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工委能为暑托班做什么?

2021-11-15本刊探索研究栏目编辑小组

中国火炬 2021年8期
关键词:托班万盛开区

本刊《探索研究》栏目编辑小组

教育部今年7月7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很多地区的关工委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社区的少儿托管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南京建邺区、宁波市、重庆万盛经开区三地的关工委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有益实践呈现给读者,供参考借鉴。

关工委如何在暑期托管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地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他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德海:

关工委要适当参与,做好辅助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五老唐德海就暑托班的一些情况向记者表达了担忧。据了解,有些地方的暑期托管班在执行政策上存在亟待解决的弊端。由于前期规划、论证不足,个别地区竟然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此外,由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托管班的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和合理的设置,在托管期间对孩子没有要求,主要是以看护为主,因此,家长们反应并不积极,不愿意把孩子送过来,这就背离了托管班的初衷。

而对于关工委在暑托班所发挥的作用问题,唐德海认为,关工委能够为此做的工作有限,只能是辅助,可以适当参与,不可能是主力。他说:“特别是暑托班的早晚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关工委的老同志受到身体、年龄的制约,体力精力跟不上。对于一些极端的典型特例不能作为普适样板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市关工委在7月19日下发的《关于全市校外教育辅导站积极参与和配合社区开展公益爱心暑托班活动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中做出了清晰的定位:“关工委的校外教育辅导站,以五老为主体,考虑到暑托班时间跨度大,又处于高温时期,五老志愿者热情高但年龄大、体质弱,为确保五老志愿者的身体安康,校外辅导站在参与、配合暑托班活动中,不统揽、不主办,五老志愿者不当班主任,主要是按分工做好力所能及的配合工作。”

此外,补充通知还要求各区关工委在“参与配合”暑托班的过程中,要“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本地区有多少暑托班设在校外教育辅导站,以及五老人员应聘为暑托班志愿者的人数,摸清每个校外教育辅导站为暑托班承担的活动”。

宁波市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张建军:

要把我们原有的“假日学校”与暑托班更好结合起来,必须在“联合性”

“公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四个方面下功夫

作为浙江首个试点暑期托管工作的地市,宁波市关工委早在1999年就普遍建立了“假日学校”,主要职能就是解决许多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经过2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宁波市各级政府、社会和家长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成为宁波市关工委的一张金名片。

宁波市关工委一级主任科员翟俊峰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宁波10 个区县(市),共开办1200 余所 “假日学校”,较2020年增加200 余所,其中五老志愿者多达4200 余人,入学青少年46000 余人。从开班情况来看,今年的暑期“假日学校”,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但同时,他表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考虑到办学安全,或因疫情防控带来的办学成本增加,在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上有所控制。再如,今年暑期,教育部的《通知》下发后,宁波在海曙、北仑两区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试点工作,在入学生源、教学地点、教学力量等有多重交集的情况下,“假日学校”如何与新生的托管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也是需要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宁波市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张建军表示,下一步,宁波市关工委主要在办学力量上加强联合性、定位上突出公益性、方式上体现灵活性、内容上创造多样性上下功夫,从而将原有“假日学校”与暑托班进行更好融合。“联合性”是要健全完善“区县(市)统筹协调、乡镇(街道)牵头组织、村(社区)具体实施”的三级组织领导机制,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多级多方的联动机制。处理好与托管的关系,加强资源共享和办学互动,形成优势互补。除发挥好五老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吸收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在职大中小学教师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确保“假日学校”有充裕的师资和管理力量。所谓“公益性”,就是继续通过财政资金、村社自筹、企业捐助等方式,切实解决“假日学校”的资金需求,坚持让孩子们免费入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他们提供诸如免费中餐等服务。“灵活性”是根据各区生源不同、家长需求不同、五老志愿者力量不同、办学软硬件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此外,他们还注重办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在课程内容上,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同时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充分发挥各类教育阵地作用,把教育和实践统一起来,开展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各种教学活动。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婷:

用“1+3+N”关爱教育模式,打造社区(村)的“儿童之家”

近年来,针对学生假期看护难、留守儿童无人管等问题,重庆万盛经开区关工委通过构建社区(村)关爱教育“1+3+N”模式,助推社区(村)“儿童之家”持续向好发展。

针对暑托班的特殊性,万盛经开区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婷向记者介绍,他们实行的“1+3+N”模式的“1”,就是推行一项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3”,是让党员和青年志愿者与五老组成的三支队伍,作为托管班的师资力量,很好地解决了五老力量有限的问题;“N”,就是开展缤纷多彩的活动,打造N 个关爱教育品牌。目前,他们开办的暑期免费关爱班遍布重庆市万盛经开区10 个镇街的44 个社区(村),受益学生4000 余人次。

猜你喜欢

托班万盛开区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公益暑托班,不妨尝试推广
“5G+”为湖南发展赋能
湘潭经开区三所学校开工建设
万盛首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投用
多措并举,缓解托班幼儿入园焦虑
重庆万盛:不动声色发展“体育+”
沪上托班火热,看质量要折扣来这里
重庆万盛城市发展历史阶段分析与启示
广州南沙经开区三大地均指标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