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1-08-18任晓霏蒋传红

关键词:汉语言师范文科

任晓霏,蒋传红,周 渡

(江苏大学 文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为研究热点。之所以提出新文科,是由于文科学生越来越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对新技术的兴趣与创造意识,而理工科学生以技术为中心,缺乏人文学识和文化素养,导致其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并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一、关于新文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为应对新世纪文科教育面临的挑战,美国古彻大学(Gouncher College)校长昂加尔(Sanford J.Ungar )在2016年提出“新文科”理念,他认为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传统文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大量文科院校面临生源流失,甚至关门倒闭的困境。因此,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文科教育模式,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7年,美国俄亥俄州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为两个新项目注册了商标——新文科、新技术和新徒步旅行——以区别于其他学校。

国内关于新文科的研究在2019年呈现井喷式发展。以“新文科”为主题,跨库检索中国知网,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文科建设、文科专业、文科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个别研究则讨论了新文科对于文科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图1、图2)。

图1 新文科研究总体发展趋势

图2 新文科相关研究主题分布

进一步跟踪文科专业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管、外语、教育、图书编辑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领域,较少对师范生培养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研究

学界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探究和经验总结两方面。

1.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界以地方高师院校为例,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牛朝霞以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实践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成效不显著;实践课程结构零散,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习资源单一,实习监管困难[1]。张菊红以大同大学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指出师范类本科生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实施未能根据新教学大纲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实践教育方式显得单一,试讲或者视频教学存在局限;学生职业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师范类学生缺少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学习中的“过关”心理影响着师范类学生的自我提高[2]。刘艾清认为,地方高校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低、实践时间少、见习效果不理想、实习安排有待改进等问题[3]。

2.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介绍

研究者多以所在的高校为例,介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4]。郝岚等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提出了以第二课堂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模式,并从分类指导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5]。巫晓燕等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思路,即课内课外相通、校内校外共建、教师学生一体,以及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并进的建构理念[6]。贺智利等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应更模块化、体系化,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7]。张晓平主要以韶关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应通过社团活动、义教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3.研究趋势分析

前期相关研究虽然不够丰富,但为后续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

(1)从个案分析转向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大多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以所在高校为例,只有个别研究将理论和高校个案相结合。唐代兴依据孔子、怀特海、海德格尔、库恩、哈钦斯等人的观点,提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应回归文化本位、目标本位和能力本位,围绕汉语文化能力、汉语教育学能力和汉语教育心理学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践[8]。

(2)从微观研究转向与时代要求接轨的宏观考量相结合。大多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以所在高校的具体做法为核心,属于微观研究,与时代的联系不紧密;但有少量研究将个案研究置于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如刘艾清在阐述个别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时,将其置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3],根据“强化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等要求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将个案研究与具有时代特点的宏观考量结合。

(3)从全面研究转向与特色研究相结合。大多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有少量研究提出实践能力的校本特色。如宁国利等在阐述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时,将这些策略的实施与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堂好课、一身好人文素养的“五个一”的培养目标结合[9]。

在新文科背景下,新世纪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探究和实践。

三、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关政策剖析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能力是指中小学语文教师所需要的教学能力、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研究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指通过专业教学和实践、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创新实践项目等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专业能力的过程。

1.落实新时代国家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近10年来,国家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能力的一系列要求为本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2009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2011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到要“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11]。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反思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并对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2]。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高等师范教育要“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3]。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中,要求高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4]。

2.适应新时代中小学大力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形势

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15]和2016年由温儒敏主编的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作为“统编本”的使用[16],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代替传统的以分数为中心的单一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改革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整部书阅读教学、自读课文教学、课外名著导读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个性化作文教学改革等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受到高度重视。所有这些都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强化个人实践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新时代中小学大力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形势。

