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
2021-08-17郭焕焕
摘要:社会工作人才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在社区开展工作,服务于基层治理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各地区“三区”计划实施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聚焦层面比较单一,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寻其适合的培养模式。以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三区”项目为例,通过对枣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干预,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展开五个阶段研究以回应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五个阶段分别为:(一)实地走访与实践初探;(二)关联角色与输入协商;(三)协调沟通与介入产出;(四)反馈回路与行动系统;(五)稳定持续与评估结果。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聚焦干预过程中的实践反思,发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行动研究;“三区”计划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060-03
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015年,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出台[2]。中共十八大以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基调。社会工作以需要为起点,依靠其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干预服务,运用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专业的服务,以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笔者立足淳化“三区”项目,尝试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嵌入在基层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从而获得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知识。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初至70年代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伊始阶段。20世纪初MARRY RICHMOD和JANE ADDAMS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人在大环境下的状态。1935年,英国坦斯雷(A.G.TANSLEY)强调“生态系统的开放是因为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出循环,其达到的自动调节和自我修补功能以维持生态间平衡”[3]。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强调人类生存环境在生态研究领域。1958年HEARN关注环境层面,心理动力方面被弱化[4]。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区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能量和物质之间的流转[5]。学者们将自然生物学科的量化方法渗透到生态系统理论,由定性向定量转变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杰曼“生态模型”提出,干预焦点为个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交流[6]。生态系统间的循环与交流维持生态系统间的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得到了社会科学实践检验且被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处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争鸣时期。1971年贝塔朗菲(BERTALANFFY)全面介绍系统理论的观点。1973年,戈尔茨坦(GOLDSTEIN)强调“人在情境中”,平卡斯和米纳汉(PINCUS & MINAHAN)系统观点融入了社会工作实践模式[4]。前期聚焦于个人与环境的融合。后期生态系统理论加入了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干预模式。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人对于环境的感知是伴随环境改变而变化[7]。1980年,杰曼和吉特曼(GERMAIN & GITTERMAN)让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模式中加入生命模式[8]。生态系统理论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互惠交换,强调环境主导个体。1996年,PARDECK采用生态实践方法,关注不同策略评估多个层面上的功能:个人、儿童和父母的社會功能[9]。1999年,GREENE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20世纪末,世界发展形势变得复杂多样:社会工作要应对地缘政治、宗教文化格局瞬息万变,因而生态系统理论在大环境中需要进一步融合系统的工作模式。
21世纪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发展至完善时期。学者们在社会工作中加入个人实践与个人影响多方面因素。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由系统论、社会学和生态学三个基础理论组成。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ROW)提出案主所处的环境复杂而繁琐[10]。因而,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三个层次构成核心理论。微观系统是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关注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中观系统是指家庭、群体等影响个人行为的周边组织。宏观系统指大的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组织、国家政府部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抽象的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有机结合,从而解决社会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嵌入发展,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是“三区”计划实施的首要目标[11]。“三区”项目依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采用Pardeck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以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三区”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针对专业化、本土化社会工作人员培养进行探讨,总结生态系统理论适用基层治理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基层治理服务工作。
二、参与式行动研究的三区项目实践
根据项目实际,本文通过对枣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干预,引导其成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本文采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展开五个阶段研究以回应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第一阶段:实地走访与实践初探
2019年4月,咸阳市民政局与西藏民族大学高校社会工作团队签订社会工作项目计划,合作期为一年。淳化县属于偏远山区,2018年,常住人口有19.78万[12],是以农业为生的老区县,属于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县城之一。
1.初入村居:采用社会工作系统图实地走访社区。2019年4月中旬,高校团队到咸阳市民政局进行座谈会,并实地走访枣坪社区的基本情况,当地人员构成主要以外村求学儿童、孤寡老人以及负责子女起居日常的妇女为主。
