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实践
——当代高校师范生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2021-08-15景艳
景艳
(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一 引言
在高校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进行思政观念的传播。如今是以教学为主的时代,具有丰富的政治属性,同时也是高校师范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教学以及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课程可以有效表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总的来说,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是教师根据师范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当代特点,通过对师范生看待社会问题的思想来帮助师范生思考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解决[1]。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也是提高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以及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进行课程思政也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展现出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功能以及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师范生的思政理论和方法,对师范生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并提高师范生专业学习能力,帮助高校起到育人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路径,更好地提高师范生的意识。
二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一)彰显高校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出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以及效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并将其他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联系,使其他专业课程可以和课程思想相互促进。但是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实际落实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课程思政,没有特别大的效果,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进行实践和理论的相结合,展现出课程思政教学所具备的价值和功能[2]。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会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无趣,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兴趣和热情。严重影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地实现以师范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所以,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有效地发挥出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使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思政课程更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帮助师范生长久的发展中,有效地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高校师范生课程思政的学习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成为具有高品质和政治素养的人才,满足如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人才的培养是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师范生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品质和思维的培养,其中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道德,这是高校进行教学的基本目标,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不仅重视对人才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中,需要重视以立德树人为主的目标,从而将立德树人充分地融入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让道德教学成为思政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
三 高校师范生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探索
在高校的教学中,需要重视人格养成和价值观的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师范生价值塑造和知识的传授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本文主要对高校师范生课程思政教育人的实践路径进行有效研究。
高校师范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从理念发展为课程教育以及师资和制度方面的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功能,并帮助师范生完成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育人的教学理念[5]。
(一)课堂教学层面,推进润物无声的课堂建设
1.深挖“思政”元素,融入知识、能力教学之中
在传统课程思政教学当中,主要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除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以及部分综合素养的教学之外,并没有设置其他培养道德品质的课程,在教学中缺少对师范生道德品质的教学,主要还是因为在教学中,并没有树立对课程育人理念的认知。课程思政教学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并没有对师范生价值观的教学,而是在教材原本的内容中寻找思想价值的相关内容,并将价值思想和能力以及知识教学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对师范生价值观念、理论素养以及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及教学,实现师范生的价值观培养。
综合素养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在教学中注重实施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实现育人的目标。综合素质课程主要是一种隐形的思政课程,通过对课程中的人文素质以及认知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道德品质,并帮助师范生逐渐养成理论信念。专业教育课程主要还是向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根据“人”来进行教学[6]。帮助师范生正确地认识当今社会环境,并开阔师范生的视野,与课程思政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自然科学课程主要还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和结构性质等为主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人才的科技伦理观。现如今,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占比逐渐增加,主要是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
2.基于师范生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身处学校的师范生虽然并不是属于社会人,但是在如今科技的促使下,外界的社会环境对师范生具有较大的影响,使师范生的行为以及性格和思想特征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加上每一个师范生所处生长环境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师范生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需要以师范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并强调师范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以上基础中,本文主要通过四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对话和交往以及服务来有效地满足师范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高师范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讲授,主要还是对现存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适当地创新,并通过对比分析法和启发式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并不存在教师的主管理念,主要以客观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对话,是在师范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认知之后,教师和师范生从各自的角度、根据自身对问题的理解来表达,这种教学过程可以称为思想的碰撞。改变个人想法,这样可以帮助师生在对方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开阔师范生的思想和视野,并帮助师范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交往,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肢体语言来表述,以课程为主来进行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中进一步地进行交往。同时在以上过程中,需要师生改变自身在学习中的身份,将彼此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进行自由的沟通,从最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来变成情感的沟通[7-8]。以上的四种技能是长期的过程,教师自身对师范生的情感和态度有了更加正确的认知。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以师范生为教学中心,教师需要根据师范生自身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创新,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师范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技能的学习。
(二)师资层面,重构高校教师新角色
1.做有境界、有情怀的高校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传道授业为主要任务,是一种求真的境界;在求真的基础上,来提高境界和涵养情怀,是一种善良的境界。境界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对育人的正确认知,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师范生的需求,还需要重视师范生的精神需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情怀”主要是爱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而在如今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这部分的情怀。所以,高校师范生在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建设中,需要教师具备情怀。
2.做有境界的教师,提升对育人的认知
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做到两层面的认知,一种是求真,需要关注师范生的社会需求,主要是师范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当中,并具备社会人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师范生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和知识的传授,将师范生当作“工具人”,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师范生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教育的第二种是求善,主要是关注师范生的精神,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在一生的教育情境中没有碰到一个真正启迪他生命的好老师,那么他这一辈子就没有尝到过真正的教育”,这主要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师范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人格,在教学中除了需要重视师范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外,还需要重视师范生的情感态度。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世界的虚幻让处于校园中的师范生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好奇和向往,但是当师范生步入到社会当中,发现社会生活并没有网络中讲述的美好,从而产生一定的落差,往往会出现逃避到网络当中来倾诉,长久以来师范生会出现一种空虚的情况,精神世界的匮乏会严重地影响师范生以后的生活。所以教师需要较多地引导师范生如何分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帮助师范生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并合理地接触网络世界。
(三)制度层面,强化育人为本的制度建设
高校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规章制度,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起到引导和支持、保障的作用。根据专家的说法:“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是以育人为目标,使命是立德树人,需要制度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导向和保障,导向层面主要是:正本清源,全人培养;保障层面: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1.制度导向:正本清源,全人培养
高校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认知。如今要求“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才全面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教学中是以道德为重,以才艺为轻。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以利益为主,还需要重视思想的追求,并且两者同样重要。在进行人才全方位的培养中,课程思政主要目的是培养全人。现如今,高校所建立的制度逐渐增多,但是不管如何增加,都需要继承与延续,主要是因为高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建立制度中需要以培养全人为根本,并强调以全人的培养来进行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据校园情况以及师范生和家长的需求和课程情况、教师职业需求等多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相关制度的设置。校园方面,可以明确规定每一学期制定几次主题校园活动,并表明活动内容以及参与师范生等,通过较为丰富的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氛围。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明确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来帮助师范生进行人格的培养。师范生成长和教师职业发展需求方面,明确师范生的任务,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充分地发挥出教学功能,对师范生进行培养。
2.制度保障: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有效落实制度的保障,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人员,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与教师有着必要的联系,所以,需要对教师的考核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从而激励教师在进行思政育人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应尽的作用。
对教师进行考核需要严谨,对教师的师德和育人成效进行考核。除此之外,课程思政主要教学中心是育人,所以,需要对教师的育人成效进行严格的考核。本次研究主要是借鉴鄢显俊教授在《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一文中的相关观点,他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分为 3个考察维度和 4个层次等级,3 个考察维度分别是:课程思政教育评估情况,主要是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果教育进行评估;通过对教师进行考核,更好地实现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育人目标。
四 结语
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以及师资和制度三个方面来进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实现。第一点,课程教学层面,通过润物无声的课程建设,对思政元素深挖并融入知识和能力教学之中,对师范生的成长环境以及思想特点来丰富教学内容。第二点,师资层面,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境界和情怀。第三点,制度层面,主要以制度导向:正本清源,全人培养;制度保障: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上三个方面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