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不归田 为后代构筑精神长城
2021-08-16
英雄甘愿平凡——战争年代战功赫赫,和平时期默默无闻。老战士放下钢枪卸下戎装,又捡起纸笔和话筒,给青少年讲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保家卫国的故事,为后代构筑精神长城,为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培养捍卫者。
老战士孙景坤
老战士朱乃政
老战士吴顺荣
老战士王伟志
老战士王从保
他颤巍巍地伸出手,拉住儿子捧着“七一勋章”的手,久久不松开
他带领9个战士增援阵地,击毙21个敌人,和战士们打退敌人6次反扑
他拿起铁锹,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一干就是几个月,筑起了防洪大坝
他把19岁的大儿子孙福贵送去参军
他给孩子们讲战斗英雄的故事,把保家卫国的思想传承下去
俺不是英雄,就是一个老兵
辽宁省丹东市关工委 谢欣田
孙景坤身上的伤疤(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孙景坤胸前的勋章(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老爸,国家给你颁发‘七一勋章’了。”女儿孙美玲对病床上的父亲孙景坤说。孙景坤微微睁开眼睛,点了点头。
当儿子孙福贵代领回“七一勋章”,孙景坤颤巍巍地伸出手,拉住儿子捧着勋章的手,久久不松开。
“党和国家给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我们知道他心里感激国家、感谢党。”孙美玲说。
“俺不是英雄,俺就是一个老兵,一个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老兵。共产党是英雄,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97岁高龄、72年党龄的孙景坤,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孩子们听,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保家卫国的思想。
他受伤20多处,立下赫赫战功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1948年1月,村农会副会长孙景坤报名参军,告别新婚5天的妻子,扛起枪踏上解放全中国的道路。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攻取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孙景坤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海南岛北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为了牵制上甘岭主战场的敌军,孙景坤所在部队于10月27日凌晨发起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经过激烈战斗夺取敌军控制的161高地,随即转入坚守作战。战斗到中午时,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急需人员和物质增援。
负责运送伤员的副排长孙景坤闯进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命令孙景坤带领9个战士,扛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增援八连阵地。战斗中,孙景坤击毙21个敌人,和战士们打退敌人6次反扑。
1953年7月,孙景坤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70多年前,孙景坤敬出人生第一个军礼,从此南征北战。他多次负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他也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他是生产队长,一干就是30年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国家安排的工作,把立功簿、勋章收起来,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几十年来,村里人只知道孙景坤是共产党员,是复员军人。
孙景坤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一干就是30年。山城村是个低洼塘,他组织全村人用锹挖,用肩挑,改造出100多亩旱涝保收农田。山城村守着一条大河,经常在雨季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淹没庄稼。他拿起铁锹,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一干就是几个月,筑起了防洪大坝,改变了山城村年年受水患的日子。孙景坤的腿却因为在洪水中浸泡太久被细菌感染,溃烂化脓。接着他又带领乡亲们用3年时间在四周荒山上栽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使山城村成了郊区的富裕村。
孙景坤在战场上多次负伤,身体状况渐不如前。有一次手术花去七八万元,家人希望他请政府给予帮助,孙景坤坚决不肯。他说:“当年村里10个人一起参军,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我是替战友们活着,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这件事,也是改革开放后村上一个年轻人从一本书上看到他的事迹和照片,才在村民中逐渐传开的。“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这就是他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党委书记邱大鹏说。
他送儿子参军,身体力行传递保家卫国思想
70多年前,孙景坤参军告别妻子时说,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抗美援朝期间,孙景坤有3次机会回家看看,部队在丹东集训和在战斗中负伤回国治疗,他的驻地离家只有四五公里,他都没有回家。
20世纪70年代,孙景坤把19岁的大儿子孙福贵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就得有人付出牺牲。
山城村附近有5所小学、中专和大学,20世纪90年代初,他经常受到邀请进入学校,或接待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到家走访。1991年,丹东市31中聘请孙景坤担任校外辅导员。于是,每逢重要节日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的孩子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但是他总是高兴地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把为青少年作报告和座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向阵地运送弹药是个‘死亡任务’,必须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在枪林弹雨中,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牺牲。我利用敌人的火力死角和敌机轰炸后的烟幕掩护,带领战士们迅速地向前移动。当冲上阵地时,只有副连长支全胜和五六名战士了。他们已经把爆破筒、手榴弹握在手中,准备与再次发起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这是孙景坤为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自己参加的战斗故事。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保家卫国的思想让下一代好好继承下去。每次报告,孙景坤都认真作准备,和孩子一起回忆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听党指挥、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
“战斗中,敌人的火炮、迫击炮、子弹雨点般地向阵地倾泻,泥土、石块掩埋了大半边身躯,军装也被弹片撕破,胳膊、腿上多处流着鲜血。从中午到午夜,我和战友们先后打退敌人6次进攻。战斗结束时,阵地上只剩下我和4名战友。”这场让孙景坤最难忘的战斗,每讲一次,他就流一次泪水。很长一段时间,孙景坤从来不说自己的事情,他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是战友们英勇战斗的故事。
