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时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2021-08-14何仲贤
何仲贤
研究表明,分娩过程中的阵痛不仅会导致产妇痛感难忍、情绪紧张,还会影响到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已将椎管内阻滞麻醉应用到了临床分娩当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将分娩中关注的焦点问题转移到了潜伏期与活跃期使用椎管内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方面,VAS 评分是评价产妇疼痛的主要依据之一[2]。基于此,本文分析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及产妇和胎儿的各项指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300 例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产妇平均年龄(29.45±2.21)岁,平均孕周(38.38±1.17)周,平均体重(73.51±6.81)kg。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30.36±2.22)岁,平均孕周(38.41±1.49)周,平均体重(73.72±6.49)kg。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自然分娩产妇;②有自主意识与识别能力,治疗依从性较高产妇;③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精神障碍产妇;②合并其他心、肝、肾、肺疾病产妇;③沟通障碍产妇;④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产妇;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研究前用过镇痛药物的产妇。
1.3 方法 两组产妇均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实验组产妇在宫口扩张1~2 cm 的潜伏期予以麻醉,对照组产妇在宫口扩张>3 cm 的活跃期予以麻醉。产妇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L2~3为硬膜外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硬膜外置管,给予试验剂量,确认导管在硬膜外间隙后,通过导管给予首剂量(0.125%罗哌卡因+0.4 μg/ml 舒芬太尼)10 ml,然后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 舒芬太尼。镇痛泵设置为:持续剂量8 ml/h,冲击剂量8 ml,问隔时间30 min,镇痛泵持续给药至分娩结束。两组产妇均无过敏、呕吐、头晕、毒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新生儿的Apgar 评分,满分为10 分,4~7 分为轻度窒息,<4 分为重度窒息。②对比两组产妇不同时间(镇痛后5、30、60 min)的VAS 评分。③对比两组产妇镇痛后30 min的心率与血压水平。④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包括转剖宫产、自然分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Apgar 评分对比 两组新生儿1、5 min 的Apgar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的Apgar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新生儿的Apgar 评分对比(,分)
注:两组对比,P>0.05
2.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的VAS 评分对比 实验组产妇镇痛后5、30、60 min 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的VA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的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产妇镇痛后30 min 的心率与血压水平对比 实验组产妇镇痛后30 min 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镇痛后30 min 的心率与血压水平对比()
表3 两组产妇镇痛后30 min 的心率与血压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1 mm Hg=0.133 kPa
2.4 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对比 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分娩麻醉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要求。产妇在分娩时会产生非常剧烈的痛感,疼痛不仅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程时间延迟、产后出血量增加,因此,临床需要使用科学有效的镇痛措施帮助产妇减轻分娩疼痛,提高分娩效果[3,4]。
常规的麻醉药物虽然能够起到收缩产妇骨骼肌的作用,但缺乏对平滑肌的收缩。与其他麻醉形式相比,椎管内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显著,尤其是潜伏期使用镇痛更为有效,活跃期麻醉容易影响新生儿的分娩结局,易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而潜伏期椎管内阻滞麻醉更适合痛感严重的产妇,无运动阻滞,可让产妇全程参与产程,产妇不仅能保持清醒,还能进食饮水,且不会对产妇子宫收缩与宫颈扩张产生影响,在有规律宫缩的基础上使用镇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产妇松弛增加盆底肌肉,还可以在胎头压迫宫颈时促进宫颈快速的扩展,缩短了产程时间,降低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几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有效的改善分娩结局,且有效减少了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提高了产妇的分娩满意度。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帮助产妇在有效镇痛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改善麻醉过程对产妇的不良影响,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有效保护[5,6]。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麻醉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为产妇提供麻醉心理疏导,还要全面详细的告知产妇分娩注意事项,尽可能的帮助产妇降低分娩痛苦。此外,还要加大产妇分娩后的恢复指导,帮助调理身体[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1、5 min 的Apgar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镇痛后5、30、60 min 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镇痛后30 min 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疼痛评分,且不会对新生儿造成影响,保障母婴安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