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多边平台构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2021-08-15郑小碧孙晓雨

产业经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萧山集群跨界

郑小碧 孙晓雨

摘 要:产业集群面临“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困境是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克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已成为政府、产业界等各方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浙江省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典型个案,剖析了產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这一多边平台架构是如何激发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发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利用多边市场机制,构建供需用户多边平台,提高资源供需效率,从而形成支撑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架构;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是一种商业逻辑思路的转变,是构建平台架构的微观行为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跨界进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来支撑平台架构的搭建与运营;平台架构的有效运行需要在实现平台企业成长的同时,处理好平台生态治理问题,打造集群中创新分工网络的良性互动格局;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是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解决平台企业成长和平台生态治理问题,最终有效控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进而推动集群产业升级。

关键词: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多边平台;技术创新

一、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竞争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自身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导致集群技术创新缺乏内生动力。如何控制集群的技术风险、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现有学者的研究提及了技术创新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曹丽莉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在于创新(曹丽莉,2008);刘辉等指出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提升浙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战略(刘辉和刘瑾,2012)。另一方面,相关学者也研究了集群面临的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例如:陆立军等提出集群创新风险共分为“搭便车”“囚徒困境”以及“技术锁定”这3种类型(陆立军和郑小碧,2009);万幼清等则研究了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风险作用机制(万幼清和胡强,2015);张杰等认为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对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机制(张杰,张少军和刘志彪,2007);Gereffi等从价值链分工、内部创新和外部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集群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理(Gereffi,Humphrey and Sturgeon,2005)。然而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创新风险问题的研究大多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集群风险问题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现有学者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引入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和风险管控进行探索。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多边平台理论和领导企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模式,揭示了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与实现路径。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分析方法,旨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这一案例,发现该模式具有代表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搭建了线上和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集群整合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引入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另一方面,推进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网络组织,控制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风险。该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集群中领导企业自身的成长,还有利于集群组织内部其它主体的经济发展。

基于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其一,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但跨界融合不等于多样化经营,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概念背后真正的涵义;其二,领导企业构建的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特征有哪些?我们需要揭示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其三,领导企业构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是什么?多边平台架构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上具有的优势是什么?为此,本文将通过对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引入“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深入剖析在产业集群处于“集体行动陷阱”的情况下,萧山产业集群是如何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的。

二、理论分析:领导企业跨界融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多边平台架构

本文在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和实现路径中引入“平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视角,一方面要明晰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内生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理论支撑研究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问题是否可行。

(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生问题

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本文基于现有理论的研究分析,认为由于集群相近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网络结构以及信息共享机制,使集群本身具有一种知识溢出效应的特征。正是由于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给集群的创新带来内在的负面效应,导致企业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创新的边际收益下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最终阻碍了集群技术创新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集群面临的创新困境这一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2.产业集群与平台生态系统的勾连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关键,但对产业集群的现有研究都是以价值链作为理论分析视角。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研究视角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经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其他的理论分析视角来加以研究。本文试着通过产业集群与平台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来揭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架构与实现路径,即产业集群的平台化和生态化转型。现有对平台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数是从平台自身的发展出发,Parker等分析了平台的特征以及平台在创新和开放等方面的发展(Parker G and Van A,2012);Masanell等分析了平台主体存在竞争与平台在促进多边主体互利共生方面的矛盾(Ramon Casadesus-Masanel and Francisco Ruizaliseda,2009)。尽管目前对产业集群与平台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尚不多见,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如郑小碧等认为要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郑小碧和陆立军,2011);Gawer等则关注到平台企业与产业生态创新的跨层面互动现象(Gawer A and Cusumano M A,2014);陈夙等认为新型创业公共平台面向大众创业,是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关键(陈夙、项丽瑶和俞荣建,2015);吴义爽则将平台理论与案例研究方法相结合来分析领导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现象(吴义爽,2016);余文涛等基于相关的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丰富了平台架构的外溢效应的实现机制,认为平台经济的兴起对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政策实践意义(余文涛和吴士炜,2019)。以上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平台生态系统勾连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平台架构支撑集群技术创新的过程与作用机制

