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2021-08-17张敏

西部学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俄国现代化影响

摘要: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但由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和土地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正是在俄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转型时期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散村社,实行份地私有制;进行土地调整: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移民政策的实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巨大,有利的影响有:突破村社束缚,促进农业发展;拉动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政治现代化發展。不利影响有:损害农民切身利益,遭到农民抵抗;移民运动激化阶级矛盾。总体来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是一次巨大的尝试,应该正确看待此次改革。

关键词:俄国;现代化;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K5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132-03

一、现代化的概念及俄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一)现代化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进行过许多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给出的定义也都各不相同。罗荣渠先生曾在其书《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的含义做了界定:“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1]

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相比,俄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发展较快。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法、德、美等国家紧随其后。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后又在教育、军事等方面实行了重大变革,从而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之路。

(二)俄国农业现代化概况

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使两千多万的农民摆脱了农奴的依附地位,农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承认,地主不能随意买卖或抵押农奴,农民可以将份地和宅地赎归自己所有,这一系列措施都为俄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俄国的农民和土地问题仍然非常尖锐,阻碍了俄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一方面有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但同时又有着最落后的土地占有制和最不文明的乡村。在农村,村社仍然存在,农民和土地被牢牢地束缚在村社里面,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也不可以随意迁居,这一切都与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容。1905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农民同工人运动一起,形成了席卷整个俄国的俄国革命,国家急需进行改革。为了维持沙皇的政府体制并确保地主阶级的利益,斯托雷平①进行了土地改革,向农业现代化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解散村社,实行份地私有制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是通过颁布一系列重要的法令来实行的。1906年11月9日,沙皇同意了政府的意见,颁布了《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现行法令若干规定的补充》这一关于摧毁村社的法令。其基本内容为:“每一个拥有村社份地的农民,任何时候都可以要求把他们的份地确定为自己的私产;若份地超过家庭人口的限额,主人可以将多余部分按1861年改革规定的价格予以赎买;个人有权支配土地及退出村社的庄园的全部财产。”[2]根据此法令,政府鼓励农民退出村社,还曾派军队到农村,用武力强迫农民脱离村社,逮捕那些进行反抗的村社农民。“截止到1916年1月1日,共有两千余户农民退出村社,占整个村社整数的22%,农民得到的固有份地占份地总数的14%。”[3]同时,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的土地规划。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斯托雷平颁布的土地法令和国家优惠政策为富裕农民提供了大力支持,而贫困农民则因为无法耕种土地而出售土地,从而成为了新的雇佣劳动力,强大的劳动力资源最终促进了俄罗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进行土地调整: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

在鼓励农民退出村社之后,土地改革的第二项内容是对俄国的土地进行调整与规划,使退社后农民获得的分散的份地连成一片,使退社农民形成独立的农户个体。这种个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田庄,二是独家农场。

所谓独立田庄,是指离开村社之后的农民仍然生活在村社中,只是把零散的土地合并成一片。在脱离村社之后,除了将土地合并成一片,还把房屋和其他财产也转移到他们的土地上,这就叫做独家农场。

为了支持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俄国政府于1907年3月17日颁布了法令,规定退出村社的农户可以获得政府的贷款来购买设备、建筑房屋或者改善经济。沙皇政府还在各个省、市和县都成立了土地调整委员会,其成员主要负责测量土地并监督土地使用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官员;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调整,政府还成立了农民银行,其主要负责向农民提供贷款,还经营将国家、皇室及收购的破产农民的土地出售给农民的任务。

(三)移民政策的实行

移民政策是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第三项内容。实行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打发走中央地区缺少土地的农民,解决农民缺地、少地的矛盾,更好地开发俄国东部地区,增强俄国的经济实力。土地改革之前,农民长期生活在村社之中,不允许随意迁徙。在1906年3月,沙皇政府通过了《关于实施1904年6月6日法令的章程》,该法令明确规定不再限制农民的移民自由,并且政府给予主动移居的农民一些优惠政策,移民运动从此全面展开。沙俄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移民政策的实行,还采取了许多鼓励移民的措施,包括散发传单和宣传册提供相关信息、为愿意移民的农民提供乘车优惠、发放给农民一些资助金作为移民的费用,等等。根据统计数据,从1906—1915年移民的总数达到了沙俄帝国历史上最高的纪录,移民的主要方向是西伯利亚地区,其次便是远东、中亚细亚、高加索一带地区。

