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可持续研究现状下中国脱贫可持续实践特征分析
2021-08-17周新峰王旭光
周新峰 王旭光
摘要: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如何维持脱贫可持续是个重要课题。现有“脱贫可持续理论”研究的国际理论框架中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被忽视;同时,该理论框架未能深刻体现脱贫可持续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脱贫可持续工作特征是:谋生资本为基,谋生技能为本,谋生环境为重。而中国脱贫可持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一)建设物力财力的长效保障机制;(二)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和特色谋生能力;(三)培育新的农业管理主体,完善优化扶贫产业链特别是农业相关的产业链,为容纳贫困人员创造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脱贫可持续;可持续性评估;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069-03
一、问题提出
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领导人齐聚纽约总部,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历史性承诺:彻底消除全世界每個角落的贫困。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全球脱贫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从数量上来说,中国为世界脱贫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脱贫贡献率超过了七成,完成了世界公认的“中国扶贫奇迹”。同时,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工程与项目估计帮助了世界上千万人口脱贫。中国不仅从数量上成为世界脱贫贡献主要力量,还为世界人民提出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方案。
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但这并不代表着扶贫工作的结束,反而是后脱贫时代的开始,更艰苦、考验智慧的脱贫可持续性问题提上也了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还对脱贫质量和脱贫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20年10月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可见,脱贫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关乎如何构建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价值理念,还关乎中国伟大扶贫事业的最终成败。
二、研究现状
(一)脱贫可持续理论
脱贫可持续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思想范式。20世纪90年代,“家庭资产—可获得性—经济活动”为主线的脱贫可持续方法,强调脱贫可持续应以人为本,将自下而上的民间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相结合。
CHAMBERS等[1]提出了谋生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的概念,认为谋生手段取决于经济支持、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而谋生手段应具有可持续性,即贫困人口通过生产劳动可以从贫困环境中脱离过来,并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保持与提高家庭资本。脱贫工作针对的主要目标群体是谋生能力不足或者处于劣势的农业、牧业从业人员以及移民人员。另外,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任苒[2]认为经济保障对黄土高原的脱贫可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杨璐[3]认为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可持续性具有显著作用。同时,不少研究也关注谋生资本和谋生策略调整对贫困人员谋生可持续的影响,并且指出谋生资本调整显著影响谋生可持续,谋生策略对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可是,现有研究中不少对谋生资本、谋生策略的研究只注重单一或者少数影响因素。
(二)脱贫可持续评价框架与不足
谋生(生计)可视为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而脱贫可持续评价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现有研究中,常用的脱贫可持续评价框架包括五种:
1.英国国际发展署(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脱贫可持续评估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多种脱贫可持续影响因素,包括贫困背景、谋生资本和结构、制度、策略、产出等因素,广泛用于脱贫可持续评估研究。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脱贫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该框架是一种基于资产的方法,其重点是利用资产来实现脱贫可持续评估。
3.“四方援助救济社”(Cooperative of Assistance and Relief Everywhere)脱贫可持续评估框架。1945年,为援助二战后德国难民,美国成立“美国援助欧洲合作组织”(Cooperative for American Remittances to Europe),后发展成为“四方援助救济社”(Cooperative of Assistance and Relief Everywhere),其脱贫可持续框架强调赋予贫困人口谋生能力,通过增强贫困者个人能力来解决脱贫可持续问题。
4.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提出的评估框架。其脱贫可持续框架强调从贫困背景以及谋生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解决脱贫可持续问题。
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脱贫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该框架从农牧产业发展的角度对脱贫可持续进行重点评估,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这5个评估分析框架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助贫、致富等工程和项目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为扶贫学术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是国际扶贫实践与研究的主流方法。这些框架因为背景和主旨不同,所以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当前,上述评估分析框架也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等问题当中,不过多是实践应用,其理论发展进度不大。
基于这种脱贫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许多研究对影响脱贫可持续的相关因素及其功能进行了评估。例如,XUE和HUANG[4]针对中国煤矿采空区的特点,以国有重点煤矿采空区为样本,使用脱贫可持续框架,评估了不同类型的脱贫资本对生态移民的影响。赵雪雁[5]在概述脱贫可持续理论的基础上,从脱贫的空间差异、脱贫与环境的关系、相关因素对脱贫可持续影响等方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脱贫可持续现状。LIANG等[6]将家庭构成引入脱贫可持续框架,进行脱贫过程和脱贫政策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家庭结构不同,粮食计划对脱贫的影响也不同。
上述研究使用了脱贫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但仅将脱贫可持续性来进行分析,而框架中包括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被忽视。同时,现有的分析框架未能深刻体现脱贫可持续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脱贫可持续特征与建议
(一)中国脱贫可持续特征
