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待孩子的阅读专注力

2021-08-16吴家燕

家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注意力事情家长

吴家燕

孩子的阅读专注力是善待出来的,也是保护出来的。愿每个家长都能理性呵护并培养孩子的阅读专注力。

常听很多家长讲:孩子专注力不行,完全不能静下来看一会儿书……确实,即使今天的家长大多都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对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感觉不轻松。

阅读,说到底是孩子能否拥有阅读专注力的问题,而专注力这个东西,往远了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其实几乎能够做好任何事情。

不幻想,是善待孩子阅读专注力的第一步

心理学中有两种注意心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必要时还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准备、自然发生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往往是交互进行的,因为任何单一的注意都不可能维持长久。孩子学习需要使用有意注意,而玩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互进行的。

孩子的注意力和成人完全不一样,孩子的大多数注意都放在外部,所以事实上要孩子长久注意去做一件事情,这根本不符合科学常识,因为孩子就没有这个生物学基础。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意注意的特点不同。3—6岁的幼儿在较好的教育条件下,3岁的注意可以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可以集中10分钟左右,五六岁可以集中15分钟。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一般情况下,7—10岁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三年级之前,有意注意最多也就20分钟。如果期望孩子一次阅读超过40分钟甚至一小时而且特别专注,这个期待是不现实的。

不打扰,是善待孩子阅读专注力的第二步

很多家长会问,玩的时候,为什么孩子能长久坚持?伴随着无意注意的有意注意,远远超出20分钟,这是什么力量?

玩的力量,还有兴趣爱好的力量。

孩子都是在玩中学的。孩子最能集中注意力、最投入的时候,是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当他们玩折纸、拼图、画画、乐高、做手工实验等这些特别需要长时间有意注意的活动时,家长不打扰,让他们陶醉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就是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不打扰”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实质上包含着很多心理层面的反映,很多家长是做不到的。

精神分析认为:孩子注意力集中在玩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产生被孩子抛弃的感觉。孩子玩得那么投入,家长喊了十遍都没反应,玩竟然比爸妈还重要!家長的失落感激起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有些家长要破坏这个注意力。

如果家长潜意识中赋予玩是不务正业的含义,那么情况更糟。孩子学习都没那么认真,玩竟然可以维持这么久的时间,这是家长无法忍受的。

察觉自己对孩子专注玩时的感受,不仅能让家长更好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认识自己。

最为关键的是,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玩的时间,保护玩的专注力,就是培养将来孩子做其他事情的专注力。与此可以同步进行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专注力。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孩子还没有建立阅读习惯之前,家长应该陪伴并引导孩子阅读,这个专属的亲子阅读时间,需要家长捍卫,需要优先于其他事情,需要不被打扰。

不敏感,是善待孩子阅读专注力的第三步

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回来告诉我,班主任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孩子的尺子掰断了,原因是这个孩子上课一直玩尺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和不持久,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很多家长都了解这个特点,所以要营造安静、适宜的学习环境来配合。

试想一下,一天晚上孩子正在写作业,所有具有诱惑力的物品摆放在较远的位置,家里关闭电视,大人小声地说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长发现孩子似乎又在发呆,那会做什么呢?直接发飙的有,大多可能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不要乱想乱动,集中注意力学习。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一不集中注意力,父母就会着急,于是逐渐会用这个调动你“上瘾”。而家长的指责可能放大了这个问题,让孩子感觉羞耻,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羞耻的情绪上时,还能专注学习吗?

其实,面对孩子一切的“毛病”,我们都不要过分反应,有些过些时候自然就没了,有些生活中出现契机轻松就解决了。最怕过分在意扩大和固化它,那就真的变成毛病了。

面对阅读也一样,当家长拖着工作后疲惫的身躯坚持讲故事而孩子不配合时,当家长兴致勃勃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孩子反应平平时,请不要对此过分敏感。也许当天孩子有更感兴趣的事情,也许孩子仅仅只是不喜欢这个故事。如果因此上纲上线去谴责孩子,甚至为他添上“不喜欢阅读”的标签,这实在太过草率。须知,所有兴趣爱好的培养都需要日积月累,阅读也一样,在不断对阅读注入时间的过程中,在对书的选择徘徊中,在不断体会阅读的乐趣中,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起一生有益的习惯——阅读。

有这么一句话:专注力是被保护出来的,而不是训练出来的。深以为然。孩子的阅读专注力是善待出来的,也是保护出来的。愿每个家长都能理性呵护并培养孩子的阅读专注力。

(责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注意力事情家长
让注意力“飞”回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错了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家长请吃药Ⅱ
把事情写具体
犯错误找家长
一级浪漫
好事情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