1.支撑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架构从何而来

支撑集群技术创新的平台架构需要微观主体的能动构建,即后文分析的领导企业跨界融合。跨界融合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将其与多元化经营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虽然有的研究也提到了有关跨界融合的理论,但都是基于跨地理、跨产业层面上的研究,并未对跨界融合背后真正的内涵做出深入的理解。本文案例中,集群领导企业通过搭建多边平台架构,依托平台优势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表面上看,万向集团的跨界融合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特点,但实质上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跨产业融合,其背后的跨界融合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2.支撑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架构如何有效运行

支撑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架构的有效运行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实现平台自身的价值,即平台企业的成长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平台内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平台的生态治理问题。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强调平台企业治理的优势以及平台型企业的治理模式。汪旭晖等认为平台企业通过直接与间接管理可以解决市场治理与行政治理的弊端,达到两者的双重效果(汪旭晖和张其林,2017);阳镇认为平台企业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网络化治理(阳镇,2018)。就本文而言,本文研究关注平台企业与平台参与者之间的治理,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其中关于开放度治理,已有的研究存在着开放度悖论解释:一方面开放度低会造成数量不足和多样性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开放度过高会存在管理协调难度增大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开放度悖论,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现实情况做适度的调整。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领导企业跨界融合与多边平台架构

1.领导企业如何实现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具有传统多元经营的特征,如跨产业和跨地理边界,但又不同于多元化经营,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通过跨界融合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商业逻辑思路的转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领导企业跨产业和地理边界行为表现在:引入其他行业,向其他行业拓展从而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进行一些跨界融合的活动,与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进行了多样化的讨论;引入多样化主体,并且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产品与资源。

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界+融合”,而是一种机会的发现和建构过程。具体来说,领导企业跨界融合的信息搜索和资源整合的行为表现在:通过跨界进行信息搜寻来促进融合机会的构建,摸索出多边平台架构来支撑集群创新的发展思路;进行跨界的主体引入和跨界的资源整合,改变了自身和集群发展的商业逻辑。不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是提升供需用户的平台化匹配效率。李鹏与胡汉辉提到企业成长为平台型企业在演化为平台生态系统,考虑的不仅仅是平台的壮大,更需要的是培养跨界融合的商业逻辑思维(李鹏和胡汉辉,2016)。

2.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多边平台架构

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搭建起集群技术创新的多边平台架构,多边平台涵盖了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体系,是一种新的组织范式。多边平台在结构上要表现出作为“应用系统”的基本性功能以及作为扩展应用系统的基础。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与创新的参与者网络,表现出多元利益群体及其互动关系,实现以网络效应为核心的运作机理。引入多样化主体,集聚国内外资源,实现产品的多元供给和服务的协作创新,促进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建设以创新型企业为领导的产业集群多边平台架构来带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有关多边平台的结构特征已有很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例如:李必强等认为多边平台的结构特征在于开放性、多功能(李必强和郭岭,2005);刘家明等则强调了平台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平台的结构直接影响到平台功能的发挥及其绩效的优劣,并且认为多边平台与双边平台的本质相同,可以将双边平台理解为广义上的多边平台(刘家明,谢俊和张雅婷,2019);Hagiu等则将多边平台结构特征与纵向一体化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并且给出了多边平台的两个关键的特征:一是用户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方面之间进行直接交互,二是双方或多方都与平台相连,发生密切关系(Hagiu and Wright,2015)。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多边平台结构特征的认识,提出多边平台结构特征在于开放性、稳定性、多样性、互动性。多边平台是可以实现用户能动参与、互动协作创新的开放架构。平台化生产经营模式是一种使组织充满活力的战略模式,实现多元公共价值,创造经济网络效应价值。

