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专属社区媒介实践、动能及发展趋向分析

2021-08-16徐侨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0期

徐侨

摘 要 网络社区传播作为近来热门话题亟待继续挖掘。青年人作为数字媒介的主力军对网络传播、传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京东近年来进入下沉市场,进军校园社交,打造出“梨涡”品牌。此社区专为大学生群体打造,日常设置、使用习惯等均切合大学生群体思维。大的社群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专属社区的建构有何特质与特性引发探讨。因此特以梨涡App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大学生专属社区背后的媒介实践、媒介动能以及发展趋向。以期为更好激发青年力量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媒介实践;媒介动能;媒介趋向;社区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0-0075-03

2020年9月15日京东数科集团旗下“梨涡”品牌正式发布。梨涡主打大学生社交,以手机App为载体、虚拟社区为窗口,涵盖了包括勤工俭学、兼职、京东招聘、交友、校园周边等功能。30天内日均下载量达15 000余次、下载量榜单排名最高达第九位[ 1 ]。人人网之后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校园社交领域一直入局不深,少有互联网公司专注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交需求。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群体的社交需求及其所具有的群体传播特征同样欠缺关注。

本文关注“00后”大学生“入校即进群”的传播现象。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不免进入各学校各学院的班级组织,接受宿舍分配以及被划分到其他实体性的组织机构中。这些本是常事,不值得讨论,但我们在关注大学生进入实体化学校的同时,观察其融入虚拟社区的现实景象,就使讨论相应具有了价值。经由梨涡形成的传播景象正是生动的现实案例。

1 媒介即实践:大学生成长社区的建构逻辑

无论从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中的任一层面看,青年人都是媒介使用的主力军。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介使用情况,其实也就是在讨论大学生群体传播的问题。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组:大学生群体、群体传播功能、媒介即生活、媒介实践逻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媒介实践逻辑问题。

所谓的媒介实践逻辑,先当论及“媒介即生活”“媒介即实践”。从初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再经大学锻炼进入社会,大学生活是由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人总是能较快地掌握媒介走向,并且拥有沉浸式的传播体验,实现“媒介即生活”。“媒介即生活”,也意味着社交媒介遵循实用原则,同时流露出生活气息。如前者,“梨涡”平台上提供勤工俭学、兼职、校园周边、交友等服务功能,从社交到购物到求职的一体化服务,媒介功能得到足够多的拓展和发挥;如后者,梨涡App作为大学生活社交的桥梁,提供在“周边”如交友、组建团体社区等媒介功能,生活气息浓郁。

又如库尔德利强调说,“将媒介视为实践,将‘人们所做的事情……视为一种行为形式”,或者说“媒介即实践”[2]。相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具身传播实践可以被视为是具体的媒介实践。大学生群体不只沉浸在学习媒介的使用中,更处在社交媒介的使用中。媒介使用就是一部分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媒介使用的多方面内容,除了正常的媒介使用课堂教学、利用视听软件自主学习外,还应当包括正常的社交媒体使用的内容。诸如梨涡的使用,正是这样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这种“媒介实践”是二元性的实践,充分突显“二元性”内涵。媒介使用既是自我探寻的过程,又是对自我身份进行确认的过程,还是自我展现以及自我标榜的过程。麦奎尔把媒介实践看作一种中介化实践,实质上是强调媒介对行为所起的“生成、转化及替换”作用。但无论哪一种过程,“媒介即行为”均突显整体、聚合、实用等特色。“梨涡”平台兼具勤工俭学、兼职、校园周边、交友等功能,实用主义气息非常浓厚。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超越气质正在于克服实用主义取向,形成独特的价值追求。因此,想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便不能不关注大学生既面对日用满足,又讲究兴趣偏好、价值评判的超越气象。此时的媒介实践,便变成了文化层面的精神、观念、信念与器物层面的物质、媒介、技术工具等主客观元素的彼此协调与互动[ 3 ]。媒介重构感知与经验的时空参数,从而让我们能够远距离地看到听到甚至有所行动,所以它们改变了以前被想当然地视为自然的存在框架[ 4 ]。

