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度的大数据分析及启示

2021-08-16张平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通过“百度指数”和“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分析工具分析了十八大以来(2012—2019)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关注情况,结果显示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的活跃度持续增长,搜索指数年均增长16.14%;关注度有地域和人群差异,华东、华北活跃度较高,西北、东北地区活跃度较低,中青年人群活跃度较高,男性略高于女性;关注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关注其他相关概念或问题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是典型的相关词或问题;微信、微博、网站、新闻客户端是主要的信息来源网媒类型。网络新媒体环境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渠道效应明显,应利用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精准化、生活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新媒体;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112-05

十八大以来,中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主流思想永不过时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了具体要求,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新成效,网络新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相比于10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今天的传播渠道和形态改变是革命性的。本研究利用百度指数和新浪舆情通等数据分析工具系统了解了十八大以来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特征,分析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主要成效,提出了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 数据来源

开展大数据分析可以科学了解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特征,可科学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但按照传统方式很难对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的关注情况进行整体精准分析,相关的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关注特征分析提供了可能。学术数据库中某一概念搜索热度代表学术研究热点,而大众搜索工具搜索热度则体现了大众关注热度,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百度指数、新浪舆情通等数据分析工具。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是当前互联网乃至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统计分析平台之一,它提供了单个词的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舆情管家、人群画像;基于行业的整体趋势、地域分布、人群属性、搜索时间特征。新浪舆情通是新浪微博旗下的大数据工具,具有舆情监测、舆情预警、全网事件分析、微博事件分析、微博传播分析等丰富功能。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在上述平台的分析结果。

2 结果分析

2.1 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的趋势

在百度指数中分析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趋势,以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中频次的加权,即搜索指数,代表了一段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的热度。结果如图1。

如图1所示,自2012年以来,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网络关注的搜索指数从1 113上升到2 214,年均增长率为16.14%,近两年年均增长率高达30.08%,说明十八大以来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热度持续增加,公众的网络关注趋势也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强化主流思想舆论的积极成效。

2.2 对马克思主义新媒体关注的地域和人群分布

根据百度用户搜索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关键词的人群属性进行聚类分析,给出用户所属的省份、城市,及城市级别的分布及排名,可以直观分析网络新媒体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分布情况。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省的关注度排名全国第一,二到五位依次为北京、江苏、山东和四川,排名靠后的是甘肃、宁夏、海南、青海、澳门、西藏、香港和台湾,从大区来看,华东、华北关注度较高,西北、东北关注度较低。城市方面,关注度排名前十的依次为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武汉、郑州、杭州、西安、重庆、深圳。从分析结果看,东部沿海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关注度要高于西部及东北地区,见图2。

此外,百度指数的“人群画像”功能提供了人群属性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对人群属性开展聚类分析,得出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从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人群年龄分布来看,关注度和年龄呈倒U型分布,30~39岁群体关注度最高,其次为20~29岁人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见图3。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关注略高于女性,分别为54%和46%。

2.3 关注“马克思主义”关联内容

本研究還对公众网络新媒体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关联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来源相关词分析,反映用户在搜索中心词之前的搜索需求,具体算法为过滤出中心词上一步搜索行为来源的相关词,按相关程度排序得出关联词。此外,本研究对相关关联词近一年来的月度排序进行赋值,排名越靠前分值越高,进行汇总加权,得出相关值,得出相关关联来源词及相关值,见图4。

分析发现,关注“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关注其他相关概念或问题体现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公众搜索最多的关联词。其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作为一门大学政治理论课程名出现的,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课程,和另一个相关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相同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这其中还有相关热点议题,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除了新媒体阅读外,通过阅读相关马克思主义书籍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之一,“马克思主义书籍”相关度排第六。其他相关词还有“列宁”“超人类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经济”等。

2.4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信息源

通过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分析工具,本研究还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源,重点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媒类型及权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媒及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及影响力。

网媒类型及权重方面,微信、微博、网站、新闻占比超过10%,分别达36.86%、16.31%、14.65%和12.49%。博客、报刊、视频和外媒比重较小,均小于1%,见图5。主要网媒及影响力方面,微信一家独大,比重接近80%,这其中微信公众号的迅速普及和增长贡献最大,此外,今日头条客户端、百家号、强国论坛、人民网排名靠前,比重介于2%~5%之间。其他进入前十的网媒还有凤凰号、一点资讯、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狐网和新浪网,见图6。

马克思主义通过网络新媒体的有效、正确的传播还有赖于精品的网文。本研究还通过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分析工具,统计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面影响力最大的精品网文,其评价依据是与此文章相关的网文产出量数据。结果显示,影响力前10文章始发于9个网络平台,多为主流门户网站,内容多集中于领导人讲话报道、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论述等,见表1。

3 主要启示

3.1 对马克思主义网络新媒体关注的持续增长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成效

学界将十八大以后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重建期[ 3 ],十八大以来,中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着力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两次党的代表大会专门以很大的篇幅论述意识形态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4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较为精准地把握了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趋势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成效和特点。从百度指数看,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持续增长,尤其是2017年以来和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这种关注度的增长更为明显。这说明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热情并未消退,这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一系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举措有关。总的来看,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多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习主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全党的自觉行动。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巩固,还通过创作一些列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通过主流融媒体的全面发力,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众渗透率空前提高。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得以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明显。

3.2 要依据网络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精准化

网络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载体,利用技术手段生成大数据,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6]。应该进一步挖掘网络媒体在大众传播中普及率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入新境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针对不同区域的精准化。区域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网络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关注度较为活跃,相对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关注活跃度较低,这和区域经济环境、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环境等相关,因此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亚文化区域开展不同的大众化呈现形式。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精准化。从人群分布看,中年人关注度较高,青年人关注度较低。不同类型和年龄段群体存在不同的接受风格,适应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风格。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中应该避免公众文化观念与信息生产理念不相协调而导致的“文化堕距”现象[ 7 ],在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领域,它表现为官方端庄的表达方式和网络原住民接受心理的错位,导致青年群体关注和接受度较低,在新兴网民中甚至表现为抗拒,因此,要促进内容的深度加工,促进主流内容和主流受众的对接,进行分众传播,以实现主流理论的精准大众化。

3.3 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

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是实现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分析发现,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是通过新媒体的高黏性+生活化议程实现的。一方面,公众对新媒体的高依赖性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使用黏性。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用户数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9.8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总网民的99.7%,移动网民月均使用移动流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倍,数字鸿沟不断缩小[8]。高频度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获取资讯、购买服务、开展社交等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表现出黏性越来越高的趋势。网络新媒体环境已经是现代社会成员重要的生活场域,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创设是实现生活化的关键。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网络生活紧密结合,使人民大众的利益与之相关,从而在网络新媒体场域下实现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认可[9]。关联内容分析发现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是围绕相关热点概念和问题群实现的,这些热点概念和问题群多基于学业、文化生活、业务学习等日常化议程,这反映了公众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意图和动因。因此,要将学术、理论问题和群众日常需要结合起来,通過创作人民群众欢迎的理论文本、现实诠释,进而加深马克思主义生活化[10]。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 OL].(2018-08-22)[2021-03-10].http://www.gov.cn/ 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3]叶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演进的“经济—阶级阶层关系”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71-7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8)[2021-3-10].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覃干超,韦诗业.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17-19.

[7]张卫良,张平.大学生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接受、认同差异及成因探讨:基于对91个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2):143-149.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3-10].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 t20210203_71361.htm.

[9]徐秦法,常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境域与价值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57-61.

[10]韩昀.将科学理论与群众需要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2-07(7).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