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沦》视野下的社会幸福感

2021-08-13王羽桐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

摘要:《沉沦》一书是郁达夫作为觉醒分子在五四运动之后创作的作品,人们对其看法不一。主流思想认为该书表达了苦闷情感和爱国情怀,研究其视野下的社会幸福感,对当今这个不断追求向上精神的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社会幸福感;个人情感;自我排解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0 前言

当处于重压之下,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个人的欲望、私人的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究竟该作何选择?《沉沦》一书作为与五四运动相关的作品,在表达爱国情怀和渴望唤醒他人的同时,展现了五四青年因为不成熟、不全面的醒悟,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引发的沉沦悲剧。在压力偏大的今天,将个人幸福感置于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1 关于沉沦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书。“現代生活是复杂的,让我们感到喜与悲的界限越来越淡。”[1]生与死、坚持与放弃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当今高压的社会,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话题。

在今天这个全民觉醒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获得更好的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个案一定是在社会广阔浪潮的推动下产生的”[2],绝大多数人为了跟上前进的步伐,拼命挤进根本不属于自己的轨道。这样的思想是不成熟的,“面对人生的一座座‘围城,我们该起身冲破围城,还是留在限度与痛苦之内?”[3]有的人虽然领先于时代,领先于他人,但也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犹如一个个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们不能做丛林中看似在思考的动物,而要做一个真正的人”[4]。相较于自己的选择,为顺应潮流而作出的选择是有压力的,就像疫情之后,人们看到了医生、老师的职业前景,一哄而上,渴望从事相关职业。许多家长更是不顾具体情况,为孩子选择师范专业,而不考虑孩子是否合适,这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人的一生,能够自由自在地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有温度的样子是很难的”[5],大多数的压力在快节奏而又枯燥的生活中找不到出口,长期积累的压力会使最初高昂的热情和思想逐渐沉沦,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努力的愿望。《沉沦》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时,因顺应时代潮流,被迫选择不喜欢的医科,又因孤身在外,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似乎与他人之间“隔着一道可悲的屏障”。五四运动之后,最初的激情和振奋也消耗殆尽,仅剩下抑郁消沉。

迪斯累英认为,生活中难免会有短暂的痛苦,而沉沦于悲哀中不能自拔就是人生大错。虽说沉沦和悲观消极都是负面情绪,但还是有区别的,悲观消极或许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人生不可能事事顺遂,当经历失败挫折,难过消极也是一种自我治愈的态度,是短暂的,能调整个人状态,而沉沦则更深了一层——它是一种悲观之后不愿再与命运抗争并使个人全方位意识停滞倒退直至全面崩溃的状态。

“不一样的人生各有各的辛酸”[6],所有人几乎从小都被要求前进,被激励进步,家庭、社会都是施压者,教会我们努力,为我们指明方向,用鞭挞和责罚使自己趋于完美。但从来都没有有人教我们,如果真的没有机会,真的不够出众,该如何让自己放平心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人生”[7]。和社会共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当今社会自杀率和抑郁症患病率提升的重要原因,“在群体的重压之下,有些无法辩解的东西是不需要绞尽脑汁整理说辞的”[8]。这时就要靠自己拯救自己,使个人得以从悲观中抽身,从沉沦中自拔。

2 由《沉沦》思考社会现实

在当前这个看似和谐的年代,内部的“黑暗力量”正在潜滋暗长,“虽然生命很长,但是要追寻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尚属不易”[9]。曾有人说,现在的人好像动不动就有压力,动不动就要自杀……

几星期前的又一起博士生跳楼事件,使笔者再次感到震惊。近年来,高校跳楼事件多次发生,许多人在同情惋惜之外,苛责自杀者的软弱,这一切让笔者想到一个词:沉沦。

最初接触“沉沦”一词是在读郁达夫的同名作品《沉沦》时。和许多人一样,笔者最初觉得该书写得莫名其妙,甚至还有些猥琐迂腐,主人公不仅胆怯,似乎还有被害妄想症,但是当身边发生的事情多了起来,便逐渐可以体会到书中主人公的情态了。“我们经常能清醒意识到困境的存在,可有时候却因为个性思维等主观因素……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它,而只能反反复复不断重复既定的‘圆圈。”[10]五四运动后,许多觉醒的先进分子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被唤醒,他们昂扬勃发,满怀热情,五四运动这一催化剂使这些青年人将自己摆在“高位”,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与热忱改变国家困窘的局面。可当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才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认识到曾经的骄傲自大,但先进分子这个头衔意味着其与普通人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多数情况下,先进分子的优越感也使他们不愿自己归于平庸,而自身的不成熟又使其不足以承担高位的责任和使命。“欲戴皇冠必呈其重”,很多时候,但凡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和欲望,长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发泄,就会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他最初渴望爱情,有青年人的正当欲望,私下里悄悄地渴望与遐想,在苦闷的生活中获得短暂的满足与快乐。可随着自我怀疑的加深,当一个妓女客套地问他来自哪里时,主人公在心中自轻自贱地认为对方是在奚落自己,最终压制住内心的怒火,小心而卑微地说自己是“支那人”。这件事似乎成了压垮主人公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本我后,最后的醒悟时刻是他生命结束和人格毁灭的时刻”[11]。虽说小说想要表达的是五四运动之后觉醒分子对祖国的热爱,但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的。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却似乎普遍降低了,这就是如今个人与社会冲突的体现,“个体的命运或许可以改变,群体的命运却自有其道路”[12]。不过很多时候幸福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有时适当少追求一些,刻意慢一些,对自己宽容一些,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时,就不会因接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对自身产生强烈的怀疑。“生命如此美丽,如此珍贵,只有活着,才是真实;即使孤独,仍要远行。”[13]