孙景坤还受部队邀请,和战士们一起登上鸭绿江大桥,讲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故事,和战士们一起举行升国旗仪式,向猎猎招展的军旗敬礼。
在孙景坤的床头,挂着他的旧军装。上面一枚枚奖章、纪念章,无声陪伴了老人几十年。他很珍视这些军功章,不管走到哪儿都带在身边。一枚枚军功章,既是老人当年手握钢枪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钢铁长城的见证,也是老英雄现在卸下戎装用理想信念构筑青少年心中的思想长城的证明。
老战士朱乃政
我并不是英雄
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
但我可以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用亲身经历为青少年构筑思想长城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关工委 陈丽洁 文/图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2021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河埒中心小学礼堂内响彻着雄壮歌声。
一位身穿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老战士站在主席台上,一边领唱,一边打着拍子。台下,两百多名少先队员跟着唱,孩子们满脸敬仰,被神圣的国防绿、红肩章、奖章深深打动。打拍子和领唱的这位老战士名叫朱乃政,今年92 岁,是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关工委五老。
朱乃政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庄镇。他从小看到日本侵略军烧杀掠夺,发誓要好好读书,掌握知识,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1949年5月,朱乃政参军,成为军大预科学员。同年10月,跟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和解放大西南。1951年1月,赴朝鲜抗美援朝。他荣获解放战争、西藏解放、抗美援朝多枚纪念章,还获得南京军区后勤司令部政治部联合通令嘉奖。
1993年,朱乃政离休,加入关工委五老工作队伍,关心下一代成长。他担任无锡育红小学、无锡河埒中心小学、无锡孙桥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到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热爱国家、保卫国家。他利用寒暑假、节庆和假日,义务为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的青少年、属地企业的青年职工讲抗美援朝的革命故事100 多场次。
2020年5月,无锡河埒中心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活动,孩子们目光一致地投向朱乃政爷爷。于是,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朱乃政英雄中队”诞生了。中队课上,朱乃政亲切地跟孩子们说:“我并不是英雄,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但我可以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朱乃政跟青少年说,我小时候看到国民党的腐败,日本人侵略中国,真是又痛恨又难过。后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抗击侵略者,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真是又激动又幸福。参加解放军和抗美援朝让自己更加热爱祖国,坚定建设祖国、保家卫国的民族感、使命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见证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内心无比自豪。
浴血奋战,捍卫祖国的军旅生涯让朱乃政万分珍惜新中国发展的点点滴滴,对祖国的爱流淌在血脉里,与生命同在。到地方工作后,他卸甲不归田,在关心下一代新阵地播撒爱国主义种子,用听党话、跟党走的亲身经历为青少年构筑起新时代思想战线的钢铁长城。
老战士吴顺荣
他咬破右手食指
写下“为了保卫祖国,我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要一辈子当好普通一兵
他用红色藏品让青少年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让红色藏品成为传承保家卫国思想的活教材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关工委 倪婵娟 文/图
吴顺荣常说:“我是一个兵,要一辈子当好普通一兵。”他生于1944年6月,1964年入伍,1970年退伍,曾服役于某部机炮连,现在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关工委主任。
1964年,他咬破右手食指,用鲜血写下十八个大字:“为了保卫祖国,我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他多次受到嘉奖,入伍1年入党,当了班长。不仅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被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雷锋式标兵”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所在部队的党代会。
1970年吴顺荣光荣退伍,专注收集红色藏品,几十年来收集了1 万多件,分为党的建设、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革命里程碑、南湖红船、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等多个系列。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一课中,当教师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时,学生就会拿上纸笔在课前观察校园,思考怎样将校园变成纸上的平面图。学生思考实践“变”的过程就是一种对生活资源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数学生活、生活数学的再思考。我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场所以及场所的建筑物的构成和规划都是先有设计,在纸上画平面图纸,最后实施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这一过程的再现。
2004年11月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关心下一代事业中——他用红色藏品说话,宣讲保家卫国故事。他的藏品不仅在机关、部门展出,还到村、社区展出,旨在让下一代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江山。吴顺荣的红色藏品成为秀洲区乃至嘉兴市机关、学校、村(社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更忙碌了。各部门预约采访、各单位预约红色展览,电话络绎不绝。他不停地奔波在宣讲和视频拍摄的路上。他说:“我要用这些红色藏品告诉后辈们,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而去,把红色精神、红色血脉传承下去。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将来能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5月8日,他精心挑选了3000 件红色藏品,在嘉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迎建党百年、展红色文化”主题红色典藏作品展。年轻民警徐佳炜看到一张发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荣归证,战士裴金因战争受伤光荣退伍,当时的抚恤金只有“30 斤粮食和一双鞋子”。今年24 岁的徐佳炜,参加公安工作刚刚一年,他说:“我的内心瞬间被深深击中,深受教育、备受感动。看看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奋发勇为,我一定要为保卫国家而奋斗终身!”
