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识庐山”到“融入此山”

2021-08-14方丹杰

上海戏剧 2021年4期
关键词:舞者空间艺术

方丹杰

国际知名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的作品《融》,6月11日晚,作为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重磅项目全球首演。在黄浦江畔,为全球观众带来了别致的艺术体验:作为艺术品,沈伟结合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使得作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样;作为艺术消费,一次可以看三个“段落”,让观众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收获;作为欣赏,在将近60分钟的浸入式观看里,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体验;作为评价,静心回味琢磨的时候,竟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愉悦。

宏大与渺小

表演艺术的发生和承载它的空间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不论是外观还是步入,第一次来到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观众,都会被它的气势征服。《融》是融合到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之中的,这也是这个宏大的建筑在重新面世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演出项目。沈伟第一次来到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时,感觉这个地方是“干净”和“纯粹”的,他用“艺术品”来形容这个地方。

《融》的呈现和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是成互文关系的:是空间给予的灵感,催生了由《易经》而来的“天地乾坤”创作理念(这部分在观众步入演区前,有概念图展示);是由此延伸的六十四卦,让舞者在方寸间的表达,延展出了更大的能量场,充实了空间的高旷。这是和十年前在纽约军械库呈现的沈伟的另一部作品《分与合》最大的不同。

站在“穹顶之下”的你我,和舞者一样,都是渺小的,恰如天地之间的“蜉蝣”;个体或不足以谈论,但汇聚在一起的能量,可以推动乾坤。

静止与流动

“穹頂”是静止的,作品是流动的。空间是静止的,时间是往前的。只有“舞者—作品—空间”的三角关系,是不够的,加入时间的概念后,作品本身的宏大已经超越了空间,而个体的渺小,在时间推进的过程中,也变成具有历史感的叙事。看完《融》,观众像是做了一场梦。

沈伟一再强调“《融》不是一个舞蹈作品”。可以看到,创作者为了让观众可以真正地“融入”下了一番功夫。《融》的64个展位,所呈现的沈伟装置艺术作品,是静态的,需要观众主动地近距离欣赏,这是第一个维度;随着灯光暗下,四面的投影出现“上海—纽约”的双城影像,时间的概念开始介入,同时又是跨空间的,这是第二个维度;影像终了,声效渐起,幕布升,舞者动,空间和时间被聚焦到每一次伸展和起跳之上,这是第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的叠加,构成了完整的《融》;使之在穹顶之下,塑造了属于作品本身的空间感,是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的“建筑”;又成为了鲜活的史诗,从乾到坤,从无到有,从空到盈……渺小的个体,完成了一次恢弘叙事。

远观与近赏

面对这样的叙事,欣赏《融》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四面投影幕布升起的时候,观众的观演方式受到了挑战,这不仅是视觉层面的“看到了不同”,更是关系层面的“该怎么看”。不论远观还是近赏,都是创作者试图提供给欣赏者的视角,而不是如何观看的答案。正如,有的人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有的人则是历史的旁观者。步入其中的观众,看到了舞者的表情,听到了舞者的心律,感受到了舞者的呼吸,是细节,是融入,是和作品“共创”的过程,尤其是舞蹈即将结束的时候,音乐的律动趋于平衡,观众被带入到和舞者接近的节奏感里。天地、物我,逐渐合一。

高台位远望的观众,见证了作品从规则舞动,到混沌交融,再到胶着甚至对抗(指步入其中的观众和舞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回归和谐。作品有创作者和叙事者,自然有欣赏者和评论者;正如每一段历史,有推动者,也有观察者。

思考与技巧

就《融》的创作本身而言,正如沈伟自述:是海南“闭关”所得。但是,从《分与合》到《融》,再从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呈现的《声希》和《春之祭》(2014年),到《天梯》和《地图》(2016年),再到大型作品展《未知的探索》(2018年),放宽时间线考察沈伟的创作则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他对绘画、多媒体、舞蹈等跨艺术门类创作的思考,对中西文化对话的探索,对人和艺术、社会等关系的拷问。

自幼学绘画的沈伟,向来对视觉表达有自己的见解,他对“运动”和“绘画”关系的思考,在《融》这个作品里,借助舞者的身体,和预设在格子内的绘画颜料发生关系,以身体为“画笔”,拿天地为画布,用舞动作画,在运动轨迹之后,留下五彩斑斓的笔触,形成视觉作品。这样的形式,在沈伟早先的《连接转换》,及随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品《画卷》中就被使用。若往上追溯,2000年创作的《声希》,就开始在实践层面探究舞蹈语汇和绘画视觉之间的关系。

在沈伟看来,舞者本身也是“艺术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在技巧之上,有属于自己思考和表达的。

在接近赤身的状态下,舞者一开始的舞动,尚在舞蹈的美学体验之中,慢慢地,当颜料涂身之后;动态时,更接近影像视觉,是色彩重组后的光影表达;静态时,更像是雕塑,人体线条和块面所带来的体验,在众人参与的呈现过程中,产生了宗教般的仪式感。在西方的语境里,这或许是通往神邸的道路,而在东方的哲思下,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样的作品,大家一定没有看到过。”沈伟鼓励大家用更宽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来欣赏《融》;具体地说,需要你打开自己所有的感知觉器官。这样的状态下,体验远比理解来得重要。如果借用诗句,那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欣赏了就不想离开,也是进入了就未曾离开。在经历60分钟之后,《融》已经“融”入到了欣赏者的身体里。

(摄影/蔡晴)

猜你喜欢

舞者空间艺术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纸的艺术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