三、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斯托雷平实行的土地改革主要便分为以上三个内容:摧毁长期束缚农民的村社制度并实行份地私有制,对国家的土地进行调整与规划,实行移民政策开发东部地区。但由于社会阻力太大,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此次改革像是一把双刃剑,对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双面影响。

(一)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利影响

1.突破村社束缚,促进农业发展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中解散村社、进行土地规划等措施,有力地扶植了俄國农村资产阶级的成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改革之前,俄国农村村社耕地交错、地块分散,无法使用现代化的农具,土地距农宅太远也耗费了大量的劳动时间和工具,导致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为了改善地少和土地分布混乱的情况,改革首先对这些地方的土地进行了规划调整,使农户地段更加集中,距离较远的地块都调整到了庄园的附近,农户开始使用轮种制,土地分布混乱的状况逐渐改善,有益于集约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村社解散后独家农场和独立田庄的兴起,使农民突破村社的束缚,具有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村社农业向独立农场过渡,实际上是传统农业向小资产阶级农业过渡,从这时起,农民真正步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第一次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支配权和买卖权,使土地变为了商品,卷入了商品流通,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大加深,在俄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在此期间,俄国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也有了显著发展。地区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变得更加明显,从而使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产品不断进入市场,为国家的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农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对肥料、技术设备等的需求,从而使国家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俄国农产品的出口量也大为增长。“1901—1905年俄国农产品的出口值是7.01亿卢布,1911—1913年已经增加到12.26亿卢布,仅谷物出口这一项,每年就可多得5亿多卢布,居世界第一位。”[4]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使俄国的资本积累大为增加,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拉动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发展

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粮食出口量的大量增加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铁路网开始建立了。第一批具有经济价值的铁路是在农奴制经济崩溃之后,农业开始需要广大销售市场时开始建立的。其中,南方铁路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连接了莫斯科同中部、南部的各个港口,为农产品销售到国内各省和国外创造了便利条件。在90年代时,俄国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开始全力建设铁路。20世纪初,全俄铁路网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到1913年时,俄国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了71,7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铁路的迅速发展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铁路的建设和斯托雷平移民政策的实行,东部的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在铁路建设之前,东部地区工业门类少,在俄国工业中占的比例十分微小。而铁路的修建使俄国东部地区工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敷设,数百万移民来到西伯利亚地区开垦荒地,带动了东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黄金是俄国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其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就位于西伯利亚地区;20世纪初俄国向国外出口的奶油几乎也都出自西伯利亚地区。1908—1910年,仅西伯利亚沿线地区就有17,000家工厂和半机械化企业,5万多名就业工人,平均每年有8700万卢布的生产值。东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又为整个俄国的木材、金属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且成为了20世纪初俄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3.促进东部地区现代化发展

在19世纪时,俄国曾是世界上人口较少的国家之一。而且大多数人口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欧俄地区,面积十分广阔的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人口十分稀少。而随着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中移民政策的实行和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大批移民来到西伯利亚地区,不仅缓解了中西部地区人口过多的压力,也给东部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改善了俄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

随着东部地区人口的增加,城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原来的一些小居民点,如巴拉宾斯克、鞑靼斯克等也初具规模;之前位于铁路两侧的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城市都发生了变化,像鄂木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很快都变成了大型的工商业城市中心。例如,古谢夫卡村这个小居民点最初只是为了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鄂毕河铁路大桥而建立的,后迅速发展,1895年被命名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在1901年、1905年和1907年三年中,其居民人数翻倍增长,一跃成为跨鄂毕河上游两岸的大城市而且成为了西伯利亚最大的商业中心[5]。

