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021-08-15李玉洁张明昊岳天天李光李伟
李玉洁,张明昊,岳天天,李光,李伟
(河南中医药大学 医学院,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的根本任务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逐渐地转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尊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我们认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德育为先,“立德”既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被教育者的要求。对于教育者来说“立德”在于立“师德”,对于被教育者来说“立德”在于“学德”。立“师德”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具备有高尚的品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和做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道德品质的培养完美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其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身心健康的成长,仍是教育教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能力为重,即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重,倡导多元教学、培养创新人才[3]。“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日益显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素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三是“立德树人”意味着“立德”是“树人”的根本,没有德,便不成人,即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途径,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是医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其核心和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索能力。我校目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显微形态实验中心、预防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医学实验是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该门课程以验证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显微形态、医学机能、预防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能为目标,坚持教学内容与科研、临床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医学基础实验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开展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可以与医学人文教育、生态哲学及动物福利有效融合,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对当今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与道德品质培养“分离”的原因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老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生活导师和道德引路人。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相融合,课堂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传播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少涉及或者没有,呈现出理论教学与道德品质培养“分离”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专业课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然保留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其主要任务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讲授,没有或很少涉及将道德品质培养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这一现象致使专业课教学无法有效地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呈现出理论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平行前进,没有交汇。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只重视自身专业技术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和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功底扎实,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十分匮乏,正所谓“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正是由于这种匮乏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致使理论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媒介,呈现出理论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现象。
(二) 考核体系与评价标准无法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
目前,在高等院校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仍然以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学成效为主,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不能体现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融合能力,考核形式无法体现或很少体现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学融合能力和融合效果的评价。即便一些评价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致使评价形式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考核体系与评价标准的不完善,也间接地给专业课教师传递了以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信号,导致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最终导致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能被有效的挖掘与讲授。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阻碍了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目前,在大多的高等院校中,均是通过单独开设思修课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内容生硬、刻板无趣,很难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同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导致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此外,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修养的学习不重视,在专业课学习中,他们更愿意接受对未来工作有用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因此,巧妙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道德品质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对诸如:民族历史文化、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发展战略等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并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排斥感和轻视感。
三 解决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几点建议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育人不仅要做到教学育人,还应注意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等,育人应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专业技术教师还是政治修养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将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积极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在专业技术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思想道德培养、人格塑造、习惯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在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信念、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进行恰当的引导,实现两者的自然融合,是开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大爱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4-5]。如何将“大爱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医学基础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提高各科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解决专业课教师对于德育教学思想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决,首先,于学期初或学期末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活动,请一些知名专家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提高专业理论教师的政治素养;其次,要加强交流,定期组织一些交流会,为各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创造交流的机会,提高专业理论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正所谓“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贯穿于所任教课程中。另外,由于各位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储备不同,各专业课程的实际授课内容不同,因此,还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以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还需要学校制定系列鼓励政策。例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课、示范课、微课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组织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6];成立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机构,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机制,优化教师培训的制度环境。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加大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保证专业技术理论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前提下,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将理想信念以及精神品格的引领与教育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完美地将专业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二) 完善考核体系与评价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7]。传统的考核体系是以评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考核形式单一,很难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高度。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考核评价制度应从单一的理论考试向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发展,在考查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基础上,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个人表现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学校、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并赋予合适的权重。例如,在考核中按一定比重增加优秀事迹、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加分项,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考评制度,将思想政治评分计入总成绩,督促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习惯。
(三)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打破思修课程是一门独立课程的固有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学,将思想政治修养的培养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巧妙地将时事融入到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还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对医学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名人励志事迹,特别是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励志故事,培养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可将国家在疫情控制方面的成绩,一些英雄事迹融入到医学基础实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例如,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励志事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微免教学过程中引入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和励志故事,使学生感知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疫苗的研发问世,感知到我国科技的巨大进步,提升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此外,自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抗“疫”过程中,大量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主动请缨,驰援疫情防控第一线,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励志故事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教材[8]。医学生们虽然不能去抗疫前线,但是也都切切实实地经历了从疫情爆发到疫情得以控制,再到疫苗的成功研发和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同时,那些医学前辈们不畏生死、逆行而上的精神,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中,这些事件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根据需要结合时代特色性事件,因地、因时地做好教学工作。
此外,还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对医学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名人励志事迹,特别是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励志故事,培养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结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但能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介绍维生素K的发现;在微免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引入疟原虫的检测,进一步引出青蒿素的发现等。以此培养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 结语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立德树人”与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完美地融合,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目前我们在进行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将爱国主义精神、科研探索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医者仁心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在教师思政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最后,如何构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并赋予合适的权重,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总之,将思政教育贯穿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深刻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需要学校以及专业课教师整合各种资源,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长期投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