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课程中“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8-14王美茹
摘 要:以《工程制图》(二)中“极限与配合”为例,通过合理地设计目标问题,介绍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制图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目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程概念,又深入浅出地通过目标问题引导学生把工程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工程知识更丰富化、立体化、生活化,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探索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终身思考、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程制图;目标问题导向;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68
0 引言
《工程制图》(二)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开设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采用大班制教学。本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认识工程、走进工程的桥梁。由于教学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这种方式简洁高效,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所学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感,缺乏深入思考,所学知识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在积极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教学副校长周如金教授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指出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传统的问题教学法是将教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一系列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问题教学法相比,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使得问题的设计更加有的放矢。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1)问题设计要紧扣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2)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恰到好处,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问题的设计还要有系统性、阶梯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重点、难点,再到拓展和应用,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种教学方式在大班制的教学中,便于实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以《工程制图》(二)中“极限与配合”为例,介绍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1 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实例
1.1 教学内容设计
在此次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我们围绕目标(见表1),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微调,仅仅将互换性概念安排在课程最后,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传统教学中,通常先提出互换性概念,再讲公差与配合相关内容。学生通常难以理解什么是互换性,难以将互换性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此次采用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我们把互换性概念放到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利用互换性将整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2 课前预习
课前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借助雨课堂发送给学生,便于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可以设计成选择、填空、投票、简答等形式。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课堂问题设计。
1.3 教学问题设计实例
课堂问题的提出要紧跟学生的思维,难易适中,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课堂,深入学习。比如学习了公差概念后,提出问题“公差有什么意义?”通过举例引申,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公差与精度密切相关”,让学生把公差与精度联系起来,以后一提到公差,就联系到精度。通过把工程概念跟通俗化的词汇链接,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内容具有连贯性,我们可以利用问题,来引申出下一环节的内容。比如学习了公差带图后,提出问题“确定公差带图的两个要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引入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概念。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工程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借此带领学生认识工程、走进工程。比如在学习了公差等级与精度的对应关系之后,提出问题“公差等级如何选用?常用的公差等级有哪些?”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并通过展示零件图或装配图,来证实学生判断的准确性。让学生认识到工程也是来源于生活,打破工程与生活的壁垒,学生不再有畏难情绪,后续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
利用拓展性问题,深挖工程知识的来源和背景,引导学生对工程知识有更立体、更感性的认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学生更愿意探索解决工程问题,学生的工程思维也得到培养。比如在学习了公差带代号与极限偏差数值之间的查表转换,提出问题“既然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为什么还要规定公差带代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认知到,公差带代号的便利性,它能直观地了解到配合类型、配合性质以及精度等级。引领学生体会到工程不仅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课程最后提出互换性概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结合本课堂所学知识,说明互换性是如何实现的?”既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升华,又将课堂内容有机的串联起来,学生更易于理解各概念之间关联性。
1.4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能够及时巩固强化课堂所学知识,也是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课后作业“(1)给出不带标注的零件图或装配图,试在图中标注公差带代号或配合代号;(2)查资料,简述互换性的优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明零件的互换性是如何实现的,并举身边2-3个互换性的例子。”通过作业1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反馈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作业2查找资料,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切身体会到工程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工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探索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思考的习惯。
2 结束语
本文以“极限与配合”章节为例,介绍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二)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实践证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大班制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在类似课程中可以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静,牛文杰,曹清园,等.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制图教学设计与实践[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4):75-80.
[2]孙昂,刘德良,曹淑华,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大班制圖课教学设计[J].航海教育研究,2020,(1):79-81.
[3]莫春柳,李冰,陈和恩,等.以能力为导向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66-268.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美茹(198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工程制图、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