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管道内冰浆流动换热特性及冰堵分析
2021-08-18张雪刘圣春宋丽莹徐智明
张雪,刘圣春,宋丽莹,徐智明
(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34)
0 引言
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严重影响全球能源政策[1]。为了缓解能源紧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储能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冰浆是由冰晶、液态水和防冻剂组成的絮状混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流动特性和较大的能量密度,在同一运行工况下相较于传统冷冻水冷却能力高4 倍至5 倍[2-3],已成为一种新型相变材料在蓄冷系统中被广泛使用[4-8]。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冰浆系统的研究较多。在换热特性方面,JEAN-PIERRE 等[9]实验研究了双管换热器中冰浆的换热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含冰率的减小,传热系数先减小,在低含冰率时基本保持不变。赵腾磊等[10]以含冰率在20%以下的冰浆为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冰浆的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和动力黏度,结果表明冰浆的传热系数与含冰率成正比。张曼等[11]建立了动态冰浆传热特性的数理模型,数值研究了流速、管径和冰浆体积分数对传热系数的影响。LEE 等[12]实验研究了以冰浆作为冷却介质的双管换热器,结果表明换热率随质量流量和含冰率的增加而增加,流速低时,冰粒对换热的影响更为明显。BELLAS 等[13]实验研究了带冰浆的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得出当含冰率在5%~20%时,传热系数基本保持不变。LIU 等[14]数值研究了水平直管直径、长度、含冰率和流速对冰浆流动压降的影响,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发展了黏度与流速的数学模型。简夕忠等[15]数值研究了含冰率、流速、管径和添加剂种类等因素对冰浆换热效果的影响。由于冰浆系统涉及到相对比较复杂的流动及传热问题,目前,对冰浆传热特性的研究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推广应用方面仍需完善。
本文利用颗粒动力学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冰浆在不同类型管道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并对直管内冰堵现象进行了分析。
1 数学模型
在Fluent 软件中采用双欧拉流体模型,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数值模型的控制方程。
1.1 质量守恒方程
冰浆本质上为一种液固两相混合流体,冰粒固体为直径较小的颗粒,内置颗粒相模型,设两相分别为q相和p相。
相位q的体积:
q相的有效密度按式(3)计算:
q相的连续性方程为:
由质量守恒方程,得:
式中,αq为q相的体积分数;ρq为q相的密度,kg/m3;mpq为p相到q相的质量传递速率,kg/(m3·s);vq为q相的速度,m/s。
1.2 动量守恒方程
将冰浆看作固液两相流体,用液相动力参数描述动量方程[16],可得:
式中,下标s 表示固相;l表示液相;vsl为固液两相间的相对速度,若msl>0,则vsl=vs;若msl<0,则vsl=vl,且vsl=vls;τl为液相切应力,Pa;Fl为外部体积力,N;Flift,l为升力,N;FVm,l为虚拟质量力,N;Ksl为固液相间的动量交换系数。
固体颗粒相动量方程为:
液相与固体颗粒相之间的作用力可采用GIDASPOW[17]模型确定。
当αl>0.8 时,固-液动量交换系数Ksl为:
当αl≤0.8 时,Ksl有如下形式:
式中,Re为相对雷诺数;ds为颗粒直径,m。
q相和p相的相对雷诺数为:
1.3 能量方程
能量控制方程[18]如下:
式中,λeff为冰浆的有效导热系数,W/(m·K);ST为源项,W/m3。
1.4 湍流方程
选择k-ε湍流模型,考虑固液两相间的相互作用[16]:
式中,C1ε=1.44;C2ε=1.92;σε=1.3;σk=1;μt,m=ρmCμk2/ε;Cμ=0.09;下标m为固液混合相;k为湍流脉动动能,J;ε为湍流脉动动能耗散率;μt,m为混合相湍流动力黏度,kg/(m·s);σk为湍流脉动动能普朗特数。
1.5 黏度模型
冰浆是一种固液两相混合物,物理密度、动力黏度以及结冰点不仅与受添加物体积分数影响,还与含冰率有关,THOMAS[19]通过反复实验和理论推算,得出黏度关于含冰率的公式:
式中,φi为含冰率,%。
1.6 相变模型
在冰浆换热特性模拟过程中,开启能量方程,将冰-水换热模拟写入相变UDF 程序中,收敛精度设为10-4。
2 数值模拟模型图及边界条件设置
2.1 管道模型
90°弯管和T 型管模型分别如图1(a)和图1(b)所示。管道直径为0.02 m,管总长为1 m,弯管和T 型管均在中间位置处发生改变,弯管曲率半径为0.1 m,网格质量在0.7 以上,管道分流处采用结构化网格形式。溶液进出口位置及重力方向见图1。
图1 90°弯管和T 型管管道网格划分模型