3.培养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在2018年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课堂讲授能力、三字书写能力、普通话与演讲朗诵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学习和训练;要充分利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模拟实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体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场”感;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现代化的信息传媒手段,如观摩优秀教学录像、采用微格教学、个人教学视频录放等,改进和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要在加强各种能力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根据个人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使自己成为既拥有扎实文化基础又具有个人特长的优秀师范生,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目的

(1)有效提升师范生职场竞争力。伴随新世纪国内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5%,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学招生人数增加的过程中,国内一流高校基本上将特别优秀的青年学生“一网打尽”,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各师范院校很难招收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涌进理工学科,使相对远离市场的师范专业更难吸引优秀青年学生,包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内的师范专业在人才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使各师范院校招收的大学生的素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进一步增强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衔接度。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小学语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代替了传统的以分数为中心的单一评价,围绕“统编本”语文教材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替;大学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类教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提前感受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变革的氛围;要将教育研习和到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观摩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现场感”;要扩大实习学校的数量,使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加强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管理,使学生深度融入实习学校的班级和课堂中;要重视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教育,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准教师”角色的转换。

(3)着力推进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化。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依赖线下的教学和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提供了保证:要充分利用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微格教学、个人教学视频录放等手段,作为线下实践教学和训练的补充;要充分挖掘数字化、信息化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践教学设备,强化实践课教师对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自身实践的能力,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2.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1)探究新文科背景下实践课程教学的体系化。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发展理念和实践,构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应按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如,一年级安排普通话训练、三字书写训练、课件制作训练,二年级安排演讲朗诵训练、教学技能专项训练,三年级安排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教育见习、学年论文写作,四年级安排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着力探究实践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如虚拟仿真、大数据、数字化等技术的教学与实践的融合,以及教育教学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材研究、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班级管理等的贯通,使实践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内外贯通、相互呼应、整体推进,形成具有逻辑性、层递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实践教学的时代性。新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多点突破,稳步推进。201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印发《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7],为新时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指导。与此同时,由温儒敏主编的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全国作为“统编本”教材也开始使用,各地围绕“统编本”语文教材进行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同时,各地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进入教师行列而进行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编制考试已经常态化。这些都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课程创新:以新颁布的两个课程标准和“统编本”教材重构中学语文教学类课程的教学,邀请教育部门的领导和语文教育专家介绍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政策导向和最新的教改动态,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介绍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学生管理的个人体会和成功经验;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语文教师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编制考试的准备;同时,组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到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见习和实习,加深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改的体验,做到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同步共振”,为以后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无缝对接”打下基础。

(3)实现校园文化和学科优势支撑下的实践教学信息化。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全面系统,更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和学科优势,凝炼实践教学的特色。在计算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的支持下,在开设微课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定期举行微课设计比赛和数字化创新教学竞赛,以提高未来语文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目前,汉语言文学系教师已完成两项校级教改课题,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写作训练体系”和“‘格理论’背景下大学生文学创意写作的教学策略”。利用这一研究优势,依托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和校创意写作大赛,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利用学校鼓励大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和文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师学术研究较强的优势,每学期举办“学术训练营”,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中文学基础知识扎实、学术兴趣浓厚、学术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进行专题指导,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重塑着包括实践课程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教育形态,通过信息化重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可行路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和训练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来推动、更新,甚至重构实践课程和训练体系。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建成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校友邦实习平台和毕业论文网上提交系统以外,文学院还要搭建各实践课程和训练的网上平台,如利用博客辅助写作教学,学生在博客上有话就说,有事就写,教师利用博客及时批阅,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搭建学生学术训练营网上平台,教师开放个人研究课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研究课题,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其他如语文教育教学类课程、学生的演讲朗诵训练、学生的模拟实习等都可以借助网上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的融合,丰富师生的交流途径,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五、结语

以“新文科”为理论指导,对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师范生提出的具体能力要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更显其重要意义。对照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完善,进一步挖掘网络平台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循序渐进、内外贯通、线上线下相互呼应、整体推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逻辑性、层递性、针对性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系统性、时代性、信息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汉语言师范文科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