媒介即生活——媒介即行为——媒介即实践,此时的媒介实践是二元性的实践。从分散的社区群聚到集中的大学生社区,梨涡呈现出关于大学生社区构建的媒介实践逻辑,社交媒体形成了众多分散的虚拟社区。

2 媒介动能:梨涡背后的大学生“自我呈现”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提出的归因理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可以归为内因、外因两方面。在大学生媒介实践中,内因是社会交往需求,外因是基于媒介的“自我呈現”的展示、表达需要。梨涡的出现为探索大学生背后的媒介行为动因提供了窗口。深入讨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逻辑,其实是在深度挖掘大学生群体传播的媒介动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主观上,媒介动能意味着大学生群体“自我呈现”的创造动力。关于“自我呈现”的论述,戈夫曼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是选择不同角色的自我呈现,并把人际交往的场景划分成了“前台”和“后台”。在数字网络背景下,前台和后台开始交叉,自我呈现便不再只是一种表演,而是自我意识的自我革新。相比所谓的“数字移民”,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呈现显露出多方面的新样貌和新特征,主要包括自我表达欲普遍有所提升、重视个人形象指引、善于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来凝聚个人身份等[5]。从高中学习阶段进入大学,进入到新的群体传播范围,大学生获得全新的身份,拥有全新的视野;他们变更习惯,更新常识。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反映出强烈的媒介社区传播需求;其旧身份不断结构,新身份不断明确,慢慢达到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6]。相比于传统的单向传输媒介,年轻人偏好互动性更强的媒介来维护交流。因此,媒介实践的过程包含了诸多的良性互动:多样化的媒体使用形成积极的兴趣偏好,积极的兴趣偏好反过来又促成媒介使用行为。与他人建立联系,构成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成为对群体身份认同的追求;通过分享新闻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期待获得好友的点赞和回应,成为对自我认同的追求[6]。

客观上,媒介动能意味着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之间“实践的冲撞”的结果。虽然有许多关于年轻一代注意力持续时间(attention span)缩短的顾虑之声,但是辩护的声音却强调年轻人对游戏的注意时间可以延续很长,所以根本不是年轻人注意力散失的问题,而在于他们如何有选择地注意,其所注意的媒介又不同于年长人群而已[ 7 ]。其实,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更多地意味着新鲜感、新奇性,流露出时代特色。饶有意味的是,“注意力”已经和“经济”开始连用,青年的媒介使用改变“注意力经济”的方向。如所周知,注意力经济在经济与文化之间,在技术与文化之间,也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无论是时下流行的智媒时代还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关系性生存的空间。“入校即进群”的传播景象,正是大学生本意进入“实体的校园”却不意进入了“虚拟社群”的现实场景。这实质是他们融入时代,与时代同步的一个过程。与時代同步,意味着对媒介动能的全新认识:通过媒介使用往返于自我与组织、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世界之间,并不自觉地加强人类和社会的互动。对于新世代的大学生而言,对媒介动能的认识意味着高度重视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实践的冲撞”,同时也意味着对媒介位置、数字媒介的深度感知。认识及此,他们也将同时感受到科技革新和人文之美的推动力。而这也是凝聚社会动能的过程。

青年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的过渡期。他们所面对的社会规则都在弱化,社会支持和社会心理资源之于大学生显得更为重要[8]。正是因为这样,媒介使用也就成为年轻人寻求这种支持与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于现阶段大学生而言,纯粹的信息内容消费都有可能承载着他们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与期待。大学生把梨涡等平台当作自我呈现的窗口,通过符合当下新媒体发展的短视频、自我构建小型社区、校友圈等形式获得社交下的“使用与满足”。自我满足,实质是开发出来一种亚媒介空间。亚媒介空间的拓展,既意味着对世俗空间的挑战,也意味着与主流话语空间的交流。亚媒介空间界限的推移,其实质就是改变常识,创新知识的过程,其所对应的动力关系,就是创新本能。

