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及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浅析

2021-08-14李源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核心素养

李源

摘要: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微博、微信、小视频等产物已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教育领域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标的理念。微课作为一种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下的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国内许多学者和广大教师也进行着广泛交流和实践,其以形式新颖,时间短,内容明确,可反复观看的优点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本文主要是说明在具体教学课例过程中发挥好现有微课资源的作用,让微课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供地理教师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课;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074

一、核心素养——从教书到育人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同时也正进行普通高中课程修正,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的育人目标落实到课改中。所谓素养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瞬间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地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地理审美运用,以及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提出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人地协调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四个维度。提升素养的措施在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对问题研究成为一种自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社会公民,才能适应未来具有知识丰富,思维深邃,性格善良,品行正直,心灵自由的人,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微课——教学应用和自主学习的新手段

对于微课的概念,国内学者定义颇多,如胡铁生、焦建利、郑小军等,通过他们的定义不难看出微课的实质:就是按照教育学理论设计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且时长在数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其以动画文字音乐视频为载体更适合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反复观看更具吸引力的新型教学资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新理念的提出,教育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规格,教育不仅仅教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方法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必须改变育人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从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优化课堂教学,鼓励探究。微课糅合音视频、文字、动画、图片、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吸引注意力,掌握起来更容易,有不懂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暂停重复观看,而且能快速找到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重新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节省上课时间,有利于向学生拓展知识。

三、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理解能力,邏辑思维能力虽有提高,但高中地理学知识点众多,时空性强,部分知识抽象,知识零散,难度加大,通过引入微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结构,创设新情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新课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预习知道新课中的哪些内容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这样有助于集中精力学习新内容。第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是通过预习,学生对未知领域做了一番思考与探究,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预习通常是学生自主预习,消化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预习很多时候没有针对性,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预习效果很差。微课可以利用视频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点上抛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深入思考。适当的时候指明思考的方向。同时利用暂停功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逐步推开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大门,更好的地理解新授内容。

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时将事前录制好的微课在晚自习时发给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根据微课先把本章知识结构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在本章中的位置和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任务,再将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进行简单回顾,这时候抛出问题,那么地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受热不均,那么气流会怎样运动?让学生动手绘图,学生肯定会想到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这时候提示学生如果存在地转偏向力,这时候赤道上空的气流会直接运动到极地上空吗?那么极地地表的气流会直接运动到赤道地表吗?利用暂停时间给学生思考,并请学生阅读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规律吗?三圈环流的存在使地表形成了那些气压带和风带?通过这种问题串的引导,学生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当然学生的答案有对有错,也可能学生不理解,这时学生就会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新课讲解时听课就有了侧重,为提高新课质量奠定基础。

2.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新课前的引入效果,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由于地理课的实践性很强,在讲解新课前,老师将新课内容与我们身边的真实现象,或者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的视频、图片、评论等素材结合起来,制作成微课视频,将其作为新情景引入,学生被自己经历过的或者自己熟知的或者感兴趣的情景吸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但是学生对情景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表象的,片面的,答案和新课内容可能会有出入,老师适当的否定,学生就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在这种“激将法”影响下,学生的求知欲就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整个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探究为什么自己的认识理解会存在问题上来,被新课内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真正地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本人利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前后的影片镜头制作微课导入,播放微课时中途可以暂停,播放到轮船沉没时暂停提问为什么轮船不在北极圈会撞上冰山?冰山从哪里来的?船长经验丰富怎么没有发现冰山?除了是夜间外因为海面有浓雾,浓雾又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不能从地理的角度寻找答案?学生为了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弄错,整节课精神饱满思维活跃,通过总结概括,讨论探究内化知识,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3.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讲解知识点的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理论性更强,更加丰富、复杂、抽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知识都讲解清楚,教师要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优化重新组合,可以打破教材知识的排列顺序,而是把关联度高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节小微课,这样一节课可分为多节小微课,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没有零负担,又能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这一节课是教材的难点内容,学生要学习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又要对两种运动进行合成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时差,昼夜及交替,昼夜长短及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变化等高密度知识点的密集出现,很多学生理不清头绪,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老师录制微课时可以录制《地球运动》,《时间和时差》,《昼夜的及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多个微课,这样将宏观的运动微缩在立体的动画里或者视频里,把抽象的规律变得直观可视,消除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能够通过地理课堂的吸引力。

4.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高中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专业性强,但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侧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知识在学生脑海的生成过程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开发。如果教师能借微课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对难度大的知识学生通过可视性的视频,让学生的角色由地理知识的研究者转变为直接提取者,就会增大学生的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气压系统,锋面系统、锋面气旋等概念,播放北半球的气旋的气压特点,大气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微课视频,通过微课对以北半球低压外围水平气流的运动的分析,以及低压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方向,启发学生推测低压和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通过微课对北半球气旋气流的示范和分析。学生这时心中完全掌握了对于闭合的等压线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之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在纸上绘出南半球的低压和南北半球高压的气流运动过程,并叙述天气系统移动过程中天气的动态变化。最后让学生对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与教材进行比较订正,纠正自己表述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绘图、作图技巧和能力得到展现和提升,时空概念得以建立,有利于学生地理时空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5.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期利用微课教學,学生慢慢地熟悉了微课的结构、特点等以及作用。在地理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利用微课手段,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家乡的环境特点结合起来,来向学生展示自己眼中的家乡。

例如教学中通过举办学生地理微课作品大赛,在作品中学生结合区域农业发展一课,将家乡秦安县的早熟脆瓜和蜜桃产业发展区位条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示。既能体现学生心系家乡发展的真实情感,又加深了学生对地理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优化延伸地理学习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调查、思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6.利用微课进行拓展延伸

地理教学拓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另一部分是课外专题性的拓展,本文仅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课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举例论证、实践应用、追因索果。这就是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的拓展,目的旨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天水市麦积区社棠工业园的发展历程的实际材料和案例制作成微课,通过添加大量的动态视图对园区内的工业部门进行简单的介绍,展现工业区的形成过程,以及众多企业集聚的原因,这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归课堂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让课堂变得活起来,促进地理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荣婧.微课在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王晓婷.“苏式课堂”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7,No.081(21):49-50.

[3]魏华.浅谈课堂教学中《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的落地生根——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共性点为例[J].地理教学,2017(11).

[4]魏志芝.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7(53):198.

[5]宏亮.微课资源对地理教师备课的有效性研究及反思[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02):177.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9]GHB1507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九中学,甘肃 天水741020)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微课核心素养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