4.有利于政治现代化发展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瓦解了村社,也使农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改革之前,村社实行的是家长制原则,“村会”为家长会议,但其实际上为“长老们”所把持。改革之后,随着村社的瓦解,农民的眼界变得开阔了,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一些民主概念,如公民权利、公民意识等开始进入农村世界[6]。村社的社会化原则和封闭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自由个性、独立的人格开始形成,家长制原则受到日益严重的打击,老人和长者的威信逐渐下降,农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增长,各种民主主义组织如劳动派、社会民主党等在农村的影响逐渐加深。这一切都有利于俄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二)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利影响

1.损害农民切身利益,遭到农民抵抗

1905年革命后,在沙皇召开的国家杜马中,农民代表劳动团曾向政府传达了农民的切身要求:他们希望所有的土地属于农民,在不使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由全家人耕种,禁止土地出售,废除土地私有制等。他们都希望沙皇政府能够重新分配土地,以解决农民缺地或少地的问题。但是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核心是私有化,虽然并没有提出强制解散村社,但却提出在村社外部建立独立农场和田庄,推行份地私有制,还通过农民银行等办法鼓励土地商品化,这种试图在农民当中培养土地私有者的举措,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其一,改革并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这种选择弱者而不是强者实现改革目标的方式显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多数农民的土地并没有进入土地流通。到1917年,俄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无地、无马的农户高达70%,20%~25%的中等小农只能满足温饱,富裕农民只占5%[7]。其二,参与土地买卖的大多是富农,这些人既可以从事农业,也有足够的条件从事工商业,但是退出村社的富农只占少数,大部分村社的农民只会更加依赖传统村社。其三,斯托雷平改革的观念与农民的宗法观念大相径庭。斯托雷平认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伟大的国家,因此国家的依附者必须变成独立的农民,人民必须自觉舍弃村社。但是在农民的传统观念中,村社就是缩小了的国家,舍弃村社就等于舍弃了国家。正因如此,斯托雷平改革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而且加剧了贫农与富农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2.移民运动激化阶级矛盾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引发的两次移民浪潮,虽然缓解了欧俄地区的人口压力,促进了东部地区工业和城市等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给俄国现代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一,沙皇一心只想把这些不安分的农民安置到边远地区,却根本没有考虑移民工作的复杂性。很多政府官员在办理农民迁移手续时经常出现失误,给移民带来很大的麻烦;自由移民的境况则更加糟糕,他们属于自愿迁移,没有通行证,也不在政府的关照范围之内,因此他们无法得到搬迁费用和土地,加之西伯利亚寒冷的天气条件和新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在长时间之内都无法安顿下来;而且在迁移的过程中,许多农民都遭受了饥饿、寒冷、疾病等问题,政府对此更是不闻不问,造成了大量的移民死亡。其二,许多贫困的俄罗斯农民并未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找到栖身之地,被迫重返欧俄地区,造成大量移民回流现象。据统计,1906—1916年,返回欧俄地区的人数达到了50多万人,占移民总数的15%左右,初来乍到的农民们无法找到栖身之所,只能踏上返乡之路,回到自己土地已被变卖的故土,同时他们还承担着政府昂贵的贷款,生活苦不堪言。其三,移民政策使东部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富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大多数移民根本无法获得土地保障,农民贫困率不断加深,土地危机日益严重,阶级和民族矛盾也不断激化。据统计,无地农户就占了13%,其余农户平均份地只有5.5俄亩,在一战期间,大批移民相继破产。

结语

综上所述,斯托雷平实行的土地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影响重大。改革瓦解了长期束缚农民的村社制度,促进了俄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了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俄国东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为俄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但此次土地改革并没有有效地解决俄国的土地问题,还使俄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为俄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但总的来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在俄国现代化历程中仍是一次巨大的尝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此次改革。

注释:

①斯托雷平:即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1862年4月14日—1911年9月18日),俄罗斯政治家。1906年任俄国首相兼内务大臣。1906年~1911年推行旨在摧毀村社制度、扶植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史称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7.

[2] 南宫.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J].史学月刊,1983(4).

[3] 李袁.帝俄末期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新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波·伊·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78.

[5] 王晓菊.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0.

[6] 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22.

[7] 解国良.俄国农民抵制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张敏(1998—),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俄国现代化影响
边疆治理现代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