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刻在骨子里
2021-08-16刘佳
刘佳
四十年来,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偏远村落,绘制了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体质表型“地图”,实现了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的完备数据;他不以职称、晋升为目标,执着坚守,践行初心;他吃苦在前,虽是团队中的长者,但总是担起最艰难的任务,成为了师生心中党员形象的代表——他就是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党员郑连斌。在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郑连斌被授予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四十年来,郑连斌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田野调查,行程约30万公里,共进行了38个少数民族和22个省的汉族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体质人类学数据库,而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中。
“我们在教室里把黑板装在多高的位置上,需要学生的身高、坐高数据;公交、地铁的把手要安装到多高,也需要当地人的身高数据……可以说,为国家提供最精准的人体数据,对国家工业、食品、教育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作用。”谈到中国民族体质研究工作,郑连斌总是兴致勃勃。
郑连斌回忆,1982年他刚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留校任教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觉得成为一名党员是自己理所当然的努力方向。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总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他说:“这才能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上世纪80年末,他的科研工作开始逐渐起步,他花了三年时间跑遍了内蒙古11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对蒙古族进行体质测量。2009年,由天津师范大学牵头,郑连斌带领团队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郑连斌说,体质数据测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现在国内体质人类学工作最突出、还在长期坚持的三个团队中,有两个团队是郑连斌创建的,一个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团队,一个是天津师范大学团队。
郑连斌用手中的仪器测量着国人的体质数据,同样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郑教授是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刻在了骨子里。”团队成员、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宇克莉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在艰辛的过程中更看到我们这份工作的意义。其实,我们总劝年事已高的郑教授不用再奔波了,但他每次出发都義无反顾,更是冲在最前头。”团队外出测量数据,去的地方普遍比较艰苦。70多岁的郑连斌教授总说:“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下一次,他还是带队出发。郑连斌说:“一天不做事,心里不踏实。”不仅如此,他总是承担团队中最困难的工作,选择最艰苦的环境,一次次把住宿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让给团队其他成员。
“吃苦耐劳、敬业踏实、乐观不抱怨……郑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团队成员、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晴阳说。郑连斌虽然长期在外,投身科研,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教师。郑连斌说:“每次出发前,我都会给他们打‘预防针——跟着我,得吃苦。但是,我要让团队成员在吃苦的同时有收获、有成长。”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艳霞说:“郑教授团队里的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有着难得的踏实,这让人很惊喜。这不仅是郑教授‘言传的作用,而且他是‘身教的影响。他始终用自己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激励着学生们。”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