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2021-08-14王蒙
王蒙
摘要:作为中职院校康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康复评定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康复评定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判定患者的功能障碍类型、情况与程度,进而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可以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采取科学的康复治疗措施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然后提出改革与创新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康复评定技术;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021
康复评定主要是对患病、残疾与受伤患者的功能状态与水平给予描述并且进行合理解释的过程。在中职康复技术专业中,《康复评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关系到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在康复医学的全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近些年来,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康复医学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对医疗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康复医学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中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
《康复评定技术》是中职康复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功能障碍判断理论与判定方法,培养学生对康复治疗计划进行制定的能力,是学生学习临床康复的重要基础[1]。所以,每位康复专业学生都需要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积极地学好该门课程。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许多中职院校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然而却缺乏实践教学。如此一来,就会影响到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对康复知识进行准确的把握与理解,更多的是进行死记硬背,然而记忆却并不准确、并不牢固,因此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所以亟待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
二、中职院校《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康复判定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了解康复评定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而且要引导学生能够对客观资料进行采集、总结以及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而为功能障碍的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依据。优秀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基础学科、康复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和康复治疗具有密切关联的相关疾病临床知识,要具有中医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的相关知识,要了解残疾学与社会医学的相关知识,要了解评定运动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等各项功能的知识,而且要了解有关的医学法规及政策等[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康复治疗人才。
2.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每位授课教师都要深入地研究本专业的发展形势与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康复治疗能力,不断地优化与建设其知识结构。要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发挥知識的应用价值。要充分重视知识间的有机融合与交叉,使得各个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形成有机的整体。康复评定不但指的是检查以及测量,其中还涉及对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优化与完善课程内容,可以建立三大知识体系:一是物理疗法评定;二是言语功能评定;三是作业疗法评定[3]。在不同的体系中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为了提升中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对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地采用病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尽可能地在实训室中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学活动,要对真实的康复医学案例进行修改与完善,将其作为标准化的教学病例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病例,同时也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临床情境中,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实施临床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扮演医生、护士或是患者,从而将康复治疗过程展示出来,使得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实现对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微课视频与CAI[4]等方式为学生传授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网络资源,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例如,在开展“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教学工作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操作技巧与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操作训练。选择角色扮演法等形式指导学生对关节活精度的测量方法与评定方式进行学习与巩固,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所学知识,熟练完成操作技能。在活动结束后,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学生可以在活跃的氛围中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4.加强与优化实践教学
对于《康复评定技术》而言,其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更多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践教学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课堂实践,二是社会实践[5]。其中课堂实践是在学校的器械训练大厅以及运动治疗室开展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实践操作步骤,并且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其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熟练地使用各种常用的康复器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组织学生前往康复医院或是医院的康复科,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会存在大量的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十分关键的。该疾病有着较为典型的痉挛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对此进行形象的讲授以及演示,所以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深入到临床中亲眼观看该症状,并且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深化学生的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达到《康复评定技术》的最终教学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地优化与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全面与综合性评价。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终结性的评价,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首先,要开展过程性评价。此部分占学生总成绩的20%,其中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技能操作规范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检测情况等。第二种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评定技术理论的掌握情况,严格考核学生对应用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总成绩中占据50%的比例;其次是实训考核。对学生制定康复方案的水平、对康复评定技术与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在总成绩中占据30%的比例[6]。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才可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发扬优势,改掉不足,推动学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总之,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在中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樹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现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改革,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康复治疗师。
参考文献:
[1]张君.职业学院附属康复医院提高学生康复评定技术能力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20):296.
[2]王晓丽.“互联网+”背景下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科学大众,2019(05):37-38.
[3]杨俊荣,谭晓琴,唐念珍,等.现代学徒制下中职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10-12.
[4]陈典明,蔡虹萍,许小燕.卫生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实训操作指南开发与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61(01):177-180.
[5]黄彬洋,刘晓瑞,曹渺,等.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9,502(34):210-211.
[6]谭劲轩,庄洪波,谭进.标准化病人在高职院校作业治疗技术教学中的探索[J].职大学报,2019,133(06):74+103-1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宿迁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