2.实地走访:参考PINCUS & MINAHAN(1973)的社会工作系统框架,高校团队将居委会需要培养两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案主自身系统;两名社区工作人员为目标系统;村民、高校团队、社会机构组织为行动系统。
(二)第二阶段:关联角色与输入协商
1.制定计划:关联社会工作者角色。枣坪社区2名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不足。沟通的前期阶段,通过开展大型社区活动来“启发”社区工作人员,关联村民、居委会和2名社区工作人员,发展为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2.开展活动: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胜任能力。针对2名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建构,开展3个月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第一,分析具体需求,对2名社区工作人员开始输入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再开展系列活动关联自身角色。第二,搭建社区与居民的交流平台,居民认同社区工作者的角色,社区工作人员认识自身问题;第三,链接社区工作人员的目标系统与行为系统,即微观系统。第四,激发2名社区工作人员的领袖能力;第五,高校团队观察反思项目过程,进一步修正培养计划。
(三)第三阶段:协调沟通与介入产出
1.修正计划:开展理论学习解析活动目的。2名社区工作人员前期学习是启发其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并没有实际参与需求评估、拟定计划、实施总结等实践。本地活动仅仅开启Kuehlwein认知三个层面中的最基本方面,最表面的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4]。需要更系统地学习与最深层次的融会贯通,例如,针对各类需求的居民开展不同的活动;针对妇女开展的小组活动,运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增强妇女自信,帮助妇女们消除因性别身份而导致的各种消极反应,让妇女找到个人价值,倡导妇女再就业;帮助2名社区工作人员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获取更深层次的图式。
2.介入产出:增加理论实践参与活动设计。第一,前期调研,将课程设计集中在老年、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三大方向,用三大专业方法进行培训,如开展老年人的“情暖夕阳”和青少年的游园会等主题活动。第二,解析前期开展活动的专业内容以及理论依据,如中期评估和反思,改进“三区”具体计划等。第三,让2名社区工作人员在小组活动中参与设计和执行活动方案,并将学有所悟的问题反馈给专业团队以便得到及时纠正。
(四)第四阶段:反馈回路与行动系统
1.反馈回路:肯定自我,肯定成绩。项目到中后期阶段时,2名社区工作人员的非正式系统和专业支持系统都进行了连续性、系统性的整合服务,从实践设计方案,到反馈学习成果。理论学习方面,在西藏民族大学开展为期2天的课程学习,包括社会工作理论、自我认知工作坊、训练营实践学习等。通过培训,2名社区工作人员有意愿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实践成效方面,西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了中期评估,包括理论、实践和质量,以及枣坪社区对于社区工作服务反馈的肯定与支持。
2.实务操作:参观成熟社区现场学习。借助正式支持网络的关系,影响2名社区工作人员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模式(DURKHEIM,1987—1951),将其他社区的服务技巧运用到枣坪社区,达到行为层次的融合[13]95-96。高校团队链接了西安市阎良区凤凰东路社区和前进东路社区,西安配备了初级和助理社工师和中级社工师。2名社区工作人员在参访过程中习得专业社会工作基层如何嵌入。
(五)第五阶段:稳定持续与评估结果
1.稳定持续:学习创新持续性服务。2019年,高校团队借助西安本地“琢玉计划·阎良区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活动,听取胜利街社区、凤凰街社区等10个社区治理的总结报告,并借助现场学习交流专业服务。
2.评估结果:疫情防控组织活动成效显著。项目后期,根据系统评估模型:效能测量,结果(即服务输出的效果)的测量[13]337,针对枣坪社区工作人员独立策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务活动”展开效果评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2名社区工作人员首先带动其他工作者进行专业消毒、防控资源评估;其次是制定疫情防控服务计划书,推动疫情防控服务活动,妥善链接正式支持资源,为医务人员提供多元化服务,超预期达成专业社会工作实践;最后,在抗击疫情总结反思中检视问题并寻求改进。
三、分析与讨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不足
“三区”项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基层治理的保障。社会生态系统框架运用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遵循“人在情境中”的理念,意图通过融合不同系统,将个人问题、社区需求、挖掘潜力等反馈到专业实践。此次项目仍存在不足:首先,培养时间不稳定,前期授权不明确,社区工作人员被迫选择培训。其次,高校远程协助成本大、耗时长,后期沟通成本较高。
如前所述,枣坪社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依托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模式,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人才周围的环境,诊断并确定核心需求,将社区工作人才置身于微观、中观、宏观环境思考,强调系统环境间多环节培养。社区工作者逐步成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并参与到基层治理。以期为基层增加专业人才储备和提供乡村振兴建设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民政部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作出解读[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2012-05-08).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jd/shgzyzyfw/201205/20120515306646.s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12-07)
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
3.html.
[3] 曲仲湘,周纪伦.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1).
[4] 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论: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76-89.
[5] 叶峻.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社会生态学——兼议“生态系人”的特点和品质[J].贵州社会科学,1998(4).
[6] BENYAMIN CHETKOW YANOOV.社会工作实务:系统取向[M].江佩玲,潘英美,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19-171.
[7]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3-4.
[8] 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冯亚丽,叶鹏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8-160.
[9] JOHN T.PARDECK.Social Work Practice:An Ecological Approach[M].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6:105-
108.
[10]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1] 闫薇.“三区”计划:人才扶贫走出康庄大路——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2020(25).
[12] 淳化县人民政府.淳化简介[DB/OL].淳化县人民政府网.(2019-06-06).
http://www.snchunhua.gov.cn/chjj/2317.jhtml.
[13]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郭焕焕(1993—),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单位为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民族(西藏)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