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困境及实现
2021-08-14陈亚琼
摘 要
培育学生形成劳动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围绕“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劳动精神与技能。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价值功利化、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师资建设滞后、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文章从以劳铸魂、构建内涵式价值观的劳动育人课程,以劳育德、构建全面协同育人机制,以劳育人、构建学生劳动素养主导的教学模式,优化师资、构建专业化劳动师资队伍,多元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向度,旨在推动新时期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体系 构建困境 实践向度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彰显劳动教育的实践特色,构建创造性、实践性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鼓励学生共享劳动参与体验,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使学生在开放、立体的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完善的劳动技能,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劳动教育贯彻的关键因素在于实践性,本研究将从開展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出发,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推动了劳动教育发展。首先,它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必然之路”。它能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和不重视劳动等问题,推动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1]。其次,它是培养学生形成劳动素养的“必然之举”。通过践行全新的劳动教学理念,合理选择、设置劳动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体系,切实改善了劳动教学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2]。 再次,它是培养学生形成劳动精神的“必然之法”。第一,以高质量、实践性劳动教育体系为基础,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价值支持。第二,从思想态度、精神认知和情感体验等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形成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劳动自立”意识。第三,能够教育学生养成艰苦奋进、乐于奉献的精神信仰,实现劳动精神与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3]。
一、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在传统劳动教育实践时,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认识,未能形成全面覆盖、全程影响的劳动教育体系,存在劳动教育弱化、形式化等现实问题。
1.以片面价值认知开展劳动教育
现存的片面价值认知思维限制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传递。从学生视角看,容易受“拜金主义”“暴富意识”等错误思潮影响,对参与劳动的价值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待劳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从学校视角看,未能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核心位置,忽略应有的教育和劳动精神反思,劳动教育“形式化”“弱化”现象普遍。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由于脱离学生实际、专业实际,未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2.以传统模式应对全面育人要求
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全面育人的时代诉求。一是未能对劳动教育模式的内涵、实施路径和教学方法形成统一认知,学校劳动教育仅以象征性、表层化的体力劳动方式开展,缺乏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二是未能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实践应用形成全面认识。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模式化、课程化错误倾向,对学生的劳动态度缺乏及时纠正,学生缺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5]。
3.以单一主体应对综合育人要求
实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需要综合多方优势育人资源。第一,劳动教育缺乏多方协同和全员参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全面认识。当前开展劳动教育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未能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全面认知。第二,劳动教育形态相对单一,缺乏多环节、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景。劳动教育与学生体验、精神感知之间未能实现有效转化,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和精神体验。第三,劳动教育与体育、德育和智育之间缺乏深度融合。目前多数学校劳动教育仅停留在相对有限的实践环节,没推动各环节、各学科有效协作,不能向学生精神认知、习惯培养等视角延伸,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
4.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建设方面的缺失。从调研情况来看,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缺乏。大多数劳动教育教师仅由班主任兼任,或者是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其他学科教师。此外,获得劳模、技能大师、工匠大师等荣誉称号,贴近生产实际,具有丰富经验的劳动教育教师更为少见,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5.以单一的方式评价劳动教育
首先,学生考核评价多以智育、体育为主,对学生劳动实践状况缺乏有效考核,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缺乏全面关注,造成学生劳动学习动力不足、意愿不强等现实问题。此外,流于形式,仅仅以单一的方式评价劳动教育,缺乏科学评价机制。
二、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必修内容”。在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为更好地践行劳动育人理念,要深刻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价值,坚持以劳动实践教育为主线,以劳动精神培养为内核,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导向,通过优化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全面覆盖、全体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劳动技能、积极的劳动情怀。
1.构建多种形式的劳动育人课程