秀洲区公安局陈晓、朱倩倩等几位年轻民警到吴顺荣家中拜访,看到客厅、卧室、衣橱、墙柜都摆满了红色藏品,被震撼了。吴顺荣拿出一枚锈迹斑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说:“淮海战役期间,我们投入兵力60 万,支前民工却有543 万人,1个解放军战士背后有9 位老百姓支援。人民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最大的靠山。和平年代,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吴顺荣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等荣誉称号。他是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浙江省最美老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老战士王伟志
他穿上军装
戴上军功章
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下一代
要懂得感恩
要在心里绷紧保家卫国的弦
一日是军人 终生传军魂
陕西省渭南市关工委 王答雄 文/图
在市老党员之家,渭南市关工委副主任王伟志又忙活起来。他穿上军装,戴上军功章,向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机关干部、企业员工,讲渭华起义,讲建党百年历史,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下一代,要懂得感恩,要在心里绷紧保家卫国的弦。
王伟志1972年入伍,在空军和田机场服役。1975年在部队入党,他是空九军政治部表彰的优秀党员,荣立三等功1 次。在边境边疆部队的15年里,挖过煤,当过炊事员,参加过核试验保障,参与过军援任务。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住过地窝子,喝过涝池水,沙漠中有过五天断粮受困的磨炼。这些铸就了一个军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愿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
1987年,他转业地方工作。35年来,他秉承一日是军人、终生传军魂的军人气概,干一行爱一行。他年近七十,主动担任市干休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利用市老干局“老党员课堂”向年轻党员和青少年讲党史、军史,讲国家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少年赓续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国家繁荣富强当好接班人,当好美好生活的保卫者。
他所在的干休所,2019年建起红色文化传承室,包括红色文化长廊、老党员之家、红色讲堂,是市关工委挂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他义务向来参观人员讲解红色文化长廊中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氢弹之父于敏,卫星之父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时代楷模张富清,英雄军人李延年,以及甘祖昌、雷锋等英模事迹和渭华起义刘志丹、谢子长、许权中、高克林、张宗逊、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者事迹。他还整理了干休所6 个老红军、8 个老八路、34 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离休干部的事迹,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下一代,矢志报国,继承和保护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陕铁院装备学院程思龙同学说,王老的经历让人感动,青春献边防,戍边作贡献。作为新党员,我要认真学习、做好工作,用知识回报祖国。临渭区南塘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赵梓彤听完后说,听了王爷爷讲先烈和老战士的故事,使我们感到现在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向雷锋等英模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王伟志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军人一个老党员心系祖国、心系国防的崇高精神。他在颁奖感言中说:“一日入了党,永是党的人,生命尚存一息,为党的事业奉献奋斗到最后一刻。”他用军人的作风在平凡中求不凡,为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祖国建设奋斗在关爱工作第一线。
老战士王从保
作报告达500场次
行程达3万多公里
无私奉献1000余天
为八一军旗增光彩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干休所、乐亭县关工委 文/图
王从保是唐山市乐亭县军休所一名退休干部。他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1966年入党,1996年从乐亭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岗位退休。多年来,王从保以“为八一军旗增光彩”为主题,发挥余热,默默献身青少年国防宣传教育。
组建老兵国防教育宣讲团。
以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撰写宣讲材料,深入全县各地给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发动军休老同志撰写回忆文章,编撰成书《老兵回忆录》,印刷5000 余册,成为缅怀英烈、激励青少年的生动教材。王从保只上过小学,从入伍那天起到现在一直坚持学习。多年来,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史、军史,笔耕不辍,将亲身经历撰写成宣讲稿,在节假日、纪念日受邀到各中小学宣讲。2012年9月,他被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聘为报告员。全国烈士纪念日确立后,他着手收集整理,撰写全县20 多位烈士的事迹,和宣讲团成员一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很受欢迎。
多形式提升宣讲效果。
王从保创作了多个大鼓书段、诗朗诵、说唱段子,用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加强宣传效果。他常年奔走于机关、学校、部队和乡村,宣讲革命故事、英烈事迹及党史、军史达500 场次,行程3 万公里,无私奉献1000 余天。2020年疫情暴发,无法组织现场宣讲。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县关工委、县电视台开办“少年军校大讲堂”专题节目,王从保录制微课,通过电视台栏目进行宣讲。王从保用鲜活的实例让青少年深刻理解,保家卫国既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崇高而荣耀的使命。他重点宣讲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王成式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赵先有等英烈事迹,高度赞扬中华英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为新中国诞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教育青少年充分认识国家独立、富强的重大意义,引导他们从小要有国防意识,主动参与国防建设。
建设国防教育阵地。
为弘扬烈士精神,教育后人,县里决定对烈士陵园重新布展。王从保以一个老兵的作风奋战,仅用20 余天完成布展。展室开放后,每年清明节和国家公祭日,他都展室进行宣讲,20 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协调电视台重新录制有关烈士资料,改编赵先友烈士专题片。专题片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存放在革命英烈展室内,成为全县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基地。王从保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国防教育优秀基层宣讲员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