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块化建构

2021-08-14陆才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前置课程内容大气

摘   要

以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解为基础,建构指向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任务驱动型课时教学流程三模块。课程理解下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块化建构,指在理解课程总体方案、学科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科课程具体目标基础上,创设前置任务模块、中心任务模块和拓展任务模块,并完成指向社会、学科和学生的三模块具体任务设计。为增强实践性和可借鉴性,以课程内容要求“大气受热过程”第一课时为例,结合2019版新人教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相应内容给予说明。

关键词

课程理解  高中地理  任务驱动型教学  模块化建构

课程理解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课程价值质量和水平实现的保障。课程理解的哲学基础是关系本体论,课程主张是整体有机论,研究框架是人本建构论[1]。教师对课程理解体现在不仅高度认同课程受到社会、学科和学生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还高度关注课程培育人性使之完善的价值、促进人主体性发展的目标和服务人社会性进程的达成。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块化建构,以教学流程模块化处理的方法,致力于解决课时教学下存有不同地位、难度和价值的学习任务的差异性和梯次性学习,实现学习者在体验、交往和反思中获得多维度的成长。课程理解下的任务驱动型课时教学模块化建构,将课程理解划分为依据高中课程方案、参照课程内容要求和结合课程具体目标三个层面,将任务驱动型课时教学流程建构分解为与三层面理解相呼应的设计前置任务模块、设计中心任务模块和设计拓展任务模块,响应了课程理解的关系本体论、整体有机论和人本建构论,回应了课程影响因素的三因子说。为增强其实践性和可借鉴性,以课程内容具体要求“大气受热过程”第一课时为例,适当结合2019版新人教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对课程安排的相应内容具体阐释。

一、依据高中课程方案,设计前置任务模块

情境学习理论提出“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2]。前置任务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有”时代新人培养为要求,创建有鲜明学科育人价值的真实情境。

1.理解课程修订四大原则

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具体原则体现在对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科学论证和继承发展的要求。理解课程修订四大原则,集中体现在促成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科学进步新成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加强论证、重视提炼、继承已有经验并在改革中完善。

2.理解课程修订两大变化

课程修订的两大变化包括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方案变化主要表现于培养目标方面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变化主要表现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和教学指导性的增强。针对课程修订两大变化,课堂教学须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以及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3.修订方案理解下的前置任务设计

在理解修订方案基础上,前置学习任务设计须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现场,并为后续任务设计埋下伏笔。研究新教材“节”前情境,利于促进教师在教材观摩思考中学会建构前置任务模块。

人教版以清巡台御史黄叔璥所著《台海使槎录》记载“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引发学生进入海峡两岸四时风向差异情境,也是对台湾自古就属中国的回应,关注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其学科原理对应热力环流,该情境宜作为后续内容热力环流课时教学的前置任务。教师在大气受热第一课时须自行设计前置任务模块。

结合祖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六十载取得的成就,体现关注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设计前置任务:据人民网2020年8月12日报道,毛乌素沙地腹地,林木葱茏,绿色已成主色调。治沙能手殷玉珍建成的“玉珍沙漠生态园”出产的西瓜特别甜,试从大气受热方面说明其原因。

二、参照课程内容要求,设计中心任务模块

课程内容要求从属于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单元,其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均有明確呈现。中心任务设计完成的思路是依托学科课程内容要求,创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系列小任务。

1.理解课程内容要求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结构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关联大。马杰行为目标采用三要素论,指出好的行为目标应包含“教学后能做什么”“行为产生条件”“符合要求行为标准”三要素。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的构成基本由“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四部分组成[3],“前置限定”大致对应“教学后能做什么”和“行为产生条件”,“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和“后置限定”大致对应“符合要求行为标准”。

2.理解课程内容要求功能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功能首先是指向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知识载体,常对应一项或数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形成学科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基本训练单元,是课时教学时师生共同关注的中心任务,需全部学生过关。

3.内容要求理解下的中心任务设计

在理解课程内容要求基础上,中心任务设计须按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提供中心任务完成情境,并依据中心任务的难度分解为数个有思维进阶的中心任务群。“大气受热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标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可知该中心任务设计关键是选择恰当示意图,核心是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与应用。

人教版相应内容有正文学习(含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和活动开展(含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两项任务。两项任务围绕中心任务展开,所选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明确给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在波长方面的差异及对大气受热的影响。对与大气受热有关的现象有所解释,但正文任务是以文图直接呈现,活动任务对应情境水平属第2层级“给定的简单情境”,缺少水平第1层级“简单熟悉的情境”。

