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应用场景与实施建议

2021-08-14张晶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命题教研精准

摘   要

精准教研的价值在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从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新发展形态进行分析,探讨精准教研的应用场景,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精准教研的实施建议,即:精准命题,构建精准教研的核心标向;优化环节,淬炼精准教研的实施过程;科学规划,建立精准教研的发展生态。

关键词

现代学校  精准教研  应用场景

近年来,现代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需求越加凸显,教研工作的供给功能也在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学校教育问题现状是教研工作的重心所在,组织教研为教育问题把脉与解决提供了精准思路与策略;另一方面服务学校教育发展体现了教研工作的前瞻性与持续性。无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补强,还是教育规划的调整,都对学校教研提出更高要求。精准教研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支持,是对接学校教育多视角、多模态、多需求发展的教研供给形态。其突出了学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行为优化与管理方式调整的决策性与指导性,是对教研与教学互动脱节、生本教育实施弱化等问题的深度审视与精准探索。研究学校精准教研,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更要抓准教育症结、靶向研究,做到精益求准、有效施策。

一、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新发展形态

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学校教育要“聚焦高质量主题,针对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精准教研正是要围绕高质量主题,针对细分化教研领域开展精准设计与实施,夯实教研支持,为新时期构建教研精准新格局培育新的发展优势。

1.高质量的教研主题

教研主题是开展学校教研的必要导向与范围规制。新时期,学校教研聚焦高质量主题,体现了教研主题的精准化。一是充分的循题调研。精准教研提倡在教研开展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做足教研需求调查,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对关键时期的关键热点、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等全程关注并动态捕捉,建立高质量的教研资源库。二是精准的循证命题。精准教研要求突出教研主题与目标问题的结合,避免将散化教学理念进行直接命题,忌讳依靠教学经验不假思索、不加梳理凭空而谈,杜绝泛化地探讨方法。如此也使得教研命题始终与教研问题相关联,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此外,不同的教研层次、教研重心,教研命题也存在适用度差异。精准教研理念下,教研主题与教研需求处于自动适配、动态调整状态。

2.精细化的教研实施

教研工作直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服务供给一旦失去精准性,将变得盲目低效。精准教研主张对准教育问题症结,对应设计、对准研究、对号施策。一是教研方案个性化。一般地,精准教研依照不同教研范围、教研对象、教研任务,如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课题,适配开展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教研活动。精准教研的实施,以学校发展为命题开展教育话题教研,设计“一校一案”;以课堂教学为命题开展学科话题教研,设计“一课一案”“一生一策”;此外还有以时间为频度的“一周一研”、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师一品”,整体形成了精准的教研方案体系。二是教研过程数据化。学校教研的过程是不断参与、互动与反思的过程。教研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是保障精准评估和智慧决策的基础。精准教研主张兼顾过程与结果,将大数据技术贯穿教研过程中,强化教研過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运用,如研中信息交流、研后评价反馈等,保障教研动态决策因情制宜、高效供给。

3.精准化的教研支持

“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与多元。一是教研信息支持。海量而精准的教研资源是教研决策与实施的依据与支撑。精准教研提倡将海量信息数据与丰富资源融入到教研行为中,要求根据既定命题瞄向网络资源展开“定向搜索”或定题资源专项供给与共享,做好相似教研信息获取、交流与借鉴,包括研究案例、研究方法、研究经验等层面。二是人力资源支持。精准教研服务于教师个体,而离不开教师力量支持。精准教研体系下,每位参与教研者都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学校根据教研者的研究方向与擅长内容,确定参与不同类型的研究课题,进入不同的教研方阵,以保证教研的专业性与生成性。

二、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应用场景

社会传播学认为,场景是“描述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的总和”。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应用场景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主题场景:研前教研主张分化

高质量主题是决定学校教研层次的先决条件。当前学校在教研理念、教研主题等主张层面存在认知分化与行为异化。一是教研理念存在认知分化。学校教育考核的指标导向下,不少教师将教研当作学校教育的“副业”,将升学率看成“生命线”,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有限,学校教研大多沦为“任务完成型”教研。同时,一些教师意识中存在“课前说课→课堂范课→课后评课”的习惯性教研认知,认为独立课题教研的应用实践意义不大,认同度较低。二是教研命题存在行为异化。传统视角看,教研主题的确定大多源起于教师兴趣爱好,或出于职称申报需求更倾向于易于研究、能出成果的课题,或遵从于学校大课题的小分支研究,缺乏放在办学思想、发展方向、学校特色层面的命题高度。同时,一些教师习惯从新理念、新体系中剥离式研究,不免沦为“纯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价值不高。从整体看,教研命题过程中,研前调研不足导致“经验主义”扮演决策主角,教研科学性、创新度降低。

2.过程场景:研中实施细节弱化

教研活动过程涉及诸多环节要素,教研质量往往取决于教研过程场景是否合度、教研环节是否最优化。一是教研组织弱化。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业教研机构来制定科学严谨的教研计划,多数教研活动为执行上级教研安排或随机开展,在这种教研“惯例”下,教师意识上不免会将教研等同于“僵化教研”“随意教研”,教研部署成了“上传下达开开会”,教研开展成了“抄抄论文”“报报成果”。二是教研方法弱化。一些学校将教研固化为上课评课抄笔记,开展教研活动还是局限于“请专家”“学模式”,再者教研方法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脱节,融合整合不够,教研视野与深度不足。三是教研评价弱化。学校教育好不好,习惯于“让试卷来说话”,教研评价也与之迎合,一方面,评价主体依然局限于教研主体,教研客体未被评价赋权,另一方面,评价方式依旧“重成绩、轻成长”,对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不够,教研行为不免失调走偏。

