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中渗透社会责任
2021-08-17唐雪婷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社会责任在生物教育中的地位,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堂;社会责任;生态化;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0-0020-02
引 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学是一门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当今,生物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
所有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系统的、非孤立的。构建“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使生物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协调,生成最大效能。因此,教师应构建生物学生态课堂,向学生渗透社会责任。
一、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教學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的任何行为、语言都不应是孤立存在的,为学生构建的知识概念也都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态化课堂将生物学概念转化为理想教育课堂的构建,正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由这个概念可以得知,生态化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活动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而形成的统一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机地将这几点要素整合起来,并将社会责任渗入生态化课堂中。
二、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中的渗透
(一)社会责任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解读
在生物课堂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想要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最后,教师应使学生具备审辨性思维、探究精神、劳动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
生物学科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个体参与对社会实事的讨论,并作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有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讨论、思考社会实事热点,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切实开展保护环境的相关活动,为造福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本地的环境、资源进行探究学习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中的渗透方式
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和环保知识。
针对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学的社会热点议题,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海洋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武器等问题,引发学生在社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就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结果,教师应给出合理化评价及建议,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关注更多社会热点问题,逐渐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制订并践行健康生活计划,有意识地向身边人宣传,进而向社区、社会宣传生物学中的健康生活方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生物学科知识辨别、拆穿迷信和伪科学,向家人、邻居、社会宣传相关知识。这样,教师将课堂延伸到课下,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通过生物学科学习及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并形成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当地有关环保建议的讨论。教师可以将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延伸至课下,组织学生开展由校内到校外的环保宣传、物种丰富度调查、制作生态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2]。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引导学生将个人和社会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在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中渗透社会责任的实例
实例1:每年的7月到10月,在加拿大、挪威等地能看到三文鱼洄游的奇异景观,快到产卵期的三文鱼大部队逆流而上,经过小小堤坝和瀑布,只为回到出生地繁殖产卵,但在产卵后便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刚出生的小鱼苗将顺流而下回到海洋,通常3~5年长大成熟。据统计,野生三文鱼数量在过去30年内已减少2/3;仅在1994—1999年,北美河流的三文鱼年穿行量就从大约20万尾下降到8万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肆无忌惮的商业捕捞是导致三文鱼濒临生存警戒线的根本原因。因此,2015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即向大西洋三文鱼导入了两个基因(其一是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自此,三倍体雌鱼生长迅速[3]。
设问:(1)三文鱼是人们餐桌上广受好评的鱼类,那么人类应采用哪些保护野生三文鱼资源的措施呢?
(2)将转基因生物放生到自然界中的问题之一:目的基因存在于转基因生物中,转基因生物会通过有性生殖将目的基因扩散到当地野生型种群的基因库中,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你认为本题中的转基因三文鱼会不会发生这种状况?原因是什么?
分析:设问(1)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环保活动的宣传和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具有通过科学实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想法。设问(2)体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与社会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基于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辨别并揭穿伪科学,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新闻、公众号及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的各种声音,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从身边事做起,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实例2:2018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42题实验分析题:人类的软骨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R控制的,这种软骨病无法用VD治疗。
设问:有一对夫妇,丈夫为该软骨病患者,且其家族有该病的遗传史,妻子正常。从遗传学角度分析这对夫妇认为他们只能生育男孩。请你谈一谈对此观点的分析。
很多学生回答设问时根据计算结果认为,应建议这对夫妇选择生男孩,如果生女孩则100%患该病。但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生育过程中后代性别不能选择。虽然生男孩不患该病,生女孩100%患该病,但女孩可以进行后期治疗等。本题要求学生不仅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题,计算出答案,还要结合题意,联系社会实际,首先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其次针对问题,增强使命感,进而从社会责任的层面来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结 语
在多样化的生态教学模式下的生物课堂上,教师展示资料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4]。教师应在生态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用多种生态化手段,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对个体与社会相关实事进行合理思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体验和实践中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有利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型建设者。
[参考文献]
董雯倩.《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盛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05):71,73.
赵斐.2013—2017年高考遗传学试题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刘裕彬.以培养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J].求学,2021(15):33-34.
作者簡介:唐雪婷(1990.12-),女,天津人,研究生学历,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