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影响
2021-08-15陈萌萌肖红波
陈萌萌,肖红波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生猪养殖规模化是我国生猪产业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2018 年《中国畜牧兽医统计年鉴》,我国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养殖户生猪养殖量占比已从2007 年的26%上升到2017 年的46.25%。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目标,环保拆迁席卷全国,其中仅2017 年浙江省就拆掉69 597 个养猪场,江西省拆掉20 253 个养猪场,广东省拆掉17 000 个养猪场[1]。在畜禽环保政策要求不断严格的过程中,出现了2 种声音:一是畜禽环保政策对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其提高了养猪门槛,增加了环保成本,许多中小规模猪场及散养户陆续被淘汰,有利于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二是畜禽环保政策抑制了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主要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立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同时畜禽污染排放达标标准过严,地方政府存在“禁养一刀切”思想,不利于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
双重差分法(DID)自2005 年引入中国以来,被用于研究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评价[2],在我国政策效果评价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现已广泛用于评估农业经济领域政策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产生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以期为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畜禽养殖环保现状 从2010 年底我国出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支持》起,新的环保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促进畜禽养殖行业朝着生态有机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从2017 年水污染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这4 大污染物的排放量来看,农业面源水污染排放量占全国水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9.77%、22.44%、46.52%、67.22%;畜禽养殖业水污染排放量占农业面源水污染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93.76%、51.3%、50.85%、35.94%;畜禽规模养殖场水污染排放量占畜禽养殖业水污染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60.45%、67.62%、62.05%、67.17%。可以发现,畜禽养殖业发展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尤其是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污染,可见畜禽规模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仍存在重大矛盾。
1.2 生猪养殖规模化研究 生猪养殖规模化是我国生猪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3]。受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养殖规模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规模场户扶持补贴政策等影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学者主要从生猪规模化养殖效率的测度[4-6]、生猪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7-10]、生猪规模化养殖空间布局[11-13]和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14-15]等方面对生猪养殖规模化进行研究。其中,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效益、饲料供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交通通达程度和政策因素。
2 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除西藏外的我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相关数据。畜禽环保政策是在2010年底针对所有畜禽动物提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因此本文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使用经济发展强度来区分处理组与控制组。主要是依据刘聪[16]验证的中国生猪产业转移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该效应对东部省份的作用最强,对中部和西部省份的作用较弱,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畜禽环保政策标准及执行力度越严格。
2.1.1 被解释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为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参照《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把年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重(简称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占比)作为衡量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的指标,由于年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出栏量的数据缺失,因此本文以各省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占全部养殖场户的比重作为生猪养殖规模率的衡量指标,记为yit,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2.1.2 核心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就是经济发展强度与政策实施后的乘积。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加入了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控制变量:生猪价格priceit、农户投资水平investit、生猪疫病发生强度diseaseit、交通通达程度trafficit、生猪出栏率slaughterit和饲料供应程度cornit。
2.2 研究方法 双重差分模型的经典形式为:
其中,yit为个体i 在t 年的被解释变量,xit为考察个体差异的控制变量,μit为个体固定效应,λi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α、β为回归系数,其中β是双重差分估计量,即本文最为关心的实验变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效果,也即政策效应。
本文采用的广义双重差分模型为:
其中,对经济发展强度gdpit、生猪价格priceit和农户投资水平investit取对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同时用lngdpit代替样本的分组虚拟变量treati,时间虚拟变量postt与经济发展强度lngdpit的乘积就是双重差分估计量,其是实验处理(政策实施)对实验因变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的判断依据。
3 回归结果
3.1 平行趋势检验 由图1 可以看出,在处理前的3 期,每个时期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均与0 无显著差异,说明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在处理后的7 期,每个时期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均显著小于0,表明具有显著负的处理效应,即可以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影响。
图1 平行趋势检验图
3.2 广义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之后,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影响如表2所示。利用多维固定效应回归(reghdfe),其不仅能够提高估计效率,且方便同时固定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更加稳健。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畜禽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程度大约为0.033 个单位。除此之外,交通通达程度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有着1.601 个单位的正向促进作用,生猪疫病发生强度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有着0.001 的负向抑制作用,出栏率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有着0.011 的负向抑制作用。
表2 多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3.3 政策效果进一步探究 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有2 种形式,一种是数量型的扩张,一种是成长型的扩张。数量型扩张指新增养殖场户,成长型扩张指“小规模养殖场户改为规模养殖场户”。从表3 可以看出,在政策实施前(2007—2010 年),我国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数量由12.46 万户增至22.04 万户,增加了9.58 万户;其中年出栏501~1 000 头的养殖场户数量由8.37 万户增至14.52 万户,增加了6.15 万户,这说明大多数养殖场处于成长型扩张。在畜禽环保政策实施后(2011—2017 年),2011 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数量下降了0.49 万户,其中年出栏501~1 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户下降了1.17 万户,这说明大多数养殖场处于数量型扩张,小规模养殖场户加速退出,可见畜禽环保政策的出台对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没有抑制作用,反而使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场户数量有所增加,有助于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的现代化水平。
表3 2007—2017 年生猪养殖场户数量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畜禽环保政策出台前后我国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生猪养殖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畜禽环保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效果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对环保要求更加严格,散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无力承担高昂的养殖成本。交通通达程度对生猪养殖规模化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作用很大;生猪疫病发生强度和出栏率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负向抑制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畜禽环保政策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加速了小规模养殖户和散户退出,针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划定环保禁养、限养区。各省市在进行生猪生产布局时不可能出现“完全无猪”的地区,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省市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以及饲料等原料种植配备情况,即使是南方水网地区也需要留有一定的区域从事生猪生产,不能搞“一刀切”、无区别的行政命令。
第二,综合考虑地区环境承载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畜禽环保政策给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带来很大机遇,但限于多数地区土地资源紧张,难以消纳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与大规模养殖场户并存的局面。
第三,提高种养结合扶持力度,降低畜禽环保政策对散户及小规模养殖场户的影响。畜禽环保政策之所以对散户及小规模养殖场户产生负向影响是其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与综合利用,因此提高养殖环节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能使生猪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但畜禽粪污处理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政府提高支持力度,同时推行种养结合方案大规模试点,打通粪污还田利用的通道,促进有机肥就近、就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