3.发展场景:教研支持要素失衡

当前受“成果主义”影响,学校教育规划下教研支持要素出现协调失衡倾向。一是重短期成果,轻长期规划。不少学校教研决策在遵从上级教研安排之外,对教研难度较小的课题较感兴趣,对教研过程中教研意识、教研能力与教研习惯等的培养关注不大,存在急功近利倾向。二是重专家引领,轻本土培养。很多学校乐意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邀请大牌专家莅临学校做专题讲座,短期内引起了教育领域极大关注。但从长期来看,缺乏本土教研专家队伍建设规划,对于本土教师教研水平提升、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帮助不大。三是重教研活动,轻教研管理。当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层将教研权彻底下放,对教研行为未建立长效的管理规范与机制,教研缺乏实时监督与指导,仅仅按照既定的“路线图”“进度表”机械执行,其创新性、精准度、效率值与预期存在差距。

三、现代学校精准教研的实施建议

从当前教研场景出发,对影响教研精准推进的要素加以优化,是高质量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动性所在。

1.精准命题,构建精准教研的核心标向

宏观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精准教研强调的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科学性与适配性。一是统一教研理念,打造分级教研格局。要在教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精准教研理念,确定教研目标,提升价值认知,逐步实施分级教研、分区教研。宏观层面,线下优化“区域联合”教研机制,在相似教情学情下开展合作研究,或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动态准确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线上建立“结对帮扶”教研机制,为学校与名牌学校、专家机构之间建立常态联系通道,远程问诊、供应施策。微观层面,校内分年级、分学科、分群体建立教研专属区,并以专家、骨干引领,匹配不同的教研队伍,明确各层级教研责任,精准供给不同教育问题下的教研需求,增强精准教研的获得感[1]。二是发挥角色优势,常态摄取命题循证。首先,教研者要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随诊医生”,学会“问科”“问课”“问师生”,通过质量测试、学情调查、课堂观察等途径,第一时间获得海量教育与学习数据,为教研命题提供循证基础信息[2]。其次教研者要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智囊军师”,善于站在长远发展的视角,从德育、教学、师资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角度选题,既能抓住影响教育实施的主要矛盾,又能提炼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让教研涂好“教育底色”。三是精准对接领域,做足专项教研命题。明确“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教研重点领域的教研分类,并动态捕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校教育实际需求随机研讨命题,实现分类专项命题与热点难点命题相结合。

2.优化环节,淬炼精准教研的实施过程

精准教研强调“用户意识”,要求通过优化教研要素、教研环节提升教研效度。精准教研要求教研环节更精准,教研过程更高效。一是依托联动平台,精准设置方案。可在校校、师师、师生之间建构联动教研平台:一方面利用微信、钉钉等APP平台建立便捷化教研空间,服务于教师随时随地的问题提出、策略建议;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研平台,按照教研命题、教研资源、教研动态等界别进行模块化设置,强化教育问题细节交流,逐步实现“一校一品”“一课一案”“一生一策”。当然,教研片区内教育动态信息或问题数据等,要尽可能保持权限开放,实现教研信息共享。二是适配个体需求,精准实施方法。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課堂、不同学生、不同问题等场景,结合教研现有条件,选择不同的教研方法,如读书学习、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培育供需结对的精准教研习惯。要创新教研方法,逐步摸索探讨“研学旅行”“教研沙龙”“虚拟教研”等方式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打磨形式、布置场境,让学校教研更有趣、更有效。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强化教研评价。教师在做好“研前之研”的同时,要做到“研后之评”“评后之研”。“研后之评”要立足智慧与智能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教研者经验智慧,从教研目标与生成、教研理念与方法、教研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看状态、知过程、评成效,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智能技术,建构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精准评价模式,让教研评价更为客观合理。“评后之研”即“二次教研”,是教研评价反馈建议下的教学管理改进性研究,其聚焦于首次教研表现的问题与漏洞,对应研究、对症施药,精准性更强,效率值更高。此外,要强化激励教研机制,在明确教研责任的同时,对照教研表现与教研生成给出教研评议,一方面给予绩效奖励体现,另一方面教研经费重点倾斜,打造“人人教研、优质教研”导向的同时,让有效教研获得更大实质保障。

3.科学规划,建立精准教研的发展生态

学校教研不仅要善于“俯下身子”解决教育小问题、补齐小短板,更要“站直身子”立好总方向、定好主跑道,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规划齐头并进。一是着眼长远,精准布局教研发展。学校既要尊重短期教研所获得的成果,从中汲取可供教育发展参考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又要跟定教育发展步伐,审视与学校教育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教研发展方向。二是研习并举,培育本土教研专家。一方面要吸纳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力量组建学校教研团队,立足长效培训,要求其“走出去”还得“带回来”,在组织的“二级培训”中摸索专家特点、汲取理论营养,做好专家培训的传经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专家专业思维,结合本校教育管理实际,摸索建立教研思想特色、学术优势,做好教研培训的“主讲人”。此外,还要鼓励参与教研者做好自我定位,做好个人教研规划,力争通过长期教研成长为教研名师[3]。三是管理优先,建立良好教研生态。重视对教研主体等角色的行为分析与管理,鼓励教研者从随机性“小教研”到动态性“大教研”过渡,引导教研者从方法性“微教研”到机制性“全教研”过渡,为教研发展树立管理范例、奠定“造血”格局,建立教研管理全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协作区教研:面向每一位教师的精准教研[N].中国教师报,2020-03-18(014).

[2] 尹达.课堂教学诊断:铸造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J].教学与管理,2015(22):4-7.

[3] 邱曙光.校本培训:精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J].中小学管理,2020(01):57-59.

[作者:张晶(1984-),女,四川德昌人,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命题教研精准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