总之,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既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动力学过程,也是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动力凝聚,也是亚媒介文化资本塑形过程。

3 媒介趋向:传媒的结构性力量塑造

新媒介替代以往的旧媒介显示出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诸多媒介和社会形态。大学生的专属社区化媒介是否会演变为新的代表性媒介?其媒介使用如何克服阻力形成动力,有效凝聚成为社会动能?

如前文所言,大学生客观的媒介实践和主观意义上的自我呈现为“社区”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为媒介潜能要想转换为本质为社会创新本能的媒介动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仅追溯过去媒介更替变迁史就不难察觉,媒介潜能必须基于相应的发展潮流和持续迸发的媒介创造力才可能真正实现质变,达成社会的创新。而大学生是否为相应的媒介发展的新的增长目标以及大学生以及相关媒介产品是否能持续奏效,还待进一步考察。

当前媒介语境下媒介文化资本对青年亚媒介的空间塑造和“青年作为”确是有亮眼表现,以B站为例来分析,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1.72亿,移动端月活用户达1.53亿。其中,18至35岁用户占比达78%[9]。B站从最初的弹幕网站出发,渐渐转变为一个泛二次元的、多样化的年轻人潮流文化社区,不再局限于二次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以B站为首的亚文化的盛行或如前文所述亚媒介空间的扩大一度让学界对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存在担忧[10]。现实的境况是,媒介不只建构了讨论空间,自身也会派生调节作用。媒介的调节作用既来源于媒介平台的后台管理调控,也在于虚拟社区这一媒介域内的动态平衡[ 1 1 ]。

但置于媒介领域就需要考虑更复杂和更现实的因素。作为一个大学生用户聚合社区平台,梨涡已经快速在当下数字媒介语境引领新的风口、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只是其内容的泛滥、门槛的低下以及疯狂烧钱的引流战术都引人担忧。梨涡的使用现状也不容乐观。这都是被背后商业逻辑所遮蔽掉的或刻意忽视的。

平台基于商业价值打造媒介产品合理且必要。同时也应积极承担起对媒介的职责,促使媒介更好地服务社会生活。在此之前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思考如何形成合理的大学生社区行为规范,促成理性的讨论;二是如何杜绝一味引流导致媒介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如何更好承担起媒介实践中“中介”的作用,使媒介实践更优质地实现。

在媒介文化资本对青年亚媒介空间的塑造下,“青年何为”就是要让使用媒介的主动权重归使用者群体而非媒体本身。如何摆脱媒介的刻板塑造取决于青年人自身的媒介素养。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对于媒介的使用欲望和界限把控,也会对媒介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应始终保持青年的朝气蓬勃,在媒介化生存中无愧于青春也无愧于时代,为国家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禅大师[EB/OL].(2020-10-12)[2020-10-29].https://www.chandashi.com/apps/view/appId/1463133944/ country/cn.html.

[2]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8.

[3]顾洁.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 框架、路径与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6):13-32,126.

[4]Denis,Mcquail.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6版.徐佳,董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甄稳波.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7]曲慧,杨颖兮,杨嘉仪.年轻群体作为网络用户的特征画像:以百度百家号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例(一)[J].青年记者,2020(7):44-47.

[8]Benson,J.E.,&Elder Jr,G.H..Young adult identities and their pathways:A developmental and life course mode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6):1646.

[9]B站公布第二季度财报 营收26.2亿元 月活用户增55%[EB/OL].(2020-08-27)[2020-10-29].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8-27/dociivhvpwy3311929.shtml.

[10]郑天,李文健.亚文化视角下网络戏仿行为探析[J].青年记者,2020(15):35-36.

[11]徐明华,李丹妮.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征与价值认同生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