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视觉化表达
2021-08-16周学江陈温斌
周学江 陈温斌
【内容提要】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历史性成果,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石榴花开》聚焦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落地开花,以人物、故事、场景等要素串联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叙事主线,生动展现出扶贫干部带头作为、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等图景,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石榴花开》 少数民族 脱贫攻坚 故事化叙事
截至2020年11月24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由芒果TV自制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石榴花开》第二季,在深化“各民族同胞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表达的同时,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叙事主线,描绘出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积极作为、共奔全面小康的动人图景。
作为反映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纪录片,《石榴花开》第二季聚焦土家族、裕固族、壮族、满族、黎族、白族、彝族、回族8个少数民族,将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分解为各民族同胞个体的奋斗故事,讲述其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的个人经历。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把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化说教为熏陶,为脱贫攻坚的视觉建构和呈现图景探索出新的方向。
一、脱贫攻坚的视觉建构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纪录片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立足人民生活,反映时代主题。脱贫攻坚作为宏大的时代叙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视觉呈现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石榴花开》通过人物、故事、场景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通过讲述少数民族同胞的脱贫故事,生动准确建构出“脱贫攻坚”叙事母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小人物,微视角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全新阐发,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二为”方针的继承与发展。①《石榴花开》将视角聚焦奋斗在脱贫致富一线的人物个体身上,以少数民族同胞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转变进行书写。在纪录片展现的人物中,既有扶贫干部,也有致富带头人,更有辛勤劳作的少数民族同胞。《武陵“亲们”故事多》中,纪录片对准芙蓉镇景区策划阿芳、开创“一店一车间”扶贫创举的企业家谭艳林、回国建设家乡的牛倌创客许群群三人,通过叙述她们的脱贫致富事迹,展现小人物的主体性,也映照出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二)以故事为线索:小故事,深内涵
故事的力量在于能够传达情感和信念,善于理解和分享,容易激活或者沉淀集体记忆。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并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特性、命运和希望的故事。②《石榴花开》每集讲述3个少数民族同胞的故事,通过故事化叙事凸显脱贫的深刻内涵。在《祁连山下的歌声》中,“岩画守望者”牧民杜成峰通过放牧脱贫致富后,偶然与岩画相遇,开启了他的岩画保护之路。纪录片详细描述杜成峰对岩画所做的抢救性保护举措,其中也蕴藏着地方政府支持脱贫和文化保护的政策内容。杜成峰希望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岩画保护工作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留住家乡的文化印记。故事作为叙事艺术的核心,在展现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进取精神面貌的同时,也烘托出其背后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
(三)以生活为参考:接地气,展风貌
文艺要赢得人民的认可,必须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接地气。《石榴花开》以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镜头的准确运用,如用远景镜头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广阔的自然环境,中景镜头叙述民族同胞的生活乐趣,特写镜头抓取生活情态及内在情感变化等,运用不同景别的符号表征,把淳朴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样的人文环境相衔接,立体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取得的巨大进步。纪录片的听觉符号也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家畜的鸣叫还是器物的撞击声,抑或是村民原汁原味的日常對话,都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唤醒。在《彝山清风徐来》中,想要通过推行卫生积分兑换活动带领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彝村干部马强,镜头直观呈现其与村民的日常对话,展现推行过程的艰难,但最终还是被村民所理解,画面的自然流露更显真情。该片真正用生活话语建构“脱贫攻坚”政治话语,实现内涵丰富、生动可感的美学呈现。
(四)以价值为导向:扬精神,聚人心
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文艺创作的使命和担当。《石榴花开》借用温情的镜头语言,将价值观念这一抽象概念镜像化、具象化,反映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摆脱贫困的精神。这种精神建构的主体,不仅包含了民族这个集体,也包含每个个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在这其中,既有在时代机遇中奋勇进取的精神,如开拓旅游新地标的壮族潜水教练韦柏;也有在乘风破浪的信念中蓬勃向上的品格,如冲刺奥运、追逐梦想的黎族少年黄莹莹;还有奉献家乡建设家园的大爱品德,如通过旅游开发开启牧民致富新天地的裕固族汉子常小平。纪录片反映出的个体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格,最终汇聚起来就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法,将其植入观众内心,进而从信念转化为行动,激发各民族同胞勤劳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干劲。
二、脱贫攻坚的呈现图景
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扶贫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帮扶下,各民族同胞努力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纪录片作为文艺创作形式之一,需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2018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要求纪录片要紧密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普通中国人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展开创作。《石榴花开》来源生活,反映现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题表达上,呈现出各主体互帮互助、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和谐图景。