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

作为创新集群生态的运作主体,领导企业一方面通过构建多边平台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多边平台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平台参与者的利益。多边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产品的多元供给和服务的协作创新,多边平台可以通过对相关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促进创新要素的集成化和创新主体的协同化,有效地控制集群技术创新风险,实现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推动集群产业升级表现为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集群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指的是产业集群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多边平台架构有助于提升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一方面,作为多边交易的平台,通过交易进行优胜劣汰,淘汰影响技术创新生产率的产品和技术等;另一方面,多边平台通过引进大量新产品、新产业来提高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

集群技术创新多样性提升指的是集群内创新产品的多样化和新创企业的增加,多边平台架构有利于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多样性的提升。一方面,平台通过平台结构得到网络经济效应吸引大量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引进新产品来满足资源匹配的需求。

集群技术创新的稳定性提升指的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强和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结构相对稳定,多边平台架构有助于提升集群技术创新的稳定性。多边平台立足于成熟领域的发展,保持集群创新生态结构的稳定,有利于集群持续的创新;此外,多边平台也立足于新兴领域的探索,有利于活化集群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是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打造集群中创新分工网络的良性互动格局,协同处理平台企业成长和平台生态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最终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本文分析涉及到多边平台架构、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平台成长与平台治理等概念。其中多边平台架构是研究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撑,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是推动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能动基础,平台成长与平台治理则是对平台有效运行的保证。综合上文提到的问题,立足于研究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如何推动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这一目标,通过对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来验证以上的理论分析结论,进而提出命题并加以验证。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方法比较适合于新研究领域或者是成熟领域引入新视角的研究,本文属于后者,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这一成熟研究领域选择“平台生态系统”新视角切入分析。案例研究方法在于分析“怎么样”,而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分析领导企业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来构建多边平台进而推动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因而案例研究方法十分适用。在案例数量选择上,本研究采取单案例分析,因为单案例能够突出研究的深度。选择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①典型性。新能源属于战略性产业,企业在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引进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故案例具有典型性。②适配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领导企业进行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推动了集群的产业技术创新,近几年来集群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增长率,具有适配性。③数据可得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万向集团这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有着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体制,同时本文研究团队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和访谈的形式来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過多种来源收集数据。本文数据获取途径:一是文献资料。通过搜索CNKI数据库,获得相关报纸新闻报道以及前人的研究,为案例的深入访谈做好准备工作。二是档案记录。主要来自集群内部企业高层的讲话资料以及产业园区杂志,这些资料能够提供关于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信息。三是实地访谈。作者及团队成员围绕集群技术创新发展,设计访谈提纲,对万向集团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四是侧面印证。借助“十三五”战略规划咨询的机会,再次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运作思路,此后从侧面开展了相关信息收集和印证。此外,本研究将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划分为模式提出、平台搭建和平台与集群互动发展三个阶段。通过以上各种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并带来更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案例介绍

1969年,万向集团成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受国家重点支持的520家的中国企业之一。调查显示,万向集团早在2016年就被选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25名的大型企业。同时,万向集团也是120家重点项目试行的企业之一,销售收入每年都呈递增发展的趋势。万向集团不止于在国内的发展,它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收购了美国UAI上市公司以及一些海外的大型企业,不断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目前,万向集团开展了335家产学研合作企业,构建4个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积极主动地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结构的网络经济效应,解决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的提出

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发挥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如何解决集群组织内部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是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推广和应用智能制造以及数字技术,搭建起集群技术创新多边平台架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形式,实现了领导企业的跨界融合。

2.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多边平台架构

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搭建起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多边平台,由该产业集团负责思路梳理、模式落地等具体工作。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目标是从新能源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传统模式转向新能源产业多边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诚然,多边平台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综合体已经集聚了服务企业4 687家及其配套企业,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十分明显,平台通过交易方式变革消除原有链条上的低效环节,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率。

