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重症医学征途上的奔跑者
2021-08-16钟健
杨毅,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在休克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及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深厚的造诣,先后获得中华医学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录二十余篇。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杨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担任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奔走在江苏全省重症患者指导救治的路上,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现新冠肺炎感染者,市政府和广大医护人员立刻行动起来,一场疫情歼灭战迅速拉开。作为疫情防护的权威专家,杨毅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以来救治新冠肺炎病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这次救治中仍然十分重要。根据在广东、瑞丽疫情中的观察,接种过疫苗的病例在总体上症状都比较轻,转为重型病例的几率是明显比较低的,病程是比较短的。”她呼吁大家在尽早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前提下,做好科学防护与预防。
不放过细节才能力挽狂澜
受成长于中药世家的母亲影响,悬壶济世的信念从小就根植在杨毅的心里。1986年,杨毅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从医梦。1991年7月,杨毅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在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要做就做救治重症病人的医生。”杨毅选择了当时在国际国内尚属于新兴学科的重症医学,进入了当时建科尚不足五年的重症医学科。
杨毅发现,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在医院里,虽然重症患者仅占极少一部分,但是重症医生往往是最能扭转乾坤的一群人,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这更加坚定了她从事重症医学的决心。她在坚持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深造,相继取得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对于重症医学科医生而言,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较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关乎生死,杨毅始终强调规范和标准的重要性,亲自带领学科成员制订相关诊疗规范,要求医疗护理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她常說:“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规范严格的锻炼,才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救治力挽狂澜。”
2013年,一位安徽患者因发热、头晕、全身酸痛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呼吸衰竭,当地医院紧急联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会诊。为了确保安全,会诊医师全程护送患者转至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毅在详细查看患者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患者症状与一般重症肺炎的典型表现不完全一致,而且病情进展迅猛,因此高度怀疑致病的病原体并非一般病毒。在迅速组织全科展开抢救的同时,杨毅及时向医院汇报,同时采集标本向江苏省疾控中心送检。果然,江苏省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经送国家疾控中心再次检测确认,最终该患者被确诊为全国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
杨毅
跨城查房,会诊的“南征北战”
2020年1月17日,江苏省卫健委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杨毅担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正式进入临战状态。1月22日,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苏州确诊,同一天,省领导主持召开全省疫情联防联控部署会,提出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确诊患者“零死亡”的目标要求,杨毅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第二天,为了掌握全省患者情况,杨毅开启了“跨城查房”模式,每天在全省各市定点医院进行巡回查房。2月7日早上6点多,她从南京出发,11点多到达连云港,来不及吃午饭就直奔病房,将所有重症病人巡诊一遍。下午2点多出病房,她已筋疲力尽,但看看时间还早,就硬撑着去了一趟徐州的几家医院,赶回南京时已是凌晨。那段时间,杨毅不是在会诊,就是在去会诊的路上。领导担心她身体受不了,建议视频会诊,她却说:“因为新冠是一种未知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只有跟它近些再近些,摸清脾气,才能对症施策。”五十多天的奔波,让杨毅对各地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频繁查房中,杨毅发现,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让医护人员防不胜防。一天,杨毅得知徐州有位重症患者危在旦夕。她立刻乘坐最早的一班高铁奔赴徐州。当时患者已出现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杨毅守在患者床边,紧盯监护仪上的各项数据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调整一次,数据不好;第二次,起色不大;第三次、第四次……看到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有所好转,她才放心离开。临走时,她叮嘱当地医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如果需要,我随时来。”六七天后传来好消息,患者转危为安,杨毅才松了一口气。
救助无界,医者仁心
作为省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杨毅开始反思,“全省的重症患者该如何有效管理?怎样才能不让轻症患者发展成重症?”在实践中,杨毅和同行渐渐摸索出分区分层管理法,将全省28家定点医院划分成5大片区,每个市、每个片区都成立专家组,专家组组长担任片区长,及时上报重症病例,组织全省专家会诊,确保每位重症患者都由重症医学科专家管理。在控制病情变化方面,抓住一个“早”字,抢在轻症向重症转化之前做到早治疗、早干预,从而赢得主动。杨毅提出,病人一定要实行分区管理,重症患者集中在一区,轻症患者集中到另一区,并且要有相对应的人力、物力的配置,才能提高救治水平。精细化的病人管理模式为疫情防控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2020年4月13日深夜,杨毅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要求她赴黑龙江参加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在黑龙江参加重症患者救治的实践证明,“江苏经验”在黑龙江推广成效明显,很快重症患者都被抢救过来。在黑龙江奋战结束之际,杨毅又接到新指令,转战吉林省吉林市。有了前期经验,吉林战疫已成为一场从容不迫的阻击战。带着牡丹江和吉林市重症患者救治“零死亡”的战果,杨毅同年7月又赴新疆驰援,指导当地制订实施了更加积极、规范、精准的治疗方案,患者的救治效果更为理想,恢复更加顺利。2020年8月底,新疆重症患者也终于清零了。
在国际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时,杨毅还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向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同行们介绍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做法。她还将江苏经验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重症医学期刊上,第一时间与全球同行分享,并且被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引用,特别是“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重症医学更是责无旁贷!在这场攻坚战中,重症人必须走在前面。”在一个个奔赴救治现场的不眠之夜,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倾力救治,杨毅以行动践初心,诠释着她敬畏生命的医者风范。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