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解析及其培养的实践之路
2021-08-14彭亮
摘要:未来教育取决于当下的思考与行动,判断力是这一思考与行动的指南之一。判断力是个体立足未来社会的基础,是应对未来社会的关键,更是思考未来教育的起点。它由“促成个体认识转变的认识判断力”“提升个体行动能力的价值判断力”以及“引发个体超越自身的审美判断力”三个方面构成。这其中,认识判断力能使僵化的符号体系变得有生命;能使外在的知识融入个体的生命之中以及能使个体主动地接触和统摄其所需要的知识。价值判断力可以促使个体主动地介入世界;生成个体责任担当的意识以及真正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审美判断力奠定了个体进行创造的基础,打开了个体体悟世界的开关以及促成了人与人的有机联合。据此,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实践之路需由知识构成的再思出发,深挖范例学习的价值,重视非理性的培养,依托劳动教育通向判断力的形成与融合。
关键词:未来教育;判断力;价值;构成;实践之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世界急速变化的样态,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从2017年开始,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的文件都在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而伴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未来教育的问题。设想人工智能在未来有着巨大的进步,其将极大地改变教育生态[1]。此时,教育是否存在?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纷至沓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人们当下的思考和行动,正因此,在面对未知的未来和不确定的未来教育时,怎样从当下人手实施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2]。如果没有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永远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远跟不上变化的步伐[3]。这一“不变”的内核或许在于人类判断力的开发[4]。据此,教育需要把握这一“不变”的内核,如此才能让学生从容地面对未来。
一、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价值分析
教育通过其所培养的个体与社会相互关联,因而,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价值需要考查内蕴判断力的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并进而思考其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一)立足未来社会的基础
一方面,个体在未来社会中进行选择时亟需判断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导致信息流通的加速。因而,未来社会定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会侵蚀人的思考和判断的机会,进而间接地导致人不愿判断。在如此信息洪流之下,当下的人们普遍具有知识的焦虑症[5],这种焦虑使得个体无法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选择。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将困扰着未来社会中的个体。正因此,未来教育中的判断力能够为未来社会中的个体进行选择确立方向,从而帮助个体站稳未来社会,不至“随风而逝”。
另一方面,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思考需要判断力的辅助。人类目前的危机在于,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内并不判断,他们仅仅是劳动而已[6]。人类囿于不断重复的劳动之中,甚少去思考和判断,久而久之,此种环境将会抹去人类作为思考者的尊严,这棵脆弱的芦苇可能将在失去思考之后经不住未来社会的考验。正因此,未来教育中的判断力是未来社会中个体维持思考权力和继续保持自己尊严地位的武器,使得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坚若磐石,不至“任机摆布”。
(二)应对未来社会的关键
掌握通往未来社会的钥匙或捷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但与此同时,未来是无法预知、无法筹划、无法决定的,所有当下的行动只是未来的注脚。而判断力无疑是应对这一无法预知、无法筹划、无法决定的未来社会的先决条件。这一先决条件体现在其对未来社会中风险的规避上。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Beck,U.)所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其基本含义是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至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在風险社会中,不明的或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7],并且这种风险将无法通过获得知识来予以规避。而判断力不是某种知识或技能,它是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判断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和把握风险社会的多端性。诚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科学理性声称能够客观地研究风险的危险性断言,永久地反驳着自身[8]。这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无法筹划复杂整体的世界,人类无法预知未来世界任何一次不确定性的波动。因而,当不确定性的风险发生之时,人类需要具备应对这一波动的能力。而这一建立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无疑能够在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以正确的姿态迎接风险所导致的纷扰,从而降低风险的波动。
(三)思考未来教育的起点
教育的本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9],因而,未来教育的思考不能只是聚焦于技术之上,它更需要我们思考,在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之下,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杜威(Dewey,J.)在谈到“教师应该在他们时代的前面还是在他们时代的后面?”这一问题时,他给出的回答是一一教师心中要有一个社会目标[10]。在杜威看来,如果教师没有这样一个社会目标,教师很难在其所处时代的矛盾中成功。换言之,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矛盾。因此,未来教育如若不去思考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其所培养的个体可能将会很难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正因此,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不是从未来审思当下,而是未来潜在于过去,更取决于当下。然而,当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是它们给我们创造了某种未来的图式,以至于这种图式逼迫着我们去思考未来教育的问题。抑或我们只是换了一种生存的图式,我们企图让这些图式使得教育变得更新一些而已。因而,单纯地思考这些图式之下的教育变革只是一面,另一面,我们更需要思考在这些图式的影响之下,在我们对教育的过去和现在的思考之下,什么应该是未来教育的起点。据此而言,判断力实则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起点的思考,它促使人们思考这一即将到来的未来教育中最为核心,也是最为重要的起点问题,这是面对未来教育应有的思维方式之一。