(一)干部能人带头作为
扶贫干部作为领头雁,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关键力量。纪录片《石榴花开》注重用镜头记录奋战在扶贫一线的产业带头人、驻村干部等,讲述其因地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实干故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副市长荀之灵发现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亟待打开销路,主动向援滇干部寻求搭建网络销售渠道,向民间艺人学习彝族传统民歌,身着民族服装直播带货,开启借助信息化手段解民困的尝试。《石榴花开》第二季共讲述24个少数民族同胞的故事,从主要人物构成来看,致富带头人有5人,扶贫干部有6人,二者占比46%。在所有画面中,共浮现13位扶贫干部的身影。“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扶志扶智双向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必须实施“志智双扶”。纪录片有效回应这一号召,在展示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的同时,更侧重对扶志扶智的准确再现。如《彝山清风徐来》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普辅导员洛古罗英为帮助彝族村民学好普通话,增加山货销售的机会和收入,选择在大凉山腹地的慢火车上推广普通话。纪录片用特写镜头细致描绘洛古罗英手把手教老乡扫描普通话推广宣传册上的二维码,引导他们通过公众号的教学视频学习普通话。彝族村小童声齐诵“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我爱我中华”声音符号的强表现力,使得扶贫在教育领域的成果跃然屏幕。纪录片在围绕脱贫攻坚主题表达的同时,准确抓取少数民族同胞利用直播等技术手段来改变自身面貌的典型特点,侧面反映社会发展所赋予民族地区的机遇。纪录片集画面、声音、文本等展现形式于一体,并以此表达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③聚焦扶志扶智,准确抓取时代进步的点滴细节,将其融入脱贫攻坚大的时代背景,家国一体自然展现于叙事影像之中。
(三)生态扶贫可喜成就
“生态扶贫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绿色扶贫理念和方式。”④《石榴花开》在描述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变迁过程中,不仅重在表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理念的呈现与传播也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筑梦在白山黑水》一集,在全面禁止生态林采伐的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林场伐木工张春友“转型”为景区护林员。他率队勘探森林,考察和设计游览线路,教育青年人尽量避免对珍稀植物的破坏,带动山区群众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云南大理新建的洱海再生水厂给周边群众提供了一批截污治污等工作岗位,而复归清澈、生态改善的洱海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白族村民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自然美景与繁荣古城相得益彰。在纪录片的故事讲述过程中,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体现生态理念的元素融入到脱贫致富的故事里,少数民族地区从贫困落后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过程立体展现在观众眼前。
(四)民族同胞奋发进取
人民作为脱贫攻坚事业的主体,在享受国家政策帮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用热烈朴实的干劲和满腔热血生动展现出创新、勤奋的境界与追求。宁夏银川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主任马燕,从大字不识几个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成为在手机屏幕前自信大方能说会道的“带货女主播”,透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开启自己的崭新人生。她与姐妹们拍摄幽默搞笑的短视频来记录自身的变化,既能关联产品,又可以表达人生。她的故事是宁夏一个个脱贫故事的缩影,而她也正在用新媒体方式把这份奋斗的喜悦传递给屏幕前的更多人。无独有偶,海外学成归来的赖园园放弃物流高管,承包500亩金橘园,组建电商团队,发挥自己销售推广的天赋,让融安金橘成为“扶贫金果”。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农业问题时,她会向农业技术部门寻求指导,充分体现“科技兴农”的扶贫号召。在镜头记录的影像中,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言行举止传递出的渴望摆脱贫困的决心,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振,增强脱贫信心。
(五)文化传统继承创新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血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脱贫攻坚事业的开展提供思想动力和物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特別强调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石榴花开》细腻精致的画面中,传统文化符号不时呈现于镜头之上,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满族刺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遗传承人桑菊借助扶贫专项资金,成立传统服饰制作工坊,利用满绣技艺创新古风衣服,成功跨入娃圈。与此类似,位于云南周城的蓝续扎染工作室负责人小白夫妇,在自家院子开办社区学堂,把创新的扎染工艺教给村民。整部纪录片每一集都会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工艺的呈现,回族同胞浪漫的山歌花儿、土家族少女欢快的《春梦舍巴巴》舞蹈等,这些带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符号在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留给观众如何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以思考空间。
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纪录片《石榴花开》以平视的视角,优美的声画造型,生动的细节刻画,轻快的叙事语调,向观众讲述着少数民族同胞运用新技术摆脱贫困、助推发展的故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当下正在火热进行的社会现实,通过故事化叙事将其呈现于屏幕之上,反映出家国情怀始终流淌于少数民族的点滴发展进步之中。纪录片《石榴花开》既勾勒出全新的民族团结宏图,也为脱贫攻坚的视觉表达提供了范例和模型。
注释:
①胡王骏雄、党圣元.论习近平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2):88-95.
②李云雷.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之人民日报文艺观察:何谓“中国故事”[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124/c1003-24213950.html.
③胡晓春.农村文化纪录片的美学元素与传播——以《记住乡愁》为例[J].新闻战线,2017(12):98-99.
④谭清华.生态扶贫: 生态文明视域下精准扶贫新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8.
作者简介:周学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温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