3.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集群生态升级

集群在线下构建了“一体为本,一城拓展,多点联动”的平台后,一方面,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以及万向集团联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出线上平台,通过虚拟空间的平台搭建,实现产业集群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互补,需求方自由选择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从而带来用户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平台积极谋求跨产业和跨国界的布局,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和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培育起一个以多边平台为核心动力的商业生态。通过生态开放,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产业基金和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促进多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四、案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多边平台架构

本文的研究起点是要探讨模式的理论内涵,即多边平台架构。本文旨在探讨解决集群创新内生问题的实现路径。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多边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创新“集体无效率”的问题。

萧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建设集群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平台技术创新的发展,集群形成了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系统(如图2),形成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技术中介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聚合体。

该平台引入多样化主体和大量的新创企业、新兴技术,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集聚产学研、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孵化出新的种群。集聚、整合和收集知识、技术与信息等创新资源,提供创新服务,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溢出效应。萧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是通过打造多边平台的发展模式,通过集聚平台的网络外部效应推动平台用户的持续增长,推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1:領导企业通过构建涵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技术中介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样化主体的多边平台来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二)多边平台架构从何而来:领导企业跨界融合

探究多边平台架构从何而来,就要探究平台构架的微观主体。本案例中的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以往不同,它依托万向集团进行跨界融合来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这种跨界融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跨产业和跨地理边界行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内涵。

1.领导企业跨产业和地理边界行为

随着集群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跨界融合行为也不断增加。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①跨产业边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入非汽车行业,实现制造业向其他行业拓展。平台架构搭建前,万向集团进行一些跨界融合的活动,与产业咨询界、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进行了多样化的讨论。平台架构搭建后,领导企业也不再从事产品制造,而是立足平台运营提供服务。这种跨界融合的活动以及从产品生产走向平台运营的商业思路体现了跨产业边界这一特征。②跨地理边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仅引入多样化主体,并且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产品与资源,这种引进国外先进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行为体现了跨地理边界这一特征。可见,集群领导企业融合行为表现出显著的跨界特征,这种跨界融合行为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效率上。

2.跨界信息搜寻促进融合机会的构建

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界+融合”,需回到理论基础中去寻求对跨界融合内涵的整体认识。机会需要微观主体的能动发现,斯晓夫等提出了一个“认识论—创业机会来源—创业绩效”的研究框架,认为创业机会的来源是“发现+构建机会”的模式(斯晓夫、王颂和傅颖,2016)。而本文提到的跨界融合其本质上就是对新机会的发现和构建的过程。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展的创新模式是集群领导企业万向集团主动性发挥的结果,立足于集群自身面临的创新风险困境问题,通过跨界进行信息搜寻来促进融合机会的构建,摸索出多边平台架构来支撑集群创新的发展思路。例如在平台架构搭建之前,万向集团与相关的政策研究者进行了多样化的讨论来实现跨界信息的收集。

3.跨界资源整合支撑融合机会的实施

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还面向国际,进行国内外资源的整合,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与创新。在机会发现和建构阶段,通过跨产业和跨国界的整合,最终成功推出行业内领先平台。在集群领导企业跨界融合行为实施阶段,跨界有助于平台运营商提高平台的运营能力。若不进行跨界的主体引入和跨界的资源整合,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就难以实现向全球化集群的转变。万向集团作为集群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改变了自身和集群发展的商业逻辑,不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是提升供需用户的平台化匹配效率。因此,对于跨界融合的内涵认识需要涵盖三个维度:一是跨界特征,包括跨产业或地理边界;二是跨界作用,包括跨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三是跨界目的,转变传统的产品生产经营的商业思维逻辑,培养平台管理运营的商业创新理念。对于跨界融合内涵认识的具体思维框架如图3所示。

命题2:搭建多边平台架构是微观主体跨界融合的能动性行为,其中跨界融合的概念不同于多元化经营内涵,而是通过跨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支撑机会的发现和实施,从而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平台运营的商业经营理念的转变。

(三)多边平台架构内的领导企业成长逻辑

要推动集群技术创新,需要实现多方共赢。既要实现平台企业即领导企业自身的成长,亦要提升平台参与者的利益。其中平台要想实现自身的成长,就要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