二、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构成
论及判断力,较为重要的研究来自康德(Kant,I.)的《判断力批判》,其写作判断力的缘由在于调和前两个判断的对立,找到两者之间的过渡的桥梁[11]。这两大批判分别指向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换言之,判断力在康德看来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没有判断力,人的认识和实践将是孤立的。因而,判断展开为人对世界不同形式的把握,判断力则表现为实现这种把握的能力[12]。在康德看来,判断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规定性的判断力,一是反思性的判断力[13]。前者关涉人的认识和道德实践领域,后者关涉人的审美邻域。这是康德从先验哲学的角度对人的认识、实践和审美所作出的构筑。反观教育领域,如若遵照康德关于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的划分,其可能包含认识判断力、价值判断力以及审美判断力三个方面。
(一)促成个体认识转变的认识判断力
从事实的认知看,感性材料或概念形式每每只是提供认识的条件和前提,仅仅获得这些前提条件并不足以构成知识。唯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具体的判断,才可能形成关于相关对象的认识[14]。这是从认识层面对判断力作用的界定,换言之,没有判断力,知识可能只是静止的符号体系,它只是一些符号、公式、规则等,并没有真正地融人个体之中,它是外在的。在康德看来,认识判断力属于规定性判断力,它是把特殊的东西归摄在普遍的东西之下的判断力[15]。因此,只有具备了认识判断力,个体才能主动地形成认识,否则,个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感性材料或概念形式,形成了不了真正的知识,更遑论智慧。据此,认识判断力能够将个体的认识由僵化转变成活化,由外在转变成内在,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首先,认识判断力能够使得僵化的符号体系变得有生命。对于个体的认识而言,其很难追求无限的知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对于个体的认识而言,不必要也不可能追无涯。尤其是在未来社会中,知识更迭和累积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即使现在也没有人追知识的无涯。正因此,认识判断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的作用并不在于累积个体的知识,扩充个体的知识存储空间,而是在个体的有限存储的前提下,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合适的情境中,从而对其自身、他人乃至社会产生应有的作用。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毕竟个体所面对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一一对应式的匹配知识可能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据此而言,认识判断力是个体面对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如若现在的教育一味地放弃人的认识判断力,则人一定会被人工智能赶上甚至超越,毕竟个体的存储能力是远不及人工智能的。总的来说,认识判断力是将知识内化在个体的有限性之上,将人类智慧结晶在具体人之上,进而产生生命。让知识这一冰冷的符号附有人类世界的温度,庶几温暖未来世界中人工智能可能营造的冰冷的世界。
其次,认识判断力能够使得外在的知识融人个体的生命之中,成为人的存在的一部分。认识判断力促使知识这一无生命的符号体系与个体的存在关联起来,知识是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而不是分离出来独立于人之外的某种符号。如果没有认识判断力,则知识与人是相互隔绝的,知识不与人产生存在意义上的关联,它可能的关联只是人需要知识去应付,而一当应付结束,知识将被丢在一边,不知何時才被捡起。知识与人在存在意义上关联是指知识就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没有知识,人的存在是不完整的。惟如此,知识与人之间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知识与人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这是认识判断力所能达至的境界。其机理在于认识判断力敞开了存在的个体,使得外在知识有进入的可能性。缺乏认识判断力的个体的存在是封闭的,这是因为个体无须通过认识判断力来获知世界、立足世界,也就是说,个体无须走进世界。正如人工智能那样,其在成为人的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之前,其无须走进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并不为其敞开。只有当其成为人之时,世界为其敞开,人工智能可能就不是机器,而是另外一种“人”。但这一走进的前提之一是其必须具备认识判断力。正如康德在论及人的认识能力时所提到的桥梁的隐喻那样,认识判断力是沟通知识(世界)与人的桥梁,它使得人为知识(这个世界)而敞开。
最后,正因人的敞开,知识不再外化于人,与此同时,人才能主动地接触和统摄其所需要的知识(世界)。人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这与外力强制所导致的选择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外力强制的选择而言,选择只是在备选的方案中挑选出最优的选项,而主动选择则不同,它是个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在众多可能和不可能的选项中做出最合适的抉择。因此,被动的选择是连选项都可能预先设计好的,但主动的选择不可能。因此,缺乏认识判断力的个体可能会在认识层面丧失其对知识(世界)的主动性,而一当此种主动性丧失,则个体在认识知识(世界)中变得无所适从。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批判为人的认识找到了十二个范畴的密码,但这些密码如果没有认识的判断力,则人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成就。正因此,认识判断力使得个体不断向这个世界发起挑战,向自身发起挑战,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是自由的,这个自由不是因为没有束缚,而是人可以有主动性。如果说认识判断力的前两个方面是人在未来世界中继续成为人的必备要素,则这一方面则确保了人在未来世界中的主宰地位。
(二)提升个体行动能力的价值判断力
价值判断力是与个人实践密切关联的,在杜威看来,价值是与行动及其情境有着内在的关联。进一步而言,杜威认为,价值判断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发生的、以行为的动机(需要、兴趣、向往、欲望等)、手段、目的等行为系统的构成要素为对象或内容的评价或鉴定行为[16]。据此而言,价值判断力并非只是就某一实在或某一行动的事后评价,而是在事前或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最为适合的行动的方式。据此,价值判断力能够提升个体行动能力。
