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分析
2021-08-15胡建会商丘工学院
胡建会 商丘工学院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体能基础是充分发挥优秀田径运动技术的重要支柱,便于学生有效掌握走、跑、跳、投等技术,对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德也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时应明确体能训练的要点,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制定实际可行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够先进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其对体育教学的接受能力不强。目前还有部分体育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其涉及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体现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优势,更无法提升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与兴趣,对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有着极大的阻碍。此外,新课改也对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二)学生自主性有待提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然而由于高校阶段很多学生的心思都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在体能训练上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学生觉得田径训练很累,而他们并不喜欢这种疲累的感觉。基于此,很多学生在田径学习中较为被动,学习自主性不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才很难在田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所以,要想提升体育田径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在提升学习自主性方面多下功夫。也即是说,教师应当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田径项目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赞赏和激励。如此一来,学生的主观意愿会受到影响,学习自主性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体育教师应当在增添田径教学趣味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赞赏与激励上进行精心研究。
二、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
(一)注重教学趣味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增加趣味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不过要想有效增加教学趣味,教师还需要进行多个方面的思考。首先,不管增加什么样的趣味,田径教学的重点需要得到突出。其次,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趣味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认为的趣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他们会觉得有趣的内容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最后,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趣味内容中,让二者进行高度融合,切实优化学生的田径学习体验。
(二)确定适宜的体能训练运动负荷
结合高校田径教学训练的相关规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明确其运动负荷要求,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训练方案。在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生理负荷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由练习次数、组数、重量、时间、距离等构成的练习数量,以及由单位时间内用力的大小、机体紧张程度等构成的练习强度。此外,面向不同的体能训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体质强弱差异等实际情况安排运动负荷,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运动原则,为学生提供最佳的体能训练参与体验感,使其练有所获,进一步提高体能训练效果。例如,在跑步的体能训练中,教师依据跑步教案内容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明确相对减少练习次数、缩短练习距离、增加练习休息时间等要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体能。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身体发展、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促进大、中、小负荷合理的交替,避免训练时发生受伤的事故,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三)有原则性地设计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
在规划设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就是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与学生的身体、心理相契合的原则,因为只有学生身心都能接受、适应训练计划,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不过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应时刻留意学生的身心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强度,尽最大可能保障训练计划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始终保持一致。举例来说,教师在制订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前,要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承受能力等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体能状态定制训练计划,然后严格遵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各项指标发生了变化,比如体质增强、速度与时间提升或是当前的训练计划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状态,就要根据当下学生的需求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田径教学质量。其二就是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方式要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困难。毕竟一开始就按照最大量进行训练,部分学生身体和心理未必能完全适应,反而会导致学生感到疲惫,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只有从最基础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开始,然后根据学生适应的情况逐步增加,才能将训练进行得更顺利。其三还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要只锻炼学生田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过田径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也就是说,除了要让学生通过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来锻炼身体素质以及学科素养,还要通过各种田径训练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创新体能训练方法
随着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有所创新,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在高校田径体能训练中,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增加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便于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田径运动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鉴于体能训练较为费时且枯燥单一,教师更改以往的训练模式,联系实际积极创新体能训练方法也是尤为关键的,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体能训练效果。例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教师尝试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体能训练中开展相应的比赛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训练,起到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由不同专业学生参与“最强体能小组”竞赛,参赛人员共计50人,按6-8人的规模形成学习小组,并规定相应的竞赛奖励:获得“最强体能小组”荣誉称号的同时享有一节田径课组织设计权。本次竞赛共包括跳远、跑步两大部分,其中助跑跳远、三步跳远等构成跳远项目,跑步则以4×400米接力跑为主。此外,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耐力及其意志力,教师在体能竞赛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闯关项目,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也能够提高训练的趣味性,便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征服欲,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定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以及承受能力等皆不相同,如果按照统一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很可能会出现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其中一部分学生,或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远远超出部分学生的承受力。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也无法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定制不同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并根据后期训练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才能充分保证田径教学质量。举例来说,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之前,应先对所有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测评,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将会提高很多。不过在调查测评时,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是不喜欢运动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有趣又简单的运动先调动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然后再根据后期这部分学生的发展与意愿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田径学情,教师在优化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而对于其他已经可以进行训练分组的学生,就要根据每组的能力,制订专项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还要在后期训练时,时不时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测评,一旦发现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当前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要及时进行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制订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保障每个学生的进步,更能保证田径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当然,每个小组学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低能力组达到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要求后,可以上升到高能力组,同样高能力组学生当能力下降后也会降入低能力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发展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注重合理调控运动与休息,更要注重训练恢复。在体育田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视,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训练方式、方案的制订,以及学生能力增强和潜能开发上,但其实相较于这些内容,学生的劳逸结合以及训练后的恢复同样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得到了充分休息,掌握好科学的恢复方式,让身体机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到巅峰状态才能让训练进行得更加顺利,也才不会影响训练效果。如果不注重休息与训练恢复,很容易造成学生超负荷运动,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再者,长期处在紧绷且强度较大的训练状态上,又得不到较好的恢复,会使学生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影响训练进程,降低学生对田径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身体健康受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产生,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案以及制订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恢复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仍然以训练学生为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长远发展等不够重视。教师应当致力于提升田径体能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田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提升,在身体强健的基础上,获得精神意志的强化,进而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