要突出劳动精神,打造“创新教育+奉献精神”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通过重点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用鲜活的劳动精神“感染”学生,实现“劳动光荣”的学习氛围。第一,学校要以实践课程为载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劳动实践、社会公益服务等多个环节全面融合,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要重点弘扬包含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精神,持续完善劳动教育内容。通过结合地域、学生培养等客观实际,充分挖掘和选择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劳动榜样,使学生从鲜活的人物事迹中,汲取成长力量,塑造优异的劳动精神品格。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创立“双创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发明创造,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佳成效。第四,要重视发挥校园环境“以文化人”的价值优势。学校要重视整合、利用有助于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便于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其中,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融合,通过对校内优秀教师、校友和劳动模范的经典事迹和优秀精神进行展示、宣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奉献观,使学生成长为真正的“劳动者”。
2.构建全面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的劳动教育,既能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实践技能,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在全面育人环境下,通过整合单一校内育人资源,引导社会、家庭协同参与,构建多方协同、实践主导的“大劳动”教育体系。一是要提高劳动教育的价值站位,激发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劳动实践。要站在“以劳育德,全面协同”的高度,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尊重、认可参与劳动实践的多元价值,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实践途径,全面提高个人劳动能力。二是要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推动全方位协同育人实践。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价值,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环节全面融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构建实践性突出、开放优势明确的劳动教育体系,搭建以劳育德、全面成长的劳动实践参与平台,实现从劳动知识、技能到劳动实践的全方位协同育人目标。三是完善劳动教育实践环节,构建全过程劳动实践育人机制。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体系,设置专业劳动实践、实践技能大赛等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实践主导、开放互融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
3.构建学生劳动素养主导的育人教学模式
优化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学生挖掘个人成长潜能,将所学知识技能、精神品德和心理素质、身体素养全面融合,实现个人全面成长。首先,在大力推动劳动教育进程中,要认真审视劳动教学的价值定位,强化劳动实践机制。通过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完善多方协同育人体系,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方式,孕育彰显劳动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重要支持。其次,要将劳动教育置于智育、美育和体育等多方协调发展的“育人框架”之上,将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平台。为避免劳动教育弱化、形式化等问题,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外实践和思政教育等各環节全面融合,通过强化劳动教育意识,推进劳动教育向生活化、实践化领域延伸,真正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比如,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劳动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公共场所秩序维护、社会义工服务等多种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奉献意识和劳动精神,充分感受劳动价值。最后,通过构建实践特色突出、学生认可度高的劳动教育模式,使学生成长为劳动理论技能扎实、劳动素养突出的全面型人才。通过以尊重劳动、研究劳动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养成劳动习惯为核心,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的全面衔接。
4.构建专业化劳动师资队伍
解决当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选拔和聘任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确保教师专业对口,学为所用。其次,要拓宽劳动教育教师引进途径,除了专职的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客座教授的形式,大力聘请贴近生产实际,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劳模、技能大师、工匠大师加入进来,以充实师资队伍。最后,劳动教育教师并非引进后就一劳永逸,而要不断进行培训和考核,并且在教育部门和学校设立各个不同层面的劳动教育专项课题,鼓励教师从事相关研究,并开展劳动教育课堂竞赛,提高劳动理论课程的吸引力。
5.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劳动教育评价模式的束缚,评价的主体、方式、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局限于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层面,应该是全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形式。社会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家长、老师、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其中学生是自评的主体。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和日常生活劳动三大类。其中理论部分采取认知考试的形式,参与实践为能力考核,包括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主要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举止和劳动效果等进行客观评价。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它既包括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包括日常劳动态度,奉献精神和日常劳动管理能力。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呈现为阶段考核、操作展示、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日常观察、作品评定等。在评价标准上,既要注重定量指标、也要专注口碑、态度等定性评价标准, 评价“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最后,单纯的惩戒和奖赏不是目的,劳动教育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达到激励和自我反思提升的效果。
劳动教育是全面激发教学活力、积极回归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劳动精神的必然选择。在大力推动全面育人进程中,要重新审视劳动教学定位,强化劳动实践参与机制,通过整合优质劳动教学资源,完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优化劳动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塑造劳动情怀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0-45.
[2]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3] 霍江华,韦元秀.浅析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的路径与效果——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75-77.
[4] 鲁满新.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134-137.
[5] 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08):62-66.
[作者:陈亚琼(1980-),女,湖北潜江人,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