1.平台领导企业的价值创造

平台企业的价值创造需要在实现平台用户增长的基础上触发平台的网络经济效应,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可以通过构建平台生态系统来消除已有产业价值链中的低效环节,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帮助实现平台用户的增长。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企业对自身资源整合进行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的过程,平台用户的参与创造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是价值创造的本质。在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综合体通过搭建平台来使用户间提高交易效率,消除产业价值链上的低效环节,同时作为平台领导企业的万向集团积极探讨研发创新,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行价值创造。数据显示,近3年内,万向集团的研制与开发支出呈上升趋势。此外,万向集团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科技产品发展研讨会,制定产品的进一步创新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的战略规划,为平台用户提供价值创造。

2.平台领导企业的价值获取

平台领导企业即万向集团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边平台,平台搭建前期用户增长缓慢,平台发展后期会通过同边和跨边网络效应快速实现平台用户数量的增长。本案例中的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综合体依托万向集团搭建平台,利用平台架构的优势进行价值获取。这种价值的获取是通过协调平台生态系统内部参与者的关系,从而成为平台的领导者来控制平台而获取价值。张杰等提出,具有核心研发能力的主企业能够利用其在企业网络中的控制地位来实现创新投入和沉没成本的充分补偿;Parker等认为,平台上的多元参与主体及其社会互动关系构成了网络组织结构, 在平台社会网络组织结构中平台领导无疑是核心, 拥有平台网络的治权(Parker G and Van A,2012)。在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网络组织,万向集团构建领导企业引领的运营管理机制,成为集群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占据平台网络中的控制地位,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实现创新投入的价值获取。

命题3:作为集群生态升级构建平台的主体,领导企业通过搭建多边平台完善供需匹配机制而创造价值;通过利用平台架构优势,调整转变平台生态系统关系从而成为平台领导者而获取价值。

(四)多边平台架构内的领导企业治理逻辑

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处理平台生态多主体的关系治理问题,本部分尝试提炼出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的内容,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

1.平台业务边界治理

传统意义上而言,对于平台业务决策需要权衡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大小,但本案例中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同于此,即便是外部交易成本低,若平台业务是其核心范畴,也需要由平台企业内部去组织。此外,平台业务的经营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加以选择。总体而言,对于平台运营商(即本案例中的产业集群领导企业)而言,需要选择自身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决策原则不仅在于自己做与市场做的成本权衡,也在于收益权衡,平台企业需要考虑自身业务优势利用和未来关键业务能力培育等方面。此外,随着集群演进需相机选择平台业务边界,实现多主体共生依赖的商业生态。由此可见,平台企业业务边界需要综合多因素的影响加以选择。

2.平台开放度治理

平台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大量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参与,而平台用户的数量则要依靠开放度大小而定。一般来说平台发展的前期需要提升开放度的水平,在本案例中的万向集团,一方面引入了大量的平台产品提供商和一些互补产品的提供商,另一方面引入大量的技术开发商和相关服务的提供商。通过这种开放度的提升,集群形成了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系统。要注意的是,这一开放过程中实际面临着治理悖论:开放度提升能够带来多样性提升从而增加平台用户的数量,但与此同时,多样性带来的管理协调问题亦会日益突出。在本案例中,集群产业平台采取的是初始低度开放化策略,即只允许部分优质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进入。其原因在于,该产业发展已经沉淀了大批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因此当平台已经达到了用户数量的基本要求时,需要思考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关于领导企业的成长逻辑和治理逻辑的过程框架如图4所示。

命题4: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模式在生态层面需處理好平台与平台参与者的关系,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平台企业业务边界需要综合多因素的影响加以选择,在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基数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

(五)多边平台架构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过前文对产业集群平台架构内涵、行为基础和运行机理的系统分析,基本明晰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是什么和从何而来的问题以及推动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参考多边平台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服务综合体的领导企业是如何通过提升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这三个方面以实现集群的技术创新,其过程机理结构如图5所示。

