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欺凌说不!
2021-08-19梦洁玉琳杨虹
●梦洁 玉琳 编 ○杨虹 绘
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在网络上经常被曝出:陕西省一名18岁高三女生跳楼身亡,疑似因长期被同班同学辱骂;安徽滁州市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内被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辽宁抚顺市5名男生对一个男生施暴,暴打、踹头、要求跪地道歉、扇耳光等……有些人可能会惊讶于视频中所展现出的“恶”,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怎么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呢?
其实,欺凌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频繁、普遍得多。根据调查表明,每年全球有2.43亿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2.5%。
如何定义校园欺凌
根据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除了最常见的身体欺凌,还包括言语欺凌、社会性欺凌、网络欺凌等类型。具体而言,从讽刺、侮辱、恐吓、散布谣言、谩骂到抢夺财物、拳打脚踢,再到刻意排斥、孤立……只要你认为自己作为弱势一方,被冒犯被侵犯被伤害,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被欺凌的范围。
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短信、社交软件、网站等手段散播侮辱性、不实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进行威胁、骚扰、人格侮辱、隐私披露等行为正成为更普遍的欺凌方式,传播范围广,危害更大。
社会性欺凌和网络欺凌可以被认为是“隐形的”或隐蔽的欺凌形式,因为它们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难以发现和处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尤其在高中,他们越来越可能使用这些隐蔽的行为欺负他人。其中,网络欺凌明显会令青少年感到不安,因为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被广泛的观众目睹,而且犯罪者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社会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对于受欺凌者而言,不仅身体和精神直接遭受了侵害,这些侵害还有可能给受欺凌者带来长期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某些情况下,部分受欺凌者会发生变化,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心理相对脆弱和敏感,在这段时期遭受欺凌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可能会伴随其一生,难以完全恢复,并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对欺凌者而言,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如果欺凌者的行为没能得到及时的管控和约束,这将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而言,短期内,校园欺凌会造成旁观者愤怒、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长期可能会使旁观者产生愧疚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导致自我价值的否定等。
校园欺凌的发生还会破坏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破坏教学秩序,从而对全体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明显危害。这样的现象如果得不到管控,意味着牵涉其中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上也会丧失良好的生活、工作能力,进而危害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保护被欺凌者
孩子可能被欺凌的信号:
1.身体经常出现难以合理解释的创伤(如红肿、淤青和割伤等)。
2.孩子的书包、文具和衣服等会有所破损撕裂,其他物品丢失、损坏。
3.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出现无明确原因的头疼、肚子疼或其他不舒服,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甚至迟到或旷课。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孩子害怕家长离开。
4.刻意改变上下学的时间或路线,有时可能携带刀具。
5.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异常行为。
6.成绩下滑、学习兴趣下降甚至经常逃学。
7.比原来话少,将自己封闭。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减少与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的频率。
8.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谈论时闪烁其词,兴致不高。
9.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情绪表现上突然出现焦虑、胆小、沉默寡言,沮丧、悲伤甚至试图自杀。
10.有时以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
如果孩子有这些现象,教师、家长应及时沟通,校内校外紧密关注,甄别孩子是不是遭受了校园欺凌。
学会保护自己
1.自尊自信、自强自爱。
明确欺凌行为中,错误的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生而为人,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自尊自爱,大胆捍卫自己的权益。强大的气场会让欺凌者望而却步。因此,不要以施暴者的眼光看待自己,而给自己贴上很多名不副实的标签,那样你只会看到一个不真实的自己。
2.加强锻炼、强健体魄。
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好身体会增强自信,也会让欺凌者不敢轻易靠近。平时生活中努力做到作息规律、营养均衡、注意劳逸结合,通过练习一些喜欢的运动项目增强体魄,也可学习一些简单的防身及自我保护技能。
3.与人为善、融入群体。
和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不要说伤人自尊的话,言行举止文明。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多结交几个好朋友,有时候朋友是你度过难关的支撑。当欺凌者意识到你是集体的一员,并非孤身一人,也不敢轻易伤害你。
4.学会自护、远离危险。
欺凌者往往寻找体力、心理上弱势的对象,因此要学会自我防护,远离危险。如不要参与校园内外拉帮结派的活动,避免和喜欢惹事的人走得太近。财不外露,避免引起他人的贪念。上下学和同学结伴而行,尽量不要独自待在厕所、操场等偏僻角落等。正如你不应该独自一人去野营一样,和你的朋友们在一起,会让施暴者很难接近你。
5.发现有被欺凌的苗头,及时求救。
要记住,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安、不舒服和痛苦。找个你信任的人倾诉吧!他们可能是老师、家长、朋友、心理咨询师……你不必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他们愿意倾尽所有去帮助你脱离困境。
遭遇欺凌,可以这么做
1.初次被欺凌,不当软柿子。
欺凌者在初期欺凌的时候往往喜欢挑软柿子捏。所以当第一次被欺凌的时候,绝不能忍气吞声,要严肃制止;要大胆报告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让大人出面制止,让欺凌者知道后果,为自己讨回公道。第一次效应会影响欺凌者今后的行为方式,令其有所忌惮。
2.短兵相接,沉着冷静。
被人欺负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用平静清晰的语言告诉对方停止这样做(沉着会更显实力,哭泣、害怕会更容易被欺负),以谈判为由,拖延时间,想办法来到人多的地方,趁对方放松警惕趁机逃离。
3.机智应对,学会求救。
若被多人围困或暂时跑不掉也不要惊慌,不要与欺凌者硬碰硬,要懂得周旋,如可以先交出财物,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及时向路人求救或发送求救信号,有条件的拨打110或发送求救短信。
