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丹:静心用心恒心,发现生命科学之魅
2021-08-16
何苏丹(右)
“如果细胞死亡不足,就会引发癌症;如果细胞死亡过度,就会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所以我们要研究细胞死亡的奥秘,发现药物治疗新靶点。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干预细胞死亡的新型药物,探索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新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苏丹表示,人类的疾病是因为细胞机能失常导致的,所以细胞死亡跟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何苏丹致力于细胞死亡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并发现了细胞死亡的新通路以及关键调控蛋白。
与生命科学结缘
“从中学接触生物知识时,我就对美丽而又神秘的生命科学充满向往。”怀揣着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梦想,何苏丹于1998年考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从此与生命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科毕业后,何苏丹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深造,并在细胞死亡领域顶级实验室——王晓东院士的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这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探索细胞死亡奥秘的梦想和追求。
同时,何苏丹在阐明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以及生理学功能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她揭示了细胞坏死在急性炎症、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这些疾病的新药物靶点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人们理解细胞程序性坏死作出重要贡献。
静心、用心和恒心
“对我来说,每天进行研究都可能会碰壁,时时刻刻都可能遇到小挫折。”何苏丹坦言,从事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当步入实验室的那刻起,就要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欣喜、失望等情绪波动。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需要静心、用心和恒心。”在何苏丹看来,探索未知就要攻坚克难,其间,碰壁、失败是家常便饭,要学会调整心态,戒骄戒躁。首先要静心,用轻松的心态、饱满的状态投身于科研工作。“在课题研究中,有过挫败感和沮丧,但好在我们每天在进步,包括知识的增长、实验技能的掌握和科研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合自身经历,何苏丹尤为体会到用心的重要性。“在科研过程中,用心地阅读文献,查找资料;用心地讨论,精心设计实验;用心地记录实验笔记和分析数据,这些细节上的用心都是决定实验成败和课题进展的关键。”
“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地重来一次。尤其是科研,当一个合理的课题在尝试很多次失败之后,离成功就不远了。当然,重来一次不是简单的重复实验,而是不断地改良和优化。”恒心在何苏丹看来就是要学会静下心来,不断积累,同时又保持激情,有所期待。
何苏丹在细胞坏死领域发现了关键调控蛋白RIP3,这项发现已被公认为细胞坏死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成果。然而,细胞坏死的关键生理学和病理学功能仍是生命科学领域有待解答的前沿科学问题。
基于在细胞死亡领域长期积累所练就的敏锐洞察力,何苏丹认为,细胞坏死很可能在防御人类病原体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于是,她决定带领团队攻克这一难题。
他们首先寻找直接影响细胞坏死的病原体,在检测了所有认为最有希望的病原体后都一无所获。继续筛查有可能耗费大量时间但未必会有想要的结果,是放弃还是继续?最后,坚定的科研信念战胜了瞬间的犹豫,“科研没有捷径,遇到困难我们也决不轻言放弃!”何苏丹重新研究方案继续筛查重要的致病性病毒。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苏丹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后,终于发现了首个能直接感染引发细胞程序性坏死的野生型病毒,并发现了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抵御病原体感染中的全新启动机制和重要生理学功能。
探索生命奥秘
“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引起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如细胞坏死又激发炎症反应,形成‘细胞死亡-炎症回路进而促进疾病进展,因此干预‘细胞死亡-炎症回路,将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谈及当前的科研聚焦点,何苏丹团队侧重于探索“细胞死亡-炎症”的调控机制及其与重大疾病的关系,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力争在重大疾病的机理研究和干预方面取得创新性发现。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干预细胞死亡的新型药物,探索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新方法。”当下,何苏丹团队研发的一些成果正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运用,之后希望能在临床应用上进行转化。
何苏丹认为,创新就是要围绕着生命奥秘以及疾病发生的机理进行探索,在取得原创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发新的治疗手段,将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临床应用上得到转化,最终惠及大众。
“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科研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何苏丹坦言,“因为面临结婚、生育的问题,女性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家庭的支持理解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顆追求科研的心。”
“生命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尽管这条路可能遍地荆棘,但我们追寻梦想的脚步不会停下。”何苏丹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坚持梦想,生命科学的神秘高峰将不再遥远。
编辑 周序 实习编辑 汤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