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CT、磁共振到底有啥区别
2021-08-16罗红王静
罗红 王静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神经内科总是先让做CT,而不是磁共振(MRI)”“为什么医生让我做磁共振,而不是便宜点的CT?” 同样是“拍片子”,到底是该做X线、CT,还是磁共振?
X线、CT、MRI 它们“拍片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成像原理。它们分别适合检查什么疾病,与成像原理关系密切。
X线:主要看“密度”
作为一种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线对人体组织结构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但是,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X线穿透时被吸收的量也不同,剩余的X线量也不同,这才形成了黑、白、灰分明,层次显著的“片子”。
人体的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单位体积内各种元素的总量就是密度。举个例子:骨骼、钙化灶、体内液体等(质地较厚重的组织),吸收X线较多,穿透人体过程中余下的X线量较少,因此形成白色影像,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密度影”。上臂、肋骨、呼吸道、胃肠道、脂肪组织(质地较疏松),吸收X线较少,在片子上呈现黑色影像,即“低密度影”。比如含气体较多的肺脏,再就是密度居中的实质器官、肌肉、结缔组织,比如心脏,在片子上呈现的影像介于黑白两色之间(灰色影像)。
X线的擅长:骨折、肺部病变
医生诊断疾病正是利用X线片“泾渭分明”的特点:比如骨折、肋骨病变,密度高的骨骼白色影像中,哪里出了问题会一目了然;液气胸等肺部及气管病变,肺部的黑色影像中混入明亮的白色,也会第一时间被发现。
X线也有缺点
接受X线照射部位,由于密度不同营造出的黑白反差看似鲜明,在很多情况下这也成了无法用它确诊的桎梏,究竟什么原因造成某个令人在意的“阴影”?X线有时并不能明确告诉医生。这就是X线检查的不足——缺乏特异性。比如,肺部的“阴影”,是肺结核,炎症,还是肿瘤?若非复查,恐怕只有结合穿刺活检来进一步定性了。这时候,就该使用CT了。
CT:分层拍摄的X线
CT又名计算机断层扫描,无论价格还是检查方式,都比拍X线高端,但实质与X线很相似,密度的概念依然适用。
拍CT片利用的还是X线,CT是X线检查的分支之一。
拍X线:是坐是站,手臂外展,还是抱头……摆什么姿势,就拍什么照片,影像相当于普通照片。
拍CT:计算机断层扫描,即是被拍摄者横向被“切分”成了统一厚度、统一间距的“片”,怀疑哪里切哪里……经过放射线穿透,留下一幅幅相似又不同的影像。这些断层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医生读片时就能立体把握患者情况了。
CT的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大血管疾病
和X线相比,同样是应用放射线、同样要看“密度”,CT在分辨能力上优势更强。例如,采用CT检查骨组织疾病可以捕捉到更清晰、更精确的“高密度影”。除此之外,CT也有独特优势: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血肿、脑梗死、脑出血、椎管内肿瘤等,CT诊断这类疾病很有价值;对心脏大血管病变,CT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走向以及血管病变,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大有帮助;对于肿瘤的检查也有很高的灵敏度。
CT的不足之处,是辐射
论辐射,拍个CT接受的辐射量可比普通X线要大!因此孕妇不能做CT检查。论能力,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还不算很高。 而且,同样是应用放射线,有些疾病诸如鼻咽癌早期,拍个辐射剂量小、价格较低的X线片即可确诊。
磁共振:没有辐射
磁共振是磁共振成像的简称,是将人体放置在一种特殊的磁场中,采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来将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激发,引发氢原子核的反应产生共振,同时吸收能量。当射频脉冲停止之后,氢原子核按照特定的频率发射出电信号,将吸取的能量及时地释放出来,体外的接收器将这些能量进行吸收并进行处理,最后经过电脑处理来获取图像。
与CT以及X线片有所不同,磁共振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X线辐射,对机体的损害较小,在一些软组织疾病的病变中经常用到。另外,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地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磁共振。同样,对关节、肌肉、脂肪組织检查,磁共振也是首选。
但是磁共振的检查费用较高,每个部位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很长的时间,体内有非钛质金属的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另外技术员水平是影响磁共振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磁共振擅长:排查软组织疾病
擅长留下“高密度影”的X线和CT,短板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不足,而磁共振的长项恰恰就是清晰显示软组织疾病,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关节、肌肉的检查优于CT。 即便有所专长,磁共振检查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胃肠疾病)仍然需要有内镜检查等手段的配合才能帮助确诊疾病。 而且磁共振不是谁想做都可以,检查前应满足的条条框框非常多!如危重患者不可以!恐惧症患者不可以!怀孕3个月内的孕妇不可以!带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绝对不可以! 还有很多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