其一,从价值判断力的内涵出发,价值判断力是与个体的行动,尤其是个体的科学的行动密切关联。价值判断力并非让个体外在于各种现象和事件,通过某个固定的标准来对这些现象和事件进行评判,以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盖棺定论式的评价,而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或之时,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立下一步的行为方式。因此,它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查和衡量,而这体现了个体行动中的科学精神。价值判断力能够使得个体行动变得更为科学和合理,且这种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工程思维[17]的逻辑,即个体对其在行动之前或行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条件、可能和风险等进行综合的评判,进而选择对其来说较为合理的行动方式。据此而言,未来世界中个体行动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价值判断力,这是因为价值判断力将有助于个体真正地介人世界之中进行行动,而非处在世界之外进行旁观。这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行动的关键,更是其居于生活世界的保障。尤其在未来世界,当人工智能部分取代人的行动之时,能够参与世界之中并在具体情境中开展行动成为人之为人一种关键能力。
其二,正因价值判断力促使个体科学地行动,从而使得个体需要对其可能的后果有着责任担当。价值判断力促使个体在众多可能性中进行权衡和抉择,并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开展行动,而这可能是个体形成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关键。对于个体的行动而言,它不是依据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进行的行动,也并非依据某一固定的规则而开展的行动,它是个体依据各种因素自主开展的行动。据此,个体在其一开始行动之时或者行动之中,对可能遭受的后果就有考虑,并且这种考虑融人其行动之时和行动之中。因此,价值判断力下的个体行动不是罔顾后果的贸然行动,它是充分考虑后果的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本身蕴含着个体的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实则在个体行动之中,而非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正因此,只有具备了价值判断力的个体才能真正形成责任担当的意识,否则责任担当对于个体而言更多的只是道德的说教,其践行可能会是阳奉阴违。因而,对于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而言或许不能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其苛求,价值判断力的培养可能尤为关键,而这将是其在未来世界中行动的基石,帮助其抵御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侵扰。
其三,当个体行动具备责任担当之时,个体的行动才是自由的。自由是个体能够依据各种客观条件进行合理地行动,自由不是没有准则的为所欲为,而是在各种必要的规限之下自主地进行行动,不受他人或各种外在理念的规约。价值判断力或许更能让个体在行动中达至此种自由,从而真正地实现个体的自主,而这将是个体实现自主发展的前提。正如上文所言,价值判断力促使个体综合考虑行动的各种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行动。因此,个体的行动不是受他人指使的,他人也无法指使其进行行动,毕竟具备价值判断力的个体或将他人的指使视作行动中可能的因素之一,而非将其作为其行动的唯一因素。如此,其行动在受他人指使上是自由的,他人无法决定个体的具体行动。与此同时,外在的观念也无法规限个体行动的方向,它也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其在个体行动中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都由个体来予以确定。因而,对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而言,价值判断力的形成是其前提之一,它能使其获得真正的行动自由,从而成为其应对未来社会、应对不确定性、应对选择的最好助手。因为未来社会,不确定和选择都是不可被理性设计,而且不能被理性完全设计的情境,只有行动的自由才能规避人为规限的理性的虚妄[18]。
(三)引发个体超越自身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康德审查人的鉴赏能力所做的先验性的考查,它指向人的鉴赏能力,在康德看来,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19],而且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审美判断力与个体超越自身密切相关,这些超越包括创造、体悟以及联合等方面。
在康德看来,鉴赏只对自律提出要求[20]。因此,审美判断力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审美判斷不会听从旁人的意见,个体完全是自由的。个体不会只是某种法则的循规蹈矩的模仿者,他可以有自己的创造,进而找到他们自己的常常是更好的道路[21]。而创造的机制虽然复杂,但遵从自己内心的指引,进而找寻自己所认为的合适的道路可能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据此而言,对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言,审美判断力这种自律的要求是其基础之一。它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之时能够依循内心的法则处理世间万物,好比人的审美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在面对世界万物时都有其独有的见解、认知、行动乃至创造。每一个人不是他人的附庸,他的存在就昭示着独特性和唯一性,这种独特性和唯一性促使其在未来可能的时间内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以为人类世界贡献其宝贵的创造。因此,审美判断力使得个体具备了创造的可能,从而让个体及其所组成的社会能够面对不确定和随时变化的未来世界,毕竟个体的创造是避免个体和社会落后于时代脚步的重要保证。