2.2 边界条件设置
对冰浆在90°弯管、T 型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模拟。具体参数设置为:含冰率IPF 为5%~25%,流速为0.2~1.5 m/s。冰粒直径约为10-4m。边界条件设为速度入口,出口设为出流,壁面设为无滑移,采用定壁温条件,温度为1 ℃;入口处冰相和水相的温度均为0 ℃;湍流模型选用k-ε模型。冰浆两相流体的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冰浆两相流体的物性参数[20]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90°弯管内冰浆换热特性结果分析
图2 和图3所示为含冰率为10%时,90°弯管截面上溶液平均温度分布和焓值分布。由图2 和图3 可知,纵截面上,溶液平均温度变化较小,保持在0~1 ℃,弯管处溶液焓值最大为2.46×104J/kg。
图2 90°弯管截面上溶液平均温度分布
图3 90°弯管截面上溶液的焓值分布
图4所示为90°弯管截面上流体流动的速度分布。由图4 可知,在90°弯管中,流体流动速度从入口处逐渐增大直至弯管处达到最大,约为1 m/s,经过转弯处,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冰粒靠近管外侧速度明显大于内侧,逐渐在外侧堆积,这与文献[21]的结果相符。
图4 90°弯管截面上流动速度分布
综合以上分析,在90°弯管处,由于存在摩擦和二次流现象[22],冰浆流体流动阻力大,扰动强烈,摩擦损失加大。而流速从入口处逐渐增大,在弯曲处流速最大且开始出现分层现象,在流速较大区域,冰-水换热效果缓慢,冰粒不易完全融化[23]。因此,溶液平均温度随流速增大而升高,在弯曲处温度高于入口处,且冰的密度略小于水,由于受到浮升力作用和弯管处冰浆流速较快的影响,冰粒在流体的带动下,逐渐沿着管壁一侧分散开来。经过弯曲处,平均流速减小,温度稍降低。溶液温度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弯曲处、出口处和入口处,但总体温度比较均匀。
3.2 T 型管内冰浆换热特性结果分析
含冰率为10%时,T 型管纵截面处冰粒焓值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T 型管纵截面冰粒焓值分布
由图5 可知,入口处溶液的焓值较高,随着管道流动呈梯形下降趋势,在分流处焓值减小。这是由于冰浆在管内流动中,摩擦损失和紊流效应使能量损失。在交叉处,扰动强烈,液态水与冰粒之间交换动量。分流之后固液两相流动趋于稳定,在出口处压力再次降低。
3.3 直管内冰浆流动冰堵分析
为了解决冰浆堵塞造成换热效果差这一问题,对直管中冰浆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管道直径为0.02 m;入口边界条件为速度型,出口为出流型。重力方向为Y轴负方向。当含冰率为20%,取管道中间横截面位置进行分析,得到冰粒的体积分数分布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分为低体积分数区、高体积分数区和过渡区。图7所示为文献[24]中的3 种冰浆的流动流态。
图6 不同流速下冰粒在直管横截面上体积分数分布
图7 文献[24]中3 种冰浆流动流态
由图6(a)和图6(b)可知,当流速为0.2 m/s 和0.3 m/s 时,冰粒体积分布分层明显,上层冰粒体积分数最高约为0.4,底部冰粒体积分数最低,几乎为0,中间为过渡区,这与图7(a)对应,由于流速较小,在高体积分数区黏滞力较大,使冰层沉积,管道堵塞。过渡区流速较高、体积分数区大,小于临界沉积速度,仍有可能造成冰堵。当流速为1 m/s时,由图6(c)可知,冰粒体积分数分布整体较为均匀,上层为移动床流动,下层为非均质流动,即悬浮床流动,与图7(b)对应。当流速大于1.5 m/s 后,如图6(d)和图6(e)所示,此时,流速大于临界沉积速度,整个管道内呈现为悬浮床模型,冰粒速度相当,体积分数分布均匀,与图7(c)相对应,发生冰堵情况较少。
通过对不同流速下的冰粒体积分数模拟结果的比较,选择1.5 m/s 作为冰浆由移动床流动变为悬浮床流动的第二临界流速,冰粒分布趋于最均匀。
不同含冰率条件下,冰浆体积分数的最值与流速的关系如图8所示。由图8 可知,随着含冰率的增加,A 点的第一临界速度逐渐减小,在1~2 m/s之间,C 点的第二临界速度减小,在10 m/s 左右。其原因是含冰率增加对湍流效应的影响大于对黏性摩擦的影响,因此,含冰率高的冰浆更有可能在较低流速下转化为均匀流,减少冰堵发生。根据固体冰的分布轮廓,冰浆的总体积为:
图8 不同含冰率条件下冰浆体积分数最大值(最小值)随流速的变化
4 结论
本文利用Fluent 软件对冰粒在不同管道(90°弯管和T 型管)内的换热特性和直管内分布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当管径为0.02 m、管总长为1 m 时,在90°弯管处,冰粒出现速度分层现象,管外侧速度大于内侧;冰浆温度在弯曲处最大,在出口处,温度略有降低,但整体温度分布均匀;T 型管内溶液总焓值持续降低,经过分流处后,焓值降低更加剧烈,能量损失明显;
2)对冰堵风险的预测结果表明,当直管管径为0.02 m、管长为1 m、流速大于1.5 m/s 时,流态为悬浮床流,冰粒体积分数分布均匀,冰堵风险低;
3)当直管管径为0.02 m、管长为1 m 时,得出冰浆最大值体积分数、最小值体积分数与流速之间的变化曲线,第一临界速度和第二临界速度分别为1~2 m/s 和10 m/s 左右,两者均随含冰率的增加而减小,含冰率高的冰浆更有可能在较低流速下转化为均匀流,减少冰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