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界定和分类
2021-08-16华觉明
华觉明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1 界 定
中国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种类,但由于学科建设的滞后,长期以来没有科学的界定和统一的分类标准与体系。“传统工艺”一词较为后起,最早明确使用此词的是1986年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制订的《祖国传统工艺保护开发实施方案》。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作为其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广受民众的关注,它的科学界定也就成为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学术界有关传统工艺的论述很多,例如有学者称:“传统工艺是指源于生产实践,并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传承的,旨在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性生存问题的知识、技能、技艺和技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则指出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这些都是对传统工艺的阐发和说明,并非科学的界定。
界定是对所论概念的质的规定性之科学表述。这对所有学科都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实际问题;非此,无从确定其内涵、类别及与其他学科的分野,难免会在理念和实践的层面出现混乱与差错。
以传统工艺中的工艺美术为例,多年来众多学者曾就其定义作了多次讨论,却都未能达成让大家都认可的共识。原因有二:一是各家的视界和理解不尽相同;二是对“什么是定义”、“如何下定义”缺少认知。后面这个原因是更关紧要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这方面着手。
按《辞海》“定义”条称:“定义亦称界说,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概念可以“属”分,每一属下有若干“种”,种与种之间的区别统称“种差”。据此,得出下定义亦即作界定的方式(方法)如下:
被定义的概念=属+种差
为确保界定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须遵从以下要求:(1)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外延相等;(2)不得以循环的方式下定义;(3)一般不作否定判断;(4)简练、明白、确切。
按以上界定方法,科学界给众多学科下了定义,诸如: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化学是研究物质(单质及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上述诸界定,长期以来为国际学术界所承认和奉行,对规范学科性质,推动学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具有了经典的意义。
传统工艺是历史上形成的手工艺,与之相关的称谓有手功、工巧、手艺、手工技艺等等。它们的涵义大体相同,但应用于不同场合却有细微的差别。国内外对手工艺一词的诠释不下数十种,英文则统称之为handicrafts,传统工艺的英译则为traditional handicrafts。
手工艺属于技艺性的劳作,这种复杂劳动可由以下四个维度判别其种差:
创意或设计——人之初尚无设计的理念,所有手工艺均藉创意引领。这些创意可以是某种意念或设想,稍后则藉图像、模具表述。完备的设计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成型的,嗣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用于手工艺的制作。
材料——手工艺在初是用唾手可得的纯天然材料,如用树干做成尖端木棒,用石料做成刀具。之后,则常用经人为加工的材料,例如经炼制的陶土、铜合金等。现代的人工合成材料也已用于手工制作且有扩展之势。常有学者称手工艺必须使用天然材料,甚至1997年发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也有这样的提法,这并不符合史实也有悖于理。
制作——人的双手在手工艺操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足部和其他肢体也很重要,例如足踏的碓和蹑,焊接喷枪和炼铁炉的炉前快速检测要用到嘴,腰机由腰部的使用而得名,广东人压面有用臀部使力的,而工具器械及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的运用亦必不可少。
功能——手工艺以造物的方式创造人工自然,其制品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或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功能。即便是一件远古的骨梭也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达到功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合用称手的工具每由艺人自行设计制作,也具备形制之美。