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管一样[22]。对于审美而言,没有确定的准则、判断来帮助个体确定什么是美的,它需要个体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乃至去体悟。这样的体悟才能真正地帮助个体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审美判断力使得个体在面对世界时能够亲身去体悟,通过体悟获得其对世界的判断,且这一判断能够弥补认识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的不足。个体在面对这个世界之时,虽然能够藉由认识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帮助个体进行认识、决策和行动,而当个体面对模糊、混乱、无序的情境时,认识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可能会遇到一些困境,此时审美判断力所促使的个体体悟能力能够在这种模糊、混乱和无序的情境中获得一条可行的路径。正如康德所言,审美判断力能够为个体打开体悟的开关[23]。据此而言,教育中学生体验的关注和激发可能不只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促成其审美判断力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审美判断力提升其体悟的能力,进而让其全身心地融人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尤其是让其融人模糊、混乱和无序的世界中进行感知和认识,而这对于一个可能模糊、混乱和无序的未来世界来说尤为重要。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所约定的必然条件就是共同感的理念[24],也就是说,共同感是审美判断可传达的原则,而且也是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朝向文明的基础。据此而言,这一共同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寓居这个由人的联合所组成的世界,它使得个体能够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从而帮助个体构筑人的联合,以应对个体的有限性。正如美的判断一样,为何在大多数人眼中,一件事物是美的是成立的,是因为个体间对美的判断是可以传达的,是有共同感的,所以,美不会成为任意的、主观的、相对主义的判断。据此而言,教育中共同体的构筑需要借助个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力所内蕴的联合品质促使学生在教育之中寻求与他人的联合,进而共同构筑教育中的共同体。与此同时,审美判断力所促成的人的联合能力能够应对互联这一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25],从而通过人与人的联合达至美美与共的境地,进而逐渐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
三、基于判断力培养的未来教育的实践之路
基于上述未来教育中判断力的构成,未来教育理应有一些变化来符应判断力培养的要求,这些变化主要关涉未来教育中知识的再认识,未来教育中范例学习的认识,未来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认识以及未来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认识.由此形成通往判断力培养的实践之路。
(一)起点:再思未来教育中知识的构成
认识判断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认识密不可分,就传统认识而言,知识是系统的符号体系,在此认识之下,教育世界充斥着符号体系,教育世界承担着符号体系的传输、生产以及创造的功能。然而,认识判断力的培养需要审思知识的构成,知识可能并不仅仅只是符号体系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知识体系背后的能力和态度之义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6]。而这对于认识判断力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
一般而言,知识与能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之间也有潜在的联系。从知识的能力之义出发,能力可视作知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力并不是完全异于知识的另一种存在。在知识的能力之义下,能力的“不能言说,无法成体系”的特点将充实知识只是作为“能够言说,成体系”的内涵,从而扩大知识的内涵,增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未来社会中,符号体系的掌握可能是一方面,如何运用这些符号,甚至组织和重新建构这些符号都是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知识的态度之义在于知识背后蕴藏着情意层面的因素。成于文本的符号体系并不是冷冰冰的、过去的、遥远的记录。正如数学家李天岩先生回忆自身数学学习的过程后所说的那样,原来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看似僵死的数学符号、公式、定理背后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当他感受至此时,其对数学这种纯粹符号的学习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27]。因此,在未来社会中,知识的掌握可能不能脱离其背后的情意,这可能是学生在这一急速变化时代下急需的一根“定海神针”。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倘若记忆能以芯片的方式接人大脑,人的学习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28]。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之际,建立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之义之上的认识判断力的培养理应成为未来教育实践之路的起点。
(二)形式:深挖未来教育中范例学习的价值
在康德看来,范例是判断力的学步车[29]。反观教育,范例教学模式是教育史上较为知名的教学模式之一,其在某些科目的学习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某些科目的学习中使用。范例学习除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之外,其内隐的关于判断力培养的内核或许更具指导意义。
一方面,范例学习中所内蕴的对等学科情感的投入于判断力的培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范例学习能够让学习者熏习教者的情感,这有点类似于师徒制学习模式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学习关系。在师徒制中,徒弟从师傅身上学习到的不仅仅只是某一门技艺或某一知识,且能感受和学习到师傅在这些技艺和知识中所倾注的情感。正因此,范例学习才能成为某些科目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范例之中蕴含着情感,范例之中的判断本身是蕴含情感的判断,所以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习得了这些知识背后的判断力。据此,在教育中,教师对等的情感投入尤为关键,设若让学生喜欢某一学科,那教师也理应喜欢这一学科,甚至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对这一学科的喜爱,如此,学生才能在这一学科中感受学科的魅力,感受和学习到学科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判断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学科真正地融人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之中,惟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才能无不渗透着学科背后的判断力存在。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言的,通过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那这些眼光、语言乃至思维才能影响学生。正如卢梭(Rousseau,L.)所言,由于情感的活动,我们的理性才能够趋于完善[30]。缺少对等的学科情感,学生只会成为学科的附庸,那未来社会的人工智能完全胜任这一附庸。
