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探析
2021-08-17王瑞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为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和社会上一些其他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缺少了对大学生们应有的人文关怀,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产生了人文知识匮乏、人文情怀丢失、人文技能不足、人文精神弱化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而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正逢其时。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人才观念;(二)建设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三)加大投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条件;(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辟个性化实践教学基地;(五)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11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能够拥有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然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处在边缘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和就业竞争力,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相关学者和高校的深切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继承和发展,为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在社会大力呼唤着要传承好民族文化底蕴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育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还关系着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当前,如何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来探索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界一直以来看法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经过了西周到清中叶这一段时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指从过去到现在发展起来的,融合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是动与静、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产物。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与不同时代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在整体上体现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反映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它通过观念的表现形态来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同时又以观念的表现形态来影响人们,使它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1]。传统文化世代相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深深地融入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至今还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蘊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内涵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一个人的成长,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吸收自己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脱离了民族,脱离了民族文化,那么他(她)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一个民族也一样,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孕育文化、保存文化,在精神荒漠中是永远不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化之花的。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在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去吸收养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传播文化的载体,有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有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神圣使命。高校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发挥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结合传统与历史,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2]。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总体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大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为社会作贡献,为祖国图发展。所以在抗疫斗争、抗洪抢险中奋力拼搏,涌现出众多的为祖国、为人民而奉献青春、生命的热血青年。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缺少了对大学生们应有的人文关怀,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人文知识匮乏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社会上存在“一切以分数为中心”以及“重理轻文”等不合理观念,使得很大一部分同学十分看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他们在思想上缺乏对人文价值的正确认识,轻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听不进老师讲授的内容,认为是抽象的说教,甚至存在着抵触情绪。这种认知导致大学生欠缺基本的人文知识,在知识构成上存在缺陷,在内涵修养上严重不足,影响其未来与社会的融合。
(二)人文情怀丢失
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但学生对这些课程既无兴趣,也不重视,视其为副课。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在人文课程中吸收人文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在面对社会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时,在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很容易将道德规范放置一边,放大自我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忽视自身道德修养建设,出现道德品质低下、行为粗鄙、三观不正等问题。
(三)人文技能不足
人文思维与技能具体表现在语言上的表述能力,人际交往上的沟通能力、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以及艺术欣赏上的审美能力等几个方面。培养人文思维与技能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十分重要。当前大学生从人文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对人文思维缺乏训练,能够经常有意识地用历史思维、哲学思维看问题的学生占少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导致在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缺少方法与技巧,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同时在对艺术,对美的鉴赏上只知紧跟潮流时尚,却缺乏成熟的人文素养,以致于出现一些怪异的艺术趣昧和与环境场合不相适应的另类行为。
(四)人文精神弱化
人文精神历经艰辛,经过不断的文化交融和实践检验,最终由人类文化中精华积淀而成,是人类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力量。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传播迅速,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心逐渐加重,心态开始变得浮躁,他们对于考研、考证、考级极为上心,对于无法在短期给他们带来收益的人文知识,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人文精神养育的不足和长远眼光的缺乏很不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关键取决于高校领导对人文教育是否能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是否能够正视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领导要想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不“唯学习论”,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加强对传统文化普及式教育;最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时,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实际教学中,协调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大学生身上融通并进。
(二)营造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除了直接教育,还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旁支,是一种具有引导作用的亚文化[4]。大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生活学习,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每时每刻都淋漓尽致地发挥着“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应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其注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普及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排演传统戏剧、朗诵古诗词,寓传统文化于乐,增添大学生身上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人文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人文精神。通过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软硬件设施的辅助等。通过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使校园具备营造人文氛围的物质基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高校须增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如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汇的场所,其馆藏是否丰富、设施是否完善、环境是否达标等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优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完善馆内传统文化资料,建立传统文化储备,完善服务设施,加强环境建设,才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土壤。
(四)增加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多渠道、分层次进行,应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观念,把培养学生人文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好“理论学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分享讲堂”。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渗透式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比例,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避免灌输式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再通过社会实践,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储备。首先,高校依托地方人文资源,把地方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与利用,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其次,结合课堂教授内容,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观、游学,达到知行合一。最后,从课堂初识到实地考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们崇敬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养分进行人文教育,不能只依托学校教育,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应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优秀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养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教学)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辩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学习方法,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网络课堂以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以传统文化课程知识点精品视频为核心,注重价值引领;线下学生大量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古诗文,观看戏剧、观摩书画,增强自身文化积累。其次,学生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舞臺剧、音乐课、革命遗址、“VR+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宣传,以电视、抖音等各类媒介录制的传统文化节目为载体加强彼此交流;重视传统节日的节庆仪式,回味传统经典故事,增强自身文化底蕴。最后,力求知行合一,把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军.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探析[J].科技信息,2010(26).
[2] 陈少志,李海霞.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导向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 陈卫平.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王瑞(1993—),男,汉族,宁夏石嘴山人,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易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SGKCSZ2020-78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