据此,可将传统工艺界定如下:
传统工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由创意或设计引领、使用天然或人工材料、依仗手和其他肢体并借助工具器械及自然力实施操作、其制品具有实用或兼具审美功能的技艺性劳作。
所谓历史上形成的手工艺,一般指其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至于现当代新出现的手工艺例如某些工艺画和塑料编织品等,或需经一段时间的考察再予鉴别和作规定。
迄今,传统工艺代表作的各级名录的评定标准仍是:“在历史上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手工艺”。这样的规定,其实并不恰当。历史上手工艺旋生旋灭是常见的现象,而有些精湛的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手工艺,例如拨蜡法,富锡装饰技艺和甲胄制作技艺等,因种种原因未能有绪传承,但从考古发掘和社会调查获得实证并经由缜密的科学研究与复原得到确证。这类佚而复得的珍贵手工艺自是应当予以承认并进入名录的。办法很简单,将传统工艺厘定为“历史上形成的手工艺”即可。
2 分类
2.1 分类方法及其历史回顾
传统工艺是多个学科分支的集合体,它可以按行业分类,也可按工种、产品、地域分类。这些分类方法有各自的理由和适用范围,也各有其不足之处,而分类方法的选择和它的保护、振兴是有内在联系的。
追溯以往,《考工记》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该书列出的工艺计共6类30种(表1)。
表1 《考工记》的工艺分类
有些工种是制作器物或部件的,如车人、轮人、筑氏、冶氏;有些属于工程建设,如匠人营国和修筑沟洫;有些从事原材料加工,如鲍人鞣革,氏湅丝。总的来说,《考工记》的工艺类目是以行业划分的,兼顾产品和工种。30个工种分为6类,是以木、金、石、皮、土五种原料加上设色之工而成,后者实为纤维类原料的加工制作。文中的操持者分为两类,即“人”和“氏”。其含义迄未有定论,“人”或指匠人,例如制弓的“弓人”,造车的“车人”;“氏”或指专司某类产品制作的世袭家族,例如铸钟的“凫氏”,制作量器的“栗氏”。按中国上古时期素有部落、氏族间形成专业分工的传统,如昆吾善冶、薛氏造车。“凫氏”“栗氏”等看来便是沿袭这一传统在工商食官的体制下形成的。
秦汉以降,各类传统工艺都有大的发展,分工日益细密,类目随之繁多。《史记·货殖列传》称:“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又,该书《梁孝王世家》记梁王为谋刺袁盎,使长安“削厉工”治剑。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磨砺刀剑等刃具亦即俗称“磨剪子,戗菜刀”的这类工种已成为专门的手工行业。《唐六典》载金作有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14种技艺,迄今所知黄金的加工工艺几乎己囊括概全。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著录有茶行、药肆行、丝绸行、皮草行、纸行、铁器行等36种行业,它们既是商铺也包含了为之提供产品的手工艺行业。
囿于中国古代重人文轻科技的文化传统,迟至明代才出现百科全书式的技艺巨著《天工开物》。据统计,《天工开物》所载与传统工艺相关的行当有以下18类115种(表2)。
表2 《天工开物》的工艺分类
《天工开物》注重与民生有关的手工技艺,但未列入开门7件事中的酱、醋、茶和编织工艺,未涉及至关重要的营造和印刷,以及刺绣、剪纸等民间手艺。
和《天工开物》同一历史时期的清代匠作则例多与皇家宫室、园林及器用有关,但因其多源自民间且涉及甚广,亦足资参考。王世襄主编的六卷本《清代匠作则例》收录各类则例7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是从未刊印的民间抄本,至为可贵。则例按作分列,计有土作等共41种(表3),每种又常含有若干种工艺。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简称《考工典》)列举木工等工艺门类(表3),这是按工种和器用来分类的。又,旧时习称的“三百六十行”有众多的手艺匠作,诸如酱坊等共80种(表3)。
表3 《清代匠作则例》、《考工典》与“三百六十行(举例)”的工艺分类
以上《天工开物》、《清代匠作则例》、《古今图书集成》和“三百六十行”所列传统工艺,去除重复约近200种,大体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手工技艺的概况。
行业是在历史上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所有行业都应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经长期历练才得以成型。它们深深扎根于传统工艺具有实用品格这一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中,其形成和发展是传统工艺强韧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从而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故按行业分类能覆盖绝大部分传统工艺、自洽且行之有效。有些传统工艺属于远古孑遗,例如钻木取火和藤甲编制;有些传统工艺分散于民间或应用范围较窄未能形成行业,例如打铁花和某些工艺画,它们可以归入特种工艺及其他这一类。按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雕塑、编织扎制、剪刻印绘被归入民间美术类。这是应工作需要而人为规定的,无碍于传统工艺分类体系的完整性。事实上,这几类工艺仍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视为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又,历史上,手工业和餐饮业从来是并列的两大行业。烹调虽由手工操作,但所制作的是菜肴和米、面类的即食或速食品,从事烹调的师傅们也从不把自己看作是手工业者。目前将烹调术划归传统工艺类,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烹调要不要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有待进一步商讨和论定。