中国的贫困家庭经历了不同的脱贫过程。首先,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一定的谋生资源,以帮助他们拥有一定的谋生基础;其次,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思想教育或技术培训,以激发脱贫的内生力量,除了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以提高脱贫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尝试提高贫困家庭的谋生环境,消除贫困家庭的谋生障碍。这三个过程相辅相成,贯穿扶贫的全过程,侧重脱贫的长效机制。尽管随着全球扶贫事业的逐步发展,贫困现象已经逐渐减少,但如何巩固扶贫成果,促进脱贫人群的可持续发展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脱贫可持续性特征和动态机制的总结与解释,有助于探索稳定的谋生方式,其意义重大。但对于中国而言,中国贫困家庭的脱贫可持续发展是家庭、政府、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涉及劳动、土地、资本等主要谋生资本,并与各种民生活动相结合(如优惠政策、行业支持、技能改进、组织管理等)的系统工程。基于中国的扶贫开发经验,本研究将中国脱贫可持续特征总结如下。
1.谋生资本为基。谋生资本是贫困家庭的脱贫基础,扶贫过程中的灾害事件会改变其资本持有量及其谋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可能造成返贫或影响后续发展的潜在资本。中国政府扶贫工作中非常关注贫困家庭资本或资产的积累问题,就是因为谋生资本对贫困人员来说非常重要。贫困家庭在摆脱贫困之前常常缺乏可用的资本,而贫困家庭高度依赖谋生资本,这是开展贫困人员谋生活动的前提。长远来看,为贫困人员提供一定的谋生资本,提高其谋生能力和脱贫的积极主动性,是维持脱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谋生技能为本。从经验来看,贫困家庭大多从事简单的农业、牧业经济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其谋生技能的稳定性较弱。总的来说,贫困家庭可工作人数很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工作技能。因此,除了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政策支持外,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家庭的整体素质,加速他们的生计发展,并促进其适应社会的进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是优化他们的谋生手段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促进贫困家庭从劳动力型家庭向知识型或技术型家庭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脱贫可持续。
3.谋生环境为重。在政府方面,扶贫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公正的生产生存环境。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之后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拥有强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战胜贫困方面具有坚定的决心并付出了巨大努力,对谋生环境给予了重点关注。同时,中国在贫困县脱贫后会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来保证长期救济。而且贫困家庭的谋生与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社区、亲戚朋友以及其他组织的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这些有利的谋生环境在促进脱贫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效地保证了中国扶贫事业的最终成功。
(二)中国脱贫可持续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促进中国脱贫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建设物力财力的长效保障机制。此为谋生资本考虑,财力物力是谋生资本的基础,缺此将影响脱贫可持续的根基。原因是贫困人员在扶贫初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因此要保障谋生基础,支持内生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设定财政扶贫基金、社会资金进入扶贫领域机制、扶贫领域工作人员设定机制等。
2.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和特色谋生能力。此为谋生技能考虑,是解决脱贫可持续问题的根本问题。提高贫困人员的自信心和自我创造力,重视教育的作用,鼓励贫困家庭获取新信息、学习新技能、发展新思想,为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健全的贫困人员登记管理机制建设、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办法、有效的培训和市场衔接机制等。
3.培育新的农业管理主体。此为谋生环境考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脱贫可持续路径。贫困人员中的农业人员占绝大多数,在中国尤其如此,因此应积极拓展农产品产业领域,发挥特色产品在产业集群中的优势。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创新大农户、合作社、农场和乡镇企业的稳定发展,完善优化扶贫产业链特别是农业相关的产业链,为容纳贫困人员创造环境和条件。
结语
总之,中国脱贫已经全面胜利,处于脱贫可持续现状下,但是缺乏维持脱贫可持续与加强脱贫可持续评估,脱贫可持续有中国和国外各自特点。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多维贫困才是贫困的常态,走中国特色脱贫可持续道路才能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在2016年与2017年,中国分别有60万人和2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数据),“脱贫可持续”已成为当前中国脱贫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必定会是下一阶段扶贫任务的工作重心。在后脱贫时代,扶贫的工作目标应由“战胜贫困”向“巩固脱贫”转变;工作重点从“脱贫数量”向“脱贫质量”转变;工作内容从“帮扶脱贫”向“预防贫困”转变;实际上,所有转变的实质问题就是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虽然在扶贫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中国脱贫可持续特征,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评估办法是未来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R,CONWAY G.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J].IDS Discussion Paper No.296.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3).
[2] 任苒,李晓西.对我国高原地区扶贫工作的思考[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5).
[3] 杨璐.易地扶贫中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融合——以镇沅县复兴村苦聪移民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2(1).
[4] XUE Y,HUANG 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velihoods of ecological migrants in coal mined-out areas in China[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9(4).
[5] 趙雪雁.地理学视角的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问题与领域[J].地理研究,2017(36).
[6] LIANG Y,LI S,FELDMAN M W,et al.Does household composition matter?The impact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5).
作者简介:周新峰(1963—),男,汉族,河南禹州人,高级农业经济师,单位为许昌学院,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王旭光(1981—),男,汉族,河南许昌人,中国地质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学在读,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群体性事件‘政民媒协同防控模式研究”(编号:17YBA2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