3 从思想沉沦的转换到幸福感的建立

幸福感这个话题简单又复杂,简单到人人都可以发表长篇大论,又复杂到无法准确定义。成长意味着能力的增强,而能力的增强会使自己得到更高的期待,压力让高位的人不舍得也不敢下来,害怕被诟病,幸福感也随之降低。但无论是谁,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虽然每个人的限度不一样,但每个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很难再向上了,可能拼了命也上不去,但一松懈就会掉入谷底,从头开始。要突破瓶颈耗时耗力,可是时间不会因为自己的停滞而等待,因此很多人在这段时期会丧失信心乃至失去希望,就像是“在痛苦的煎熬中绝望地寻找救赎,寻找生命的意义”[14],严重时甚至全盘崩溃。这也是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地位越高、能力越强的人似乎越容易想不开。

人是有欲望的,而欲望也是会随着时间增加的,“愿望就像城堡,没实现的人渴望实现,而实现了的人却发现得非所愿”[15]。《沉沦》中的主人公如果不是一个先进觉醒分子,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优越感,会遵从自己的想法学习文学,不会因为私塾的封建残余思想而抑制自己的欲望,也不会因过度苦闷而抑郁,使自己成为一个仿佛有着臆想迫害症的病态青年了。

追求幸福感并非代表不能有欲望,幸福需要物质经济的支撑,对物质经济的追求也是一种欲望,一个人努力,往往是为了得到些什么,这也是一种欲望。“普通并不代表平庸,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做出伟大的事情。”[16]减少欲望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因为努力过,知道自己确实需要放弃什么来调整自己。“目的要通过迂回的方式或者顺势的方法才能达成”[17],有时候绕道行走不是畏缩退却,而是迂回前进,“找到正确的疏解方法比压抑隐忍更为有效”[18]。为了前进拼命撞墙,自己头破血流局面也不会改变,这样的泄气沉沦就不太值得了。

“一开始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远。人生也是如此,与其耗尽所有,追求完美的结果,不如调整,使自己拥有完美的心态……毕竟,幸福靠的不是抓紧,而是自我成全。”做一个幸福且努力的人,“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19],用适当的欲望去完善自己,这样既不会因为理想与现实存在差异而沉沦,也不会因为不思进取而碌碌无为,要“抓住机会,让生命温暖宁静”[20]。

4 结语

本文没有按主流的鉴赏评论方法分析《沉沦》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和“浪漫颓废”,而是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思考《沉沦》主人公因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感到苦闷最终选择跳海的悲剧。生活中,人们做的许多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幸福,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忘记初心,不仅使自己不快乐还伤害了别人。每个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不必为了盲目攀比而忘记努力追求的意义。物质固然重要,但精神的丰盈和心灵的幸福更加珍贵。

参考文献:

[1] 陈子诺.探究《樱桃园》中喜剧色彩的呈现方式[J].汉字文化,2020(04):50-51.

[2] 闫舒琪.探究沈从文《医生》的主旨——人性的善恶、寻常与荒谬的交织[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03):34-35.

[3] 黄心怡.《道连·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道德观的美学实验[J].戏剧之家,2019(23):216-217.

[4] 田爱平.过去的事,过不去的情——郁达夫小说《过去》中人物的分析与解读[J].汉字文化,2020(19):55-57.

[5] 雷澳佳.浅谈电影《釜山行》中人性的两个对立面[J].汉字文化,2019(10):93-94.

[6] 缪依蕾.黄金枷锁下的人性挣扎[J].汉字文化,2020(07):66-67.

[7] 裴蕾.浅析路遥的劳动观——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戏剧之家,2019(33):212-213.

[8] 王菲.《黄金时代》中自由主义如何体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03):10-11.

[9] 周云菁.孙少平的平凡世界:人生就是苦谛,各有各的辛酸[J].汉字文化,2019(12):27-28.

[10] 张驰.创伤理论下《月牙儿》中“我”悲剧命运的原因[J].汉字文化,2020(20):74-75.

[11] 姚佳.浅析《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悲剧性[J].汉字文化,2019(11):203-204.

[12] 雍文静.沈从文湘西文学世界中的人性与命运——读《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J].大众文艺,2019(03):26-27.

[13] 刘弋舸.悲哀与幸福,死亡与活着——我读余华《活着》[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03):13-14.

[14] 吴向宁.心灵的重生之旅——《野草莓》[J].戏剧之家,2019(25):94-95.

[15] 张亚瑛.用温暖丈量光明——看电影《推拿》有感[J].汉字文化2019(18):104-105.

[16] 顾亮.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不住的鸟”——安迪[J].汉字文化2020(06):99-101.

[17] 康洁.道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19(14):125-126.

[18] 朱卉.由《楼下的房客》浅谈人性的悲哀[J].汉字文化,2019(11):121-122.

[19] 袁铭.在艰难中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J].汉字文化,2019(10):34,88.

[20] 侍渝杰.《野草莓》:忏悔与重生[J].汉字文化,2019(08):37-38.

作者简介:王羽桐(2002—),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美学探究、影视作品欣赏。

指导老师:缪军荣

猜你喜欢

沉沦郁达夫
郁达夫在汉寿撰写抗战檄文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从《沉沦》分析郁达夫的国家意识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名古屋大学:为“沉沦”立碑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