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自情来:传统司法的智慧

2021-08-13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21年11期
关键词:周生李德裕张潮

宋伟哲

谈起传统中国的司法,情理法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情理”长期被视为“法治”的对立面,很多人认为,传统中国的情理司法,就意味着枉法裁判、不按法律办事。其实,传统中国司法中的情理究竟为何,学界争鸣多年也难有定论。从某种角度看,传统中国司法中的情理,更多时候似乎处于一种“易于领会,难以言传”的境地,略带几分神秘色彩。传统司法中的情理当然有着可批判之处,但是也存在许多闪光点。在古人看来,法理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必须合乎情理,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司法之人唯有深谙情理之道,方能探寻法理之源,维系刑鼎之威,让人口服心服。情理源于生活琐碎,贵在洞察人性。有这样一批官员,他们在人情与法理之间游刃有余,完美地诠释了理自情来之道,彰显其过人的司法智慧。在青史流芳的同时,也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妙喻解危

在当下的矛盾纠纷处理中,无论是法庭上的辩论,还是私下里的调解,想要令对方真心折服,绝非易事。特别是当法律适用理解方面出现争端时,僵局更难化解。这时若能另辟蹊径,跳出原有法律思维的局限来推动矛盾化解,往往能收获奇效。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谋士简雍,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简雍,字宪和,河北涿郡人,与刘备同乡。简雍早年便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刘备前半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简雍不离不弃,与之同甘共苦。简雍为人孤傲不羁,刘备殿堂议事时,他时常在诸葛亮的座位后面独占一榻,躺着发表意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行为在当时严重违反礼法,可刘备却不加干涉,对其信任有加。简雍谈吐不凡,言辞既幽默诙谐又立意深远,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令人折服。刘备常让他衔命出使,总能不辱使命。刘备平定西川兵围成都之时,益州之主刘璋尚拥兵数万,粮草充足。刘备派简雍入城劝降。不久,他便说服刘璋,两人同乘一车出城投降,解救了很多无辜百姓。这件事的决定因素当然是双方的军事实力,但也足见简雍才华之高。

有一年,刘备的辖区内出现严重的旱灾,粮食奇缺。为了节约粮食,刘备不得不下令禁止酿酒,违令者处以重刑。一天,某地的差役在一户人家中搜出了酿酒的工具。尽管户主此时并未酿酒,但是司法之官却认为该户私藏酿酒工具,已经具备了犯罪条件,判其与酿酒者一样的重刑,以儆效尤。若以现在的法律观念来看,这样的判决当然不妥。但是在三国那样的乱世,如此裁决似乎也颇为寻常,连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都未持异议。但简雍认为此裁决非常不妥,决心为之申冤。他明白推翻这份判决非要说服刘备不可,但绝不可像寻常忠臣那样死抠法条与君主廷争面折。聪明的他是怎样化解这场危机的呢?恰好当时简雍正陪刘备外出巡游,他指着远处一对同行的男女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将要行淫乱之事,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施以重刑呢?”刘备疑惑地问道:“卿怎么知道这两人要触犯淫乱罪?”简雍答道:“这二人具备了淫乱的条件,和私藏酿酒工具的人一样啊!”刘备听后哈哈大笑,马上明白了简雍言外之意,于是下令释放了那户人家。简雍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深知人情之理,融法于情,方能巧喻劝谏,令人豁然开朗。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为简雍作传时,于其功勋一笔带过,却用了近半篇幅记述此事以启迪后人,可谓用心良苦。

唯有深谙情理之道方能让人口服心服

黄泥释冤

熟悉情理当然有助于司法者甄别案情,但是如果仅凭情理,又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唯有在高明办案技巧的配合之下,方能尽显其玄妙。晚唐名臣李德裕镇守浙西时,当地甘露寺的主事僧向他告状,揭发寺院前一任主事僧私吞寺内黄金若干两。这个告状的僧人言之凿凿,还引来此前数任主事僧人为其作证。这些作证僧人纷纷表示确有此事,他们都说自己当初卸任交接之时,把寺内黄金移交妥当。此外,这些僧人还提供了寺院账册,历次黄金移交的情况,一切似乎铁证如山。最为关键的是,这个被揭发的主事僧本人已经认罪,承认自己的确私吞寺内黄金,只是尚未交代清楚这些黄金都用在什么地方了。在一般人看来,这个案子完全可以结案裁决了,但是细心的李德裕却认为此事远没有这么简单。他通过对案卷和被告人的仔细查看和审问,觉得此案不合情理,似有隐情。