1.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提升

集群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指的是产业集群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多边平台架构有助于提升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综合体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创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领导企业,万向集团也在大力提升自身的平台服务能力。据调查,现如今的万向集团的自动生产线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增加到了原来的2倍,产品的生产周期从原来的25天缩短为现在的10天,综合效率也得到提高,为之前的2倍以上。这些都表明了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大大提升了。

2.集群技术创新的多样性提升

集群技术创新多样性提升指的是集群内创新主体的多样化和新创企业的增加,多边平台架构有利于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多样性的提升。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方面通过平台网络效应吸引多样化主体加入,其中包括很多研发的龙头企业和提供关键技术的供给方。例如易往科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商神驹科技、晨风绿能、三相科技,以及主动安全器件供应商布雷科电气;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引进大量的新创企业,新兴技术和新兴企业得到发展。例如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合金山云、力太科技等新兴企业,与亚太股份、兆丰机电等领导企业的创新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引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这种多样化主体和新兴技术与新兴企业的引入,有利于推动集群技术创新的多样性提升。

3.集群技术创新的稳定性提升

集群技术创新的稳定性提升指的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强和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结构相对稳定,多边平台架构有助于提升集群技术创新的稳定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综合体通过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一方面集聚产学研、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保持生态系统创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也在不断地孵化新的种群,使得集群生态系统得到持续创新的发展。

命题5: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是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解决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五、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基本结论

经过前文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内涵、行为基础和运行机理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的网络结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推动了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升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多边公共服务架构,有效地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实现了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本文研究发现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是构建平台架构的微观行为基础,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而是跨界信息的搜寻与创业机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平台运营的商业逻辑转变;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边平台,形成了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系统,利用多边平台架构优势,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推动集群创新发展,领导企业需要实现自身的成长,即要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通过构建平台完善的供需匹配机制而创造价值,通过调整平台生态系统关系成为平台领导者而获取价值。除了需要实现企业自身成长外,领导企业在生态层面还需处理好平台与平台参与者的关系,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前者是平台需要选择自身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后者则是处理好平台与进入者之间的关系。平台企业业务边界需要综合多因素的影响加以选择,当平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采取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最后通过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的探讨发现,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成功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二)管理启示

在平台经济时代背景下,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来构建起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是一条理想的实现路径。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发挥微观因素对中观层面的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打造多边群体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因此,传统产业集群想要实现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学习:

(1)培育跨界思维。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界+融合”,而是一种机会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跨界融合具有传统多元经营的特征,如跨产业边界和跨地理边界。但又不同于多元化经营,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通过跨界融合进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一方面要引入其他行业,通过向其他行业拓展来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进行一些跨界融合的活动,与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另一方面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产品与资源,集聚产学研、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

(2)培育平台思维。产业集群应该通过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实现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不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是提升供需用户的平台化匹配效率。构建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体系平台系统,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与创新,实现用户能动参与、互动协作创新的开放架构。平台化生产经营模式是一种使组织充满活力的战略模式,可以实现多元公共价值,创造经济网络效应价值。因此,领导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涵盖企业、高校、技术研发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样化主体的多边平台来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3)打造多方群体共赢的格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架构后,需要在促进自身平台成长的同时,还要促进集群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形成多方主体互利共生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领导企业通过构建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消除产业价值链上的低效环节,在实现平台用户增长的基础上触发平台的网络经济效应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其次,产业集群应该利用平台结构特征优势,调整转变平台生态系统关系从而成为平台领导者,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实现创新投入而获取价值。

(4)边界治理与开放度治理。领导企业搭建起基础平台架构后,还要考虑平台治理问题。平台治理可以从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两方面入手。边界治理的决策原则不仅在于自己做与市场做的成本权衡,也在于收益权衡,平台企业需要考虑自身业务优势利用和未来关键业务能力培育等方面。随着集群演进需相机选择平台业务边界,实现多主体共生依赖的商业生态。开放度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基数的情况下,思考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曹丽莉.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第143-152页。

