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枝春满,红色丽江

2021-08-16王珉

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丽江古城红军

王珉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国家强盛离不开红色的记忆。

在丽江,一位老翁曾对脚步匆匆的游客说:“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走那么快做什么?”疫情按下全球旅游暂停键,国内游井喷,今年五一前,我避开高峰携母踏进丽江,此时游人稀少,街衢、民居、廊桥、白墙、小船,恰似黑白分明的水墨画,又似卸去烟熏妆的丽人,于午夜的光影交错中浅吟低唱。

江南水乡大都神似相通,但丽江却应合韦庄名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意境。我缓缓踱步于幽深的青石板上,似乎有一股冰凉渗透脚底,双眸在古镇沉醉。

世人都说江南佳丽地,钱塘自古繁盛。但在丽江,我并未看到桃红柳绿和妖红冶翠的光景,也未能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胜景,唯有古宅深院里红帐幕锦的雕花古床和绣梁漆金的檐顶,在逼仄的苍穹下叙说往昔。偶有耄耋老妇用三寸金莲,在弄堂虚掩的屋子里踽踽前行,像极了时代画卷。自古红颜多舛,我明白此疼并不指脚上,更是一段静止的岁月和封存的生命。

江南水乡以独特的方式迎春纳福,人们打年糕、晾晒酱肉和咸鱼、办年货、写春联、挂灯笼。甚至,连丽江的水也与众不同,层层叠翠的灰蓝色,不是我臆想的“桃花瘦了鳜鱼肥”的灵秀丰饶。岸畔的红灯笼纸鸢似的微微发亮,并不张扬着原有的喜庆气息。我穿越丁香一样的漫长深巷,在烟雨蒙蒙中寻觅忘情水。

丽江的酱铺与染坊,予人冬日的暖意。信步游走在街上,也不怕迷路。只要有水声,水流就是我的向导。街道两旁,比肩接踵的都是卖着特色民俗饰物的小店。轻巧的银链、鲜艳欲滴的扎染围裙、细腻真挚的画饰图案、映着店家纯朴热情的笑脸,带走了身上的疲倦,留下兴奋。染坊里的蓝印花布一條条挂于竹架上,瀑布似的直往下垂,飘逸轻柔,自身裹进,只露半个脑袋。丽江的麦芽糖,不会甜腻亦不粘牙,轻放唇齿之间绵软生香。我倚着船头缓慢游历,恍惚间,醉美丽江,十里画廊。身临其境,如梦如幻。丽江虽看起来清秀消瘦,静谧沉闷,却是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人的虚妄之念,在此得到洗练。古城千万别为了取悦人而改变,有些游客投诉古城内的宰客现象,甚至有诸如卖家骂顾客垃圾的新闻。面对自然胜境,人们应保有一分敬畏,“远观不可亵玩”,不该把世俗带入。

诚然,丽江古城也有红色记忆。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座美丽古城大约800年的历史时空中,有一段80多年前的共产党红色记忆,刻骨铭心。1936年,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接到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迅速开始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如今我漫步在茶马古道,回忆起当年红军进丽江的行军路,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仍有无数劳苦大众响应红军的号召,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当我走进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时,赫然看到一副对联:“创前古未有之新中华,英雄时世;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这样的红色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古城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国家强盛离不开红色的记忆。踏进丽江古城,流连于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穿行于关门口,轻抚东巴文化墙,小桥石板人家,处处传递着这座边陲无名小镇的人文之美、民俗之美、旅游之美。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五一前邂逅春末夏初的美好,漫步丽江的我,将李叔同说过的八个字改动一下:“华枝春满,红色丽江。”同样意境,刹那间,顿感生命竟是如此澄明,祥和,安然,静好。

(责编  吴淑媛)

猜你喜欢

丽江古城红军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丽江之恋”诗二首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十送红军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