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新木蛾发生规律及其天敌观察

2021-08-18王志博姜燕华俞国平肖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蜂历期羽化

王志博, 姜燕华, 俞国平, 肖强*

(1.中国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2.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8;3.宁海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宁海 315600; 4.宁海县望海岗茶场,浙江 宁海 315600)

中华新木蛾(Neospastissinensis)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蛾科(Xyloryctidae),新木蛾属(Neospastis)[1]。现有文献报道仅在我国香港、福建和浙江3地有分布记载,其寄主包括茶树和油茶[2-3]。2016年,王志博等[3]首次发现,该虫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望海岗村危害茶树,并对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行描述报道,确定为浙江省茶树害虫新记录种。本研究于2016—2020年连续5 a对其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试验材料为采集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望海岗村茶园(121.22°E,29.35°N,900 m)的中华新木蛾,采集幼虫后带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养虫室进行饲养。

1.2 方法

1.2.1 饲养条件

从田间采集的中华新木蛾幼虫,置于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使用新鲜茶树叶片饲养。待幼虫饲养至化蛹后,将蛹转移到放有盆栽茶树的养虫笼(100 cm×100 cm×200 cm),让其在养虫笼内羽化、交配、产卵。养虫室饲养条件为:温度(24±2)℃,光周期为光照13 h、黑暗11 h,相对湿度75%~80%[4]。

1.2.2 发育历期观察

每日观察养虫笼内中华新木蛾交配产卵情况,将新产在茶树叶片上的卵连同叶片一起取出转移到培养皿中饲养。待卵孵化后,将初孵幼虫用小毛笔挑出转移到新培养皿单头饲养便于后续的观察统计。每天观察幼虫的发育情况,在显微镜(SZ2-IL-ST,OLYMPUS)下检查是否有新的蜕皮头壳,发现新的头壳将记录蜕皮1次,并将头壳移除,使用数码相机(G7X,Canon)对幼虫进行照片记录[5]。饲养至化蛹后将蛹转移到养虫瓶中单头饲养,待蛹羽化后,在养虫瓶内放置1个带有50%蜂蜜水的湿浸棉球,直至成虫死亡观察结束。整个观察过程中,对中华新木蛾每个发育阶段的历期进行记录。

1.2.3 野外调查

每个月到茶园调查中华新木蛾的发生情况,使用数码相机(G7X,Canon)对不同虫龄形态及危害特点进行拍照,对中华新木蛾的发生世代,危害面积进行记录。

1.2.4 天敌调查

结合野外调查对中华新木蛾天敌昆虫进行拍照记录,采集中华新木蛾幼虫带回养虫室进行饲养,饲养过程中对寄生性天敌进行生物学观察并拍照记录。待天敌昆虫自然死亡后制成干制针插标本,置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室保存,请相关领域专家帮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历期

中华新木蛾整个生命过程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新木蛾各阶段的发育历期进行观察和记录。雌性成虫寿命约为5 d,成虫交配后常产卵于茶树叶片或茎杆上,卵需要经历约12 d的发育完成孵化。中华新木蛾的幼虫阶段经历8个龄期(n=5头),各龄期发育平均历期为:1龄幼虫2.8 d,2龄幼虫5.4 d,3龄幼虫6.4 d,4龄幼虫12.2 d,5龄幼虫18.0 d,6龄幼虫14.0 d,7龄幼虫15.2 d,8龄幼虫12.8 d(表1)。

表1 中华新木蛾发育历期

2.2 发生世代

中华新木蛾在宁海县望海岗村茶园1 a发生2代,以低龄幼虫在虫苞或叶腋处经历近7个月的越冬期。越冬幼虫4月中旬开始发育,6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6月下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第2代幼虫7月上旬开始破卵孵化,8月中旬老熟幼虫化蛹,8月下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表2)。卵孵化后,10月中旬多数低龄幼虫停止发育开始越冬,少部分老熟幼虫可以发育至化蛹,但野外调查发现,这批蛹多不能羽化,被天敌和真菌寄生或感染概率较大,尚未发现越冬成功的蛹。

质量控制与保证:每批次试剂分析试剂空白,每批次样品至少做2个空白,空白测试结果均低于试验检出限。空白加标回收率为70%~120%,样品替代物的回收率为80%~120%;为检查仪器是否污染,按时做溶剂空白;本研究中 OP、BPA和 NP检出限分别为 0.048、0.040 和 0.058~0.170 μg·kg-1。

2.3 取食特点

中华新木蛾幼虫通常会吐丝将2叶片黏在一起做成虫苞,幼虫隐匿于虫苞内取食茶树叶片。低龄幼虫偏好茶树嫩叶,取食茶树叶肉组织,残留表皮组织,危害状常呈斑点状分布。4龄幼虫末期开始取食习性发生改变,取食茶树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

