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2021-08-14周铁根
周铁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明确要求江苏要“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娄勤俭希望徐州紧扣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任务,持续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推进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更高水平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徐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方位、找准定位,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畅通内外循环上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徐州使命光荣、机遇重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效应对变局、积极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速期的徐州来说,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有力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光荣使命任务,又是重大历史机遇。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徐州持续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目的是将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历经“十三五”时期艰苦努力,徐州已经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出关,当前正步入持续转型发展新阶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徐州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大力度转换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推动形成转型发展新局面。
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应有之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關键是要坚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近年来,徐州坚定不移匡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境界,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开放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成型成势,努力在有效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示范、做表率、创样板。
有力支持新发展格局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关系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高效率畅通内外循环中促进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有力支持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促进徐州更好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创造现代化幸福生活、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奋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徐州基础扎实、优势明显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十三五”时期,徐州始终坚持“三主”工作思路,开创了“发展理念变化最深刻、转型发展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的发展黄金期,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五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彰显战略地位。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素有“北国门户、南国锁钥”之称。当前,北临京津冀协同发展,南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多个国家战略交汇连接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五通汇流”的交通体系凸显枢纽价值。近年来,徐州围绕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迈入“高铁换乘时代”,高架快速路即将成环,“米”字型高铁枢纽加快构建,已经形成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提升。
三是腹地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内需牵引。淮海经济区目前面积9.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0余万,区内整体属于东部发展洼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速期,拥有巨大市场和消费潜力。作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2020年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86亿元,跨省消费占比超30%,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明显,对内需释放和经济循环形成强有力支撑。
四是不断攀高的产业层次奠定循环基础。近年来,徐州以壮士断腕勇气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层次不断向高质高端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金融存贷款余额增幅等居全省前列,各类平台载体日益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要素吸纳集聚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徐州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处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特殊时刻,徐州将坚持以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为战略统领,切实找准坐标系、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在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一是立足区域,在有力引领淮海经济区“大循环”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对标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完善功能品质,加快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持续推进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区域交通由“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转变。积极实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全面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聚力打造共同市场,努力成为区域联通全球市场的战略链接。
二是着眼东部,在主动参与长三角“大循环”中汲取发展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更大力度从长三角汲取发展动能,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主动参与沪浙、苏南要素分工,充分发挥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合作对接等机制作用,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跨区联动融合路径。依托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创新试点,高水平建好无锡徐州工业园区。突出重点领域,扎实做好产业跨地转移、资源优化配置文章。
三是服务全国,在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做强枢纽支点。坚持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大力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平台载体功能,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平台载体发展水平。统筹推进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高铁物流园区等平台建设,拓展陆港与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的合作空间,主动对接国家自贸区建设,推动“徐州号”中欧班列做强做优,全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枢纽城市。
四是面向全球,在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中提升开放能级。深刻把握全球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最新趋势,大力推动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统筹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的能力。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交往,做深做实“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加快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在融入国际循环中更好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