结合高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体现思维进阶的中心任务: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能主要是可见光,其次是红外线,最后是紫外线,分别约占50%、43%和7%。

①结合上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出臭氧和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分布层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晴空时空气分子散射蓝紫光显著,多云时大气悬浮颗粒散射长短波均显著,说出晴空和多云时天空的颜色。

③云层很厚时,几乎能反射全部太阳辐射,说出此时天空的颜色。

④阅读教材大气受热过程文字及示意图,说出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的直接来源及起作用的主要大气成分。

⑤说出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能力的差异及产生的影响。

⑥阅读教材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文字及示意图,比较地面和月面昼夜温差并说明原因。

⑦分析一天气温最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午后2时前后的原因。

三、结合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拓展任务模块

课程具体目标从属于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其在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上均从学科角度给出明确要求。拓展任务设计完成的思路是既要积极挖掘学科内联系的任务,也要积极创建体现学科间联系的任务。

1.理解课程具体目标组成

理解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的组成,需要先对其目标指向有明确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学生完成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后,应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考察实验调查获取解读应用地理信息四个方面,养成人地和谐发展的态度、能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学会用区域分析比较联系观点认识区域评价区域以及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

2.理解课程具体目标价值

高中地理课程具体目标价值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关联性紧密联系,内容的选择性要求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遵循学习科学原理,内容的关联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以及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要求从课程选择性上,直接体现地理核心素养之综合思维,也可拓展至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从课程关联性上,考虑高一地理学习要求,可拓展至与语文学科初步的整合,并联系学生外出感受及见闻。

3.具体目标理解下的拓展任务设计

在理解具体目标基础上,拓展学习任务设计需在中心学习任务完成基础上,挖掘除却中心学习任务对应的具体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其他的目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与中心学习任务对应的具体目标一致,但却是中心学习任务的深化。

人教版教材未对本课时给出拓展任务。依据控制变量法,提供在同一季节,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不同,使受热过程有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设计拓展任务(第5条任务是前置任务的变式,第6条任务是否安排依据学情而定,也可作为选做题仅让部分同学完成)。

家住南京,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2019年暑期在哈尔滨游玩了一周。注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小明发现了一些现象,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了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困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①他发现夏季的哈尔滨与南京相比,较凉爽,昼长较长,正午太阳较低。他认为哈尔滨虽然白昼长,但由于太阳较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较厚,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更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也少,地面辐射弱,最终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少,所以哈尔滨夏季较凉爽。

②他查阅资料,发现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而庐山纬度较低。他认为庐山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较少,导致凉爽。同时他想起苏轼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觉得与庐山夏季凉爽原理相同。他还想起北戴河也是著名避暑胜地,但对从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其形成原理心存困惑。

③他坐地铁时,听到周边有人谈起去年冬季在最寒冷的夜间,为了农作物防冻,采用以碎柴禾、碎杂草等为燃料熏烟,夜晚12时左右点燃,可提高气温3~4℃。他认为熏烟可以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并增强大气逆辐射。但点燃时间应该是傍晚,同时要注意控制火势,暗火浓烟。

④他想起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关于日初出和日中时的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想到这除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还与早晨和中午观测太阳的天空背景不同有关。

⑤他想到吐鲁番盆地出产的葡萄特别甜与当地气温日较差大,白天光照强,气温高,糖分积累多,夜晚气温低,植物呼吸作用弱,糖分消耗少。他认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与当地海拔较高,大气相对稀薄,晴天多,夏季白天太阳高度较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砂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地面辐射作用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多;而夜晚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

⑥他记起初中地理学习湿润气流至山地迎风坡,易抬升形成地形雨。他认为降雨形成,与对流层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有关。凝结有潜热释放,导致气流上升至山顶气温降低幅度减小,而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但由于在迎风坡降水过程已经完成,水汽含量此时已大幅降低,导致气流下沉时气温升高幅度增大,出现焚风效应。由地形雨形成,他猜测,对流层大气获得的相当一部分能量与水汽凝结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刘欣.范式轉换: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的实质与关系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52-57.

[2]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7):28-32.

[3] 段玉山.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2018年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陆才稳(1976-),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环学院,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前置课程内容大气
大气的呵护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