另一方面,范例学习所隐含的具身性的教育环境于判断力的培养是必须的。范例学习内核之二是学习者能够通过亲身的实践“近距离”地“触摸”其所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学习者有机会将外在的学习活动与其自身产生关联,这在当前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的第二次革命,即具身认知。具身认知的核心要义是身体在人的认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实则是让身体参与认知的过程。据此,未来教育中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学生才有机会习得判断力。因此,在教育中,学生有没有投入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进行真正的学习,这是学习者习得判断力的关键。因而,未来教育中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者设计适合具身学习的教育环境[31],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产业革命时代的学校是模仿工厂生产,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教来设计的,那么,后产业革命时代的学校则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的教育环境的设计”[32],并且这一趋势将随着未来教育变换而变得更为迫切。
(三)焦点:重视未来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培养
判断力的作用离不开人的情感的支撑,人类有99%的决定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33]。因而,未来教育需要关注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价值。
其一,未來教育需要重视人的情感的培养。理性与情感,抑或理性与非理性是人最为重要的两种属性,二者在历史上的交错变更着人的价值。当“我思故我在”成为人的标志之时,人的理性高扬于社会,我们也会看到其后社会发展中理性的突飞猛进。而当尼采宣扬酒神精神之际,人的情感(非理性)面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特别是其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更是确证了情感(非理性)的重要性。就当今的人工智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言,人存在的价值体现为情感的存在。这一存在的核心在于情感融于理性之中,情感支撑理性的发展,情感先于理性而存在。简言之,人的存在中情感具有在先性。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感,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许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同样,人类具有情感也能实现很多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事情。当然,未来的某一天,技术的发展也会让人工智能具备情感,但其情感是基于理性的情感,而非先于理性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存在中理性的在先性所决定的。据此,人的情感在先性可能会成为未来教育世界中人的判断力培养的重要旨向。
其二,未来教育需要重视人的直觉能力的培养。直觉能力关涉人的非理性层面,其在人的判断的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阿加塔·索布科夫(Sobkow,A.)所言,直觉是一种内隐地学习和检测认知模式的能力,并下意识地将信息以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根据零碎的线索做出正确的判断[34]。因此,直觉能力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在判断力的形成中十分关键。且在国外研究者看来,直觉能力与个人的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人格密切相关[35]。据此而言,未来教育直觉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人格教育,换言之,未来的教育可能不能只是将人格作为先在的条件予以接受,它需要教育依据学生的人格,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学生的人格,使得其有利于直觉能力的养成,进而为判断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依托:推动未来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融合
劳动除了获得技能之外,它能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36]。此种真实性的情境有利于判断力的成型和融合。
在马克思(Marx,K.)看来,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37]。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据此,未来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为个体提供展现的机会,无论是认识判断力、价值判断力抑或审美判断力,毕竟这些判断力的养成不是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它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给与一定的时空来让学生接触和训练,劳动教育这种独有的时空属性无疑给判断力的训练提供较好的机会。正如丹尼尔·贝尔(Bell,D.)所言,人的品格和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做的T作塑造成型的[38]。劳动教育能够为判断力的塑造成型提供更好的依托。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能够为判断力的融合提供可能。人在世界的存在是整体的,虽然从分析的角度可以将判断力解析为认识判断力、价值判断力与审美判断力三个方面,但人在面临现实世界时,三者时常是综合使用的。正因此,未来教育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为人的判断力的综合与运用提供空间。在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之下,未来教育中的人将会有机会统整地运用自己所习得的判断力,这一判断力可能来自智育、可能来自德育、可能来自美育。与此同时,个体在统整地运用这些判断力之时将会发展三者需要协调之处,如此也能进一步返回其它四育中进一步思考和充实不同的判断力,进而在进一步的融合之中推进判断力的发展。就此而言,劳动教育及其与四育的融合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心。
未来已来,未来存在于当下的行动之中。判断力的思考与分析让未来教育在当下的行动有了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庶几使得未来朝向当下而存在。这是思考未来教育可能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总之,未来教育不是走在技术发展之后或之中,未来教育应该走在技术发展之前,未来教育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冒险和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宋灵青,许林.“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3-80.
