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山区稻鳖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2021-08-17杨玉梅王益海龙金梅
杨玉梅, 蒋 静, 王益海, 龙金梅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水产站,贵州 凯里 556000; 2.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00; 3. 贵州省锦屏县水产站,贵州 锦屏 55670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坚持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收”为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引进推广“稻+”生态种养技术模式,以提升坝区稻田的综合效益。为此,黔东南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稻鳖鱼共生作为“稻+”主要模式之一,在锦屏县敦寨镇亮江渔业养殖场开展了水稻、中华鳖、鲤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示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养殖技术与方法
1.1 稻田改建
1.1.1 田块选择实施稻鳖鱼共生试验稻田8块,总面积2 hm2。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保水性能强,进、排水方便。
1.1.2 改建在水稻播种前,为便于晒田,根据田块大小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宽1.0~1.2 m、深0.3~0.5 m的鳖沟,中间开挖宽0.8~1.0 m、深0.3~0.5 m的鳖沟,鳖沟总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10%。利用鳖沟中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夯实田埂,保持田埂高出水面0.5 cm,确保蓄水20 cm以上[1]。并在鱼沟内搭设饵料台和露晒场,高出水面0.5 m,供中华鳖喂食和离水露晒(见图1)。
1.1.3 防护设施稻田四周在距田面50 cm以上的田埂上用内壁光滑、坚固耐用的铁皮围栏,且高出田埂 50 cm,并有15~20 cm插入土中,每隔1.5 m用木桩或竹桩加固,最上部用竹片、铁丝加固。四周围成弧形,进排水口安装铁丝网等作为防逃拦网(见图1)。
图1 锦屏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1.2 水稻种植水稻品种选用优质单季稻“中浙优8号”,该品种耐肥、高秆坚硬、分蘖力强、抗倒伏、抗(耐)病虫害。5月中旬栽秧,行距30 cm、株距30 cm,人工栽插,每丛栽插3~5株,以便中华鳖在稻田里能自由通行。
1.3 中华鳖放养
1.3.1 鳖沟消毒将生石灰100 g/m2用水化浆,均匀泼洒于鳖沟,10天后即可放鳖。
1.3.2 放养5月下旬放入无损伤、无病害、体质健壮、平均规格600 g/只以上的中华鳖进行饲养。雌雄分开养殖,主养生长快、个体大的雄性中华鳖。每667 m2投放中华鳖种80~120只。鳖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浴8分钟进行消毒。
1.4 鲤鱼放养6月初,放入无损伤、无病害、体质健壮、50~100 g/尾的鲤鱼种。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浴5~10分钟进行消毒。
1.5 种养管理
1.5.1 稻田除草、施肥稻田耕整时,每667 m2施用已充分发酵的菜籽饼300 kg作基肥。鳖种和鱼种放养后,用鳖、鱼的排泄物供水稻生长所需,不再使用化肥,也不施用除草剂(可人工拔除杂草)。
1.5.2 水位、水质管理水位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在移栽后5~7天内的活苗返青期,晴天保持1~3 cm浅水层,阴天保持田间湿润,雨天及时排水。进入分蘖期灌浅水2~3 cm。鳖放养后保持田面5~10 cm水层,并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更换田水,促进稻秧分蘖。高温季节保持水深0.3 m左右,当水稻茎分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田面露出后2~3天,再灌水后继续晒田,反复4次。晒田期间鳖沟保持满水。水稻灌浆期进行间歇灌溉,田面灌浅水3 cm,自然落干2~3天后再灌浅水,直到收割前5~7天。鳖沟每7~10天换1次水,每月泼洒1次生石灰水30~40 g/m3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1.5.3 投饲在稻田内放养适量田螺,可净化水质,并供中华鳖捕食。水温20 ℃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白鲢切成的鱼块饵料,早上9:00左右投喂。定期对饵料台和鱼沟等中华鳖集中区域进行消毒。
1.5.4 病害防治采用稻鳖鱼共生模式水稻病虫害明显减少,仅在插秧过后10天时施用1次生物农药。鳖和鲤鱼均未发生病害。
1.5.5 巡田管理每天坚持早、晚巡田检查,观察鳖沟内水质情况,鳖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稻生长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发现死鳖及时清除。
1.6 收获10月中旬稻穗85%以上谷粒呈金黄色时开始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前起捕鲤鱼(当地俗称“稻花鱼”),然后缓慢放干田水,将中华鳖引入沟中越冬,人工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入冬前进水加高田面水位。翌年及第3年中华鳖开食后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起捕,直至越冬前将田水和沟水排干,人工翻泥捕捉(见图2)。
图2 收获的中华鳖
2 养殖效果
从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通过3年的养殖,中华鳖累计667 m2产量114 kg,平均规格1.6 kg/只,平均售价300元/kg,每667 m2产值累计3.42万元;“稻花鱼”667 m2年产量39 kg,平均规格265 g/尾,平均售价50元/kg,每667 m2年产值1 950元;水稻667 m2年均产量450 kg,按优质稻2.6元/kg 计算,每667 m2年产值1 170元。3项折合667 m2年均产值1.45万元。每667 m2除去鳖种2 700元、鱼种1 000元、饵料4 853元、农药肥料等1 560元、稻种300元、田租1 500元、设施改造包括铁皮围栏等成本3 000元(一次性投入)和人工、水电费等2 100元,合计成本1.7万元。每667 m2年均净利润8 833元。与单一种植水稻(对照田水稻667 m2年均产稻量550 kg,净利润335元)相比,每667 m2增加净利润8 498元,是单一种植水稻净利润的26倍,经济效益显著。
3 小结
3.1采用稻鳖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虽然水稻产量有所降低,但稻米品质提升,特别是中华鳖可让稻田综合产值大幅增收,从而改变单一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农民缺乏积极性的现状,实现稳粮增收的目标。此外,由于中华鳖和鲤鱼摄食虫类及爬行、游动,水稻间杂草和虫害明显减少,病害率也有所下降,可有效降低水稻虫害,增加土壤肥力,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降本增效,同时还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3.2通过水稻间的隔离,中华鳖相互撕咬现象减少,残损率降低,夏季高温季节时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同时,鳖、鱼可以利用稻田害虫及其幼虫作为部分饵料,从而降低饲料系数,节约养殖成本。稻鳖鱼共生种养是促进降本增效、稳粮增收,实现“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的高效生态种养结合技术,特别是在黔东南州山区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