于是李德裕单独审问被告人,让他如实交代。沉默良久,僧人终于被李德裕的英明和诚意所打动,这才开口为自己诉冤。他说:“甘露寺内的僧人们都争着想当住持,因为当住持有权支配寺内黄金。多年下来,寺内的黄金早就被历任住持私吞了。他们勾结在一起,留下的账本都只是虚假数字而已。这些诬告我的僧人痛恨我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合伙告发我,希望以此将我排挤出寺院。”李德裕听后大为感慨,基本相信了这位僧人的申诉。然而空口无凭,就法律而论,这个僧人的话也依然只是一面之词,证据不足。李德裕纵然能够凭借情理推断出他的冤情,却也无力只凭此来宣告他无罪。被告僧人对此也心知肚明,这也是他承认罪名,准备承受不白之冤的重要原因。

面对僧人的疑惑,李德裕自信地说:“查清这个案子的真相并不困难!”他命人准备了几顶便轿,把相关的僧人全部找来,让他们各自入轿,对着轿门面壁,彼此不得串通。李德裕让随从拿来一堆黄泥,分发给各轿内的僧人,说:“你们不是说每次交割黄金都非常认真,账目记载得清清楚楚吗?现在发给你们黄泥,请各位把交接时黄金的样子用泥捏出来吧。”结果,这些僧人捏出来的形状都大不一样,证明了他们是在蒙骗和诬告。这些僧人纷纷认罪求饶,一件看似无解的冤案被李德裕用一堆黄泥轻松告破。

叩门识凶

从事司法工作,需要缜密的法律思维和细致的行事风格,以便在案件扑朔迷离时发现破绽。缜密法律思维的培养当然离不开纸面上的硬功夫,但如果只是埋首苦读,寻章摘句,却不懂世故人情,于日常生活之点点滴滴漠不关心,则很容易酿成冤假错案。明代学者冯梦龙就曾记载这样一个神奇案例。湖州人赵三与周生是好朋友,两人相约一起乘船赴外地做生意。清晨时分,赵三先赶到码头。当时天色蒙蒙亮,周生还未到达,于是赵三就先到船舱内睡觉,等候周生。船家张潮是个贪婪无道之徒,他发现赵三身上带了许多钱财,顿生谋财害命之念。于是他趁赵三熟睡之际,悄悄把船划到僻静的场所,把赵三扔到河里溺毙,然后私吞了赵三的钱财。为了掩人耳目,张潮又把船划到了码头,假装在船舱内睡觉。过了一会,周生赶到了码头,张潮告诉周生,赵三尚未来。

周生听罢,只好坐等赵三。等了许久仍未等到,于是让船家张潮去赵三家催促。张潮领命来到赵三家门前,叩門喊道:“三娘子,三官人为什么还不来登船呢?”赵三的妻子孙氏听罢感到非常吃惊,连忙回复:“我家官人一大早就出门了,怎么可能还没上船?”张潮听罢,以此回复周生。周生感到非常吃惊,与赵妻孙氏到处寻找,一连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赵三的踪迹,只好向官府报案。县官接状之后,感到毫无头绪。法律常识浅薄的县官怀疑案件的真相很可能是赵妻孙氏谋害亲夫,但是苦于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好在这个县官没有搞屈打成招这一套,而是一五一十地详细记录了案件,向上级作汇报。当时刑部有位经验丰富的“老法师”杨评事,他拿过案卷一看,仅用一句评语便道出了其中破绽: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丈夫!原来,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在正常情况下,张潮叩门之时应该先问男主人姓名,喊“三官人”才是。他张口便喊“三娘子”,显然于情理不合,肯定是心中知道赵三不在家里,其中必然有诈。县官拿到杨评事的批文后恍然大悟,以此为突破口展开调查,很快便突破了张潮的心理防线,案件水落石出。

古往今来,法理与人情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只论人情的法理,容易突破底线,损害公平正义;但摒弃人情的法理,则显得冰冷生硬,难以令人信服。智慧的法律人应当在研习法理的同时兼习情理,加以去粗取精,融会贯通,充分了解真实的人间世界,使之成为司法者的孔明灯和润滑剂。所谓理自情来,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冰冷陌生的法律世界里,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充满人性的另一种美。庭外调解,促使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庭上裁判,助力检法明察秋毫,避免冤案。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之道,即在于此。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周生李德裕张潮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大咖衰
刚者李德裕
平凡而神奇的相互作用力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我当值周生
爱的连环画
神童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