4.他人遇难,施以援手。
当看到其他同学正遭受侵害时,不能坐视不理,应赶紧报告老师或报警。力量悬殊时,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孤身一人见义勇为,要在欺凌者视线范围外拨打报警电话或发送求救信号。
被欺凌者的家长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在学校里被欺凌了之后,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那个同学只欺负你?”“你不要去招惹那个同学”“你怎么就那么好欺负?”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遇到校园欺凌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事实上斥责孩子“无用”,鼓励孩子“以暴制暴”,鼓励孩子忍让都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可能遭受欺凌,首先要克制情绪、保持冷静。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来,并认真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谢谢你把这些告诉我。”及时与校方沟通,同时注意收集、保留相关证据,必要时可选择报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孩子。尽量避免与欺凌者或其家长单独接触,以免事态恶化。如果孩子因遭受欺凌而出现心理问题,应及时向心理专家求助。
1.关注孩子,及时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是孩子最信任和依靠的人。家长应告诉孩子,在学校有什么异常立即和父母说;平时多关注和陪伴孩子,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学会共情,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保证孩子和父母能顺畅沟通。及时了解情况,避免出现因孩子不敢说,独自面对恐惧的情形。
2.核实情况,理性处理。
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切不可漠不关心或不以为意,要与老师沟通和确认情况,商议解决办法,注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要坐下来倾听他的遭遇和感受,帮他一起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大胆说出真相,了解其遭受欺凌的具体情况。孩子可能委屈、难过、愤怒、害怕,父母要耐心陪伴,正确引导,告诉孩子不要沉默,能够以合理方式讨回公道。
3.暂时放下其他事务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稳定孩子的情绪。
畜牧业、草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上述2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主要因素。截止到2016年,底乌拉特前旗能用于灌溉的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0.1%,标准化草地建设不足1 hm2,有户营小围栏割草地的牧户占总养殖户的10%。具有标准化养畜暖棚的养殖户仅占总养殖户的2.1%,建设有储存棚或储存架的养殖户仅占总养殖户的6%左右。在地区草地畜牧产业发展中,规模化养殖场防疫、污染物处理、生产设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大多数养殖户依然沿用原始的养殖模式。
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或不愿说出具体情况,都不要斥责其懦弱,要耐心陪护。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自闭、自伤甚至自杀等倾向,要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如果欺凌和暴力多发生在上下学路上,要亲自接送或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孩子上下学,直到问题解决。
4.正确引导,重塑价值。
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处理危机。让孩子意识到挫折是一次让自己强大的机会。即使自己现在在体力、心理上不占优势,但通过努力,充分锻炼,提高学习能力、身体素能、心理能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处理不公正遭遇。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欺凌者也需要被关注
对于欺凌事件,主要的参与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虽然欺凌者的行为对被欺凌的孩子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着实让人反感和痛心疾首,但是,欺凌者也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我们需要知道其背后的动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纠正。
欺凌者的暴力行为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心理因素:
有些欺凌者极度活跃,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坐立不安,还存在一些注意力问题,这些与他们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可能学业成绩会有问题,会不自觉地转向暴力行为。此外,在6-13岁的男孩身上会出现本能的攻击性。
家庭因素:
有两项研究发现,父亲的暴力行为,尤其是犯罪行为,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犯罪的概率是非暴力家庭长大孩子犯罪概率的2-4倍。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还遭遇了虐待,他长大后更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不一致或者过于严厉的家庭管理,非常可能引起孩子后来的暴力行为。因为不良的家庭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促成暴力行为;一些研究表明,父母低参与度的家庭,孩子未来更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尤其是男孩。
学校因素:
有些孩子在学业上总是很挫败,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关注也很少,孩子很容易出现逃课或者辍学的行为,这些都与孩子的欺凌行为相关。
同伴因素:
受到有不良行为的同伴的影响,孩子更有可能激活欺凌的意愿或者欺凌行为。此外,贫瘠的养育环境或者有犯罪的环境跟孩子的欺凌行为更为相关。
所以,对于欺凌的孩子来说,首先,造成他们成为欺凌者的人需要共同觉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造就”一个欺凌者。其次,父母、校方或者同伴们可以通过一些预警信号关注欺凌者,对可能发生的欺凌事件有所预防,阻止他们行动化。第三,理解欺凌者的困扰和负面的情绪状态,在酿成欺凌事件前,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最后,如果他们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帮助他们,可以找到专业的人帮助他们。
发生欺凌事件,欺凌者家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1.跟孩子讨论校园暴力行为,清楚明确地告诉孩子,学校、老师、社会、法律都不容许这样的行为,在讨论中让孩子明辨是非。
2.跟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让孩子换位思考,体验感受。
3.陪同孩子向对方真诚道歉。
4.对孩子实施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且符合他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惩罚,也可配合学校对孩子实施惩戒。
5.加强对孩子参与活动与行踪的掌控,了解他是否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行为,规范孩子言行,强化孩子的转变。
6.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转变情况。
7.对孩子的转变及时表扬,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8.禁止孩子玩暴力游戏,劝导孩子的同时家长自己也做到不玩暴力游戏,并且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