在现实生活中,因应不同的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以织染绣和服饰制作为例:因所用原料的不同,丝绸有用家蚕丝织造的,也有用野蚕丝织造的,例如山东潍坊市柳疃镇的柞绸;织锦采用蚕丝织就,但也有纯棉和兼用丝、棉的,习俗上常以地区、族别命名,如三大名锦之蜀锦、宋锦和云锦,少数民族的壮锦、苗锦、黎锦、土家锦、瑶锦、侗锦、傣锦、阿昌锦、布依锦、毛南锦、景颇锦、傈僳锦、藏锦、德昂锦、怒锦、独龙锦、普米锦、基诺锦、拉祜锦、高山锦、纳西锦、佤锦、水族锦等。再以刺绣为例:按所用针法有平绣、十字绣、乱针绣、双面绣、“八·工”绣等等;按品种及地区、族别分有顾绣,四大名绣之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苗绣、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瓯绣、汴绣、汉绣、羌绣、彝绣、满族刺绣、蒙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上海绒绣、宁波金银彩绣、瑶绣、侗绣、锡伯族刺绣、京绣等等。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传统工艺的内涵与特征,满足了现实的需要,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工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认知。
2.2 当代中国的传统工艺及其类别
长期以来,因文化保护理念及体制的缺失与不作为,传统工艺非但全貌和总量不明,其品种和类目亦从无明确的界定。有些官员和学者将工艺美术即认作是传统工艺的全部,举凡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金属采冶、造纸、印刷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且更具基础性的手工技术都不在其视野之内。
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时,为适应工作需要,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召集众多专家就传统工艺的学科性质、内涵、类别作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征求意见,将中国传统工艺分为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营造、织染绣、陶瓷烧造、金属采冶和加工、雕塑、编织扎制、髹漆、家具制作、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剪刻印绘、特种技艺及其他等14大类,2018年又增加了中药炮制,成为15大类。其排序主要是以其始创年代和对国计民生所起作用的重要性而定的。例如,工具器械制作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其在各类工艺中起源最早;规矩绳墨、斧刃锉锯是一切器具机械制作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造纸和印刷非常重要,但年代较晚,所以排在家具制作之后。编织扎制虽很早使用,其重要性毕竟不如之前的那几项,据此排到了雕塑的后面。大类之下有门类,门类之下有种类,如此构成传统工艺的15大类、106门类、765种类的三级分类体系(表4)。这一分类体系已被非遗主管部门所采纳并用于传统工艺普查和名录制订工作。
表4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类目
这个分类体系大体反映了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类目,充分呈示了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巨大存在及其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表4是就2006年至今经国务院批准已相继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作名录及虽未进入名录但确具同等资质的传统工艺所作统计,未包括省级和县市级名录。传统美术类中的刺绣、雕塑、编织札制、刻绘都属于传统工艺范畴,某些传统工艺虽尚未进入名录但符合代表作水准的,以及传统音乐、戏剧、曲艺民俗等类项目由手工技艺提供保障者,表中亦择要收录。
传统工艺的分类是其内涵的重要体现,它为开展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更为规范性的因类施政提供了依据。
还需要指出,基于传统工艺的能动性和永恒性这两个本质特征,传统工艺及其分类都不可能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若干年后,现有的某些工艺会被认定为传统工艺,还会出现新的工艺品种。届时,传统工艺的分类体系亦将随之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