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
2021-08-17顾维民
顾维民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阿克苏)
0 引言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经起搏器植入治疗后症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改善甚至消除,心脏起搏植入技术已成为维持患者心理、挽救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1]。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有多种选择,包括传统的心尖部起搏、间隔部起搏等,不同的起搏部位的应用效果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去确定,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右心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48~75岁,平均(61.13±5.26)岁,其中心律失常24例,房室传导阻滞21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观察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62.19±6.11)岁,其中心律失常26例,房室传导阻滞19例,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排除患有其他器官性功能障碍、意识不清或严重精神障碍、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分析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均已知悉,并同意参与本研究。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进行考核后批准开展。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用螺旋电机。
对照组心尖部起搏,经锁骨下静脉通道,将心房电极经静脉鞘在X线指导下放置在右心耳,螺旋电极放置在心尖部位,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埋入患者胸前皮下囊袋中。
观察组间隔部起搏,步骤与心尖部起搏相同,经锁骨下静脉通道,将螺旋电极放置在右心室间隔部,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于胸前皮下囊袋埋入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相关指标如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2)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如全因死亡、房颤及心力衰竭的概率,并发症发生率=(全因死亡+心力衰竭+房颤)/所有患者×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以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相关指标LVESD、LVEF、LVD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LVESD(mm) LVEF(%) LVDd(mm)观察组 45 33.16±3.72 56.05±5.72 30.72±2.73对照组 45 30.65±3.34 50.93±5.61 35.59±2.61 t 3.368 4.287 8.650 P 0.001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者于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并发症如全因死亡、心力衰竭、房颤的概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是采用特定频率脉冲电流,以导线和电极对心脏进行刺激,继而代替心脏起搏点促进心脏搏动的疗法,是治疗心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2-3]。心脏永久性起搏植入术是治疗心动过缓的有效手段,心尖部起搏具有操作简单、易固定、起搏及感知阈值稳定等优势,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心尖部起搏时应心室激动的方向及顺序与正常情况相反,从而导致心室内和心室间电激动剂机械运动同步丢失,早期可能对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远期可能导致心脏组织结构重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4-5]。间隔部起搏心内膜部室间隔的右前上方位置进行螺旋导线固定,能够确保导线在得到良好固定的同时还不会对瓣叶、腱索和乳头肌造成损害,该位置能对机体生理新的传导顺序进行最大限度的模拟,机体血流动力学效应好[6]。
本研究中,选择右心室间隔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明显优于选择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组,前者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的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经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发现,右心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两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全因死亡、房颤等疾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左心的收缩功能,右心室起搏部位的不同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