表2 中华新木蛾年发生世代

2.4 发生危害特点

在这5 a调查中中华新木蛾仅在宁海县望海岗村海拔900 m茶园的山顶发现,其他周边相对较近的茶园(海拔400 m处)与之有自然生长的林木隔离,并未发现有该虫的危害情况。2016年,我们首次在望海岗发现该虫后,对其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该虫的发生具有“间隔年区域爆发”的特点。2016年,该虫为害茶园面积约为0.67 hm2,茶园虫害发生的中心区域叶片基本吃光,随后进行了修剪和焚烧处理。2017年基本未见该虫危害茶叶。2018年,该虫再次爆发危害茶园面积约13 hm2,当年并未采取防治手段,但10月份调查发现野外老熟幼虫或蛹被天敌寄生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2019年,该虫发生不严重,危害茶园面积约为0.2 hm2。2020年,该虫危害茶园面积较上年明显增加,约为1 hm2。

2.5 天敌

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过程中共发现4种中华新木蛾寄生性天敌,分别是茧蜂(Braconsp)、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sp)、狭颊寄蝇(Carceliasp)、锤腹姬小蜂(Sympiesissp)。

2.5.1 茧蜂

在茶园中8月份调查能够发现茧蜂成虫,种群数量较多。茧蜂在中华新木蛾卵或低龄幼虫产卵寄生,1头中华新木蛾中可寄生20多头茧蜂(图1中A)。当中华新木蛾发育到老熟幼虫时,茧蜂幼虫从其体内爬出,在周围茶树叶片上结茧化蛹(图1中B、C),中华新木蛾遂死亡。1周左右时间茧蜂羽化开始寻找新寄主(图1中D)。

A—幼虫;B—茧;C—蛹;D—成虫。图1 中华新木蛾寄生茧蜂

2.5.2 广大腿小蜂

在野外采集的第1代中华新木蛾蛹中饲养出广大腿小蜂,1头蛹中只寄生1头广大腿小蜂,广大腿小蜂在中华新木蛾蛹期羽化(图2中A),在蛹的头端咬开1个圆孔飞出(图2中B)。

在野外采集的第1代中华新木蛾蛹中饲养出狭颊寄蝇,寄生率较低。1头蛹中只寄生1头狭颊寄蝇,狭颊寄蝇在中华新木蛾蛹期羽化(图3中A),其成虫将在蛹的胸腹连接处顶开飞出(图3中B)。

A—被寄生的中华新木蛾蛹;B—狭颊寄蝇成虫。图3 中华新木蛾寄生狭颊寄蝇

2.5.4 锤腹姬小蜂

在野外采集的第1代中华新木蛾幼虫中饲养出锤腹姬小蜂,仅此1头。单寄生性,老熟幼虫从中华新木蛾体内爬出后在其巢内化蛹(图4中A),约8 d羽化(图4中B)。

A—锤腹姬小蜂蛹;B—锤腹姬小蜂成虫。图4 中华新木蛾寄生锤腹姬小蜂

3 讨论

中华新木蛾隶属于鳞翅目木蛾科新木蛾属。新木蛾属由著名分类学家Meyrick于1917年建立。目前,该属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种,其他3种分别为Neospastisencryphias,N.calpidia和N.ichnaea,全部分布于印度,尚无寄主信息记录[1]。在我国中华新木蛾仅分布于香港、福建和浙江3个地区。本研究首次就中华新木蛾的发生历期、发生世代、危害特点及寄生性天敌等内容开展研究。

中华新木蛾的发生历期研究主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统计完成。通过对中华新木蛾的饲养我们发现,该虫人工饲养难度比茶尺蠖要大,主要体现在成虫交配率低、产卵数量少及卵孵化率低,综合因素导致继代饲养难以成功。这也是本研究中华新木蛾的发生历期样本量较少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饲养条件和饲养工具,实现中华新木蛾的人工继代扩繁饲养,为深入开展该虫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本研究共收集鉴定出4种中华新木蛾的寄生性天敌,表明自然界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天敌资源。因此,中华新木蛾的防治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减少或尽量避免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可结合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进一步发挥天敌资源种类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防治。同时,可加大这几种天敌昆虫的研究投入,以期研发出相应的植保产品,开拓中华新木蛾防治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小蜂历期羽化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孟氏胯姬小蜂种群动态及寄生特性
鸡嗉子榕小蜂繁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食性关系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棉铃虫发育历期的地理变异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
茶尺蠖的饲养温度和发育历期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