[2]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11期,第35-43页。

[3] 龚丽敏,江诗松. 《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管理研究前沿:視角和对象》[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第38-50页。

[4] 李鹏,胡汉辉. 《企业到平台生态系统的跃迁:机理与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0期,第1-5页。

[5] 李必强,郭岭. 《产业平台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6期,第83-85页。

[6]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 《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第135-146页。

[7] 李文,邢肖涵,梅蕾. 《网络经济背景下零售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16期,第103-105页。

[8] 刘家明,谢俊,张雅婷. 《多边公共平台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4期,第246-251页。

[9] 刘辉,刘瑾. 《标准化对浙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影响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9期,第63-66页。

[10] 陸立军,郑小碧.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第65-68页。

[11] 斯晓夫,王颂,傅颖. 《创业机会从何而来:发现、构建还是发现+构建——创业机会的理论前沿研究》[J].《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第115-127页。

[12] 万幼清,胡强.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风险传导路径研究》[J]. 《管理世界》,2015年第9期,第178-179页。

[13] 王节祥,蔡宁,盛亚. 《龙头企业跨界创业、双平台架构与产业集群生态升级——基于江苏宜兴“环境医院”模式的案例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2期,第157-175页。

[14] 汪旭晖,张其林. 《平台型网络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形成机理与治理机制——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0期,第31-52页。

[15] 吴义爽. 《基于商贸平台型龙头企业战略创业的产业集群升级——以海宁皮革集群为例》[J]. 《科研管理》,2016年第7期,第54-61页。

[16] 余文涛,吴士炜. 《互联网平台经济与行业生产效率变革——基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财经科学,2019年第8期,第55-68页。

[17] 阳镇. 《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治理与评价》[J]. 《经济学家》,2018年第5期,第79-88页。

[18] 张杰,张少军,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第47-67页。

[19] 郑小碧,陆立军.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视阈下的区域创新平台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8期,第65-70页。

[20] Annabelle G,Cusumano M.,“How companies become platform leaders“,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9(2),27-35.

[21] Danneels E.,“Survey measures of first-and second-order compet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10),2174-2188.

[22] Gawer A,Cusumano M A.,“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3),417-433.

[23] Gereffi G,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24] Geoffrey Parker,Marshall Van Alstyne.,“Innovation,openness,and platform control”,MIT Sloan School Working Paper,2007.

[25] Hagiu A,Wright J.,“Multi-sided platfo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5(43),162-174.

[26] 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38 manufacturing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27] Parker G,Van A.,“Digital postal platform: definitions and roadmap“,Cambridge,MA: The MIT Center of Digital Business,2012.

[28] Ramon Casadesus-Masanel,Francisco Ruizaliseda.,“Platform competition,compatibility and social efficiency”,IESE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Navarra Working Paper,2009.

[29] Suddaby R,Bruton G S.,“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a qualitative: insi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or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5,30(1),1-10.

Leading Enterpris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Multilateral Platfor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XIAOBI ZHENG

XIAOYU SU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urrent phase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lateral platforms and the practical model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taking Xiaoshan new energy vehicle and parts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typical case, it reveals the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multilateral platfor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has built a multilateral platform framework to suppor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lusters; cross border integration is not simply a multi-faceted operation across industries or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but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pportunities through 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o build a multilateral platform structure by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Cooperate to solve the 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problems of the platform,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isk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luster industry.

Keywords: cluster innovation; leading enterprises; cross border integration; multilateral platform.

JEL Classification: F427

執行编辑〔应珊珊〕

郑小碧,浙江师范大学,校聘教授;孙晓雨,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孙晓雨,Email:2410402477@qq.com。与本文相关的浙江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多边平台视角下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价值评估方法及高质量提升政策研究”(2020C25015)。

猜你喜欢

萧山集群跨界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回首向来萧瑟处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