里15 次,肾俞、关元、中脘均为11 次。 阴经穴位总使用频次为43 次,所占比率为17.78%,前3 个分别为内关9 次,三阴交6 次,阴陵泉与太渊均为4 次。阳经穴位总使用频次为 112 次, 所占比例为46.28%,前3 个分别为肺俞18 次,足三里 15 次,肾俞11 次。 任督二脉穴位总使用频次为57 次,所占比例23.55%,前3 个穴位分别为关元与中脘穴均为11 次,膻中与气海均为9 次,大椎为7 次。耳穴总使用频次为24 次,所占比例为9.91%,经外奇穴总使用频次为6 次,所占比例为2.48%。肺俞、脾俞、肾俞为背俞穴,所谓“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用足三里、气海、膻中3 个补气要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气海又名下气海,为先天元气之海,八会穴之气会,生气之海,呼吸之根;膻中又名上气海,为心包募穴、气会;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气海补元气,膻中调肺气,水谷之气、先天之气、清气三气同补,气能生血,从而气血同补,增强生命原动力。关元、中脘、内关3 个保健要穴,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效;中脘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亦为胃经募穴和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疏利中焦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与三焦经相通;用关元调下焦、中脘疏中焦、内关通三焦,上中下三焦同调。

综上所述,此九穴相配既能阴阳同调,又能气血并补。 通过上中下三焦及上下气海从而调节全身气机,根据三因制宜加减配伍,从而有益于恢复期的康复。

猜你喜欢

任脉压豆耳穴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