[2]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l.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3]朱永新,徐子望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5-30.
[4][5][6]汪丁丁,思想史的基本问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7][8]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顾明远.也谈“教育是什么”[N].中华渎书报,2000-8-2(06).
[10]约翰·市十威.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1]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2][14]杨国荣.判断力简论[J]哲学动态,2010,(4):30-32.
[13]郁振华.认识论视野中的判断力——康德判断力理论新探[J].哲学研究,2005,(6):88-94.
[15][19][20][21][22][23][29]康德.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石中英.杜威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19.(12):36-44.
[17]徐长福.理论思维与T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4]邓晓芒.康德《判斷力批判》释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25]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26]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7]李天岩,回首来时路[J]数学传播,2007,(4):38-42.
[28]韩水法.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9,(6):25-44.
[30]卢梭.李平沤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1]艾兴,赵瑞雪.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智慧学习:内涵、特征、要素与生成[J].中国电化教育,2020,(6):52-57+103.
[3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3-16.
[33]尤瓦尔·赫拉利.林俊宏译.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4][35] Agata Sobkow,Jakuh Traczyk.et al.The structure of intuitiveabi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telligence and Openness t。Experience [J].lntelligence.201 8.(67): 1-10.
[3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 B/OL].http://www.moe.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37]马克思.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8]丹尼尔·贝尔.趙一凡,蒲隆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作者简介:
彭亮: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
The Composition and Practice of Judgment in Future Education
Peng Lia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Jiangsu)
Abstract: Future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current thinking and action, and judgment is the guide of this thinking and action.Judgment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based on the future society, the key to deal with the future society,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thinking about future education.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aspects: "the cognitive judgment that promotes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cognition", "the value judgment that promotes individual action ability" and "the aesthetic judgment that causes individuals to surpassthemselves". Among them, cognitive judgment can make the rigid symbol system alive; It can integrate the external knowledge intothe individual's life and make the individual actively contact and control the knowledge they need. Value judgment can encourageindividual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alize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judgmen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creation, opens the switch for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promot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eople.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road of judgment infuture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the rethinking of knowledge, dig the value of example lear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irrationality, and lead to the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judgment relying on labor education.Keywords: future education; judgment; value; composition; practice
收稿日期 : 2021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JYCOOI)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