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成瘾”要高度重视

2021-08-13张泽峰

家庭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丽娜奶昔快餐

张泽峰

如果你在吃东西时无法克制自己停下来,就要小心是“食物成瘾”!“食物成瘾”并不是一种心理障碍,而是一种精神疾病。影像学检查发现,食物成瘾者的大脑神经影像与海洛因依赖者极其相似。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和快餐都是食物成瘾的“导火索”。“贪吃”不仅会导致体型的“横向发展”,还会损伤大脑的蛋白质,让人变笨。如果要想把“食物成瘾”戒掉,往往需要1至2年的时间,甚至会更长,而且其复发率高达80%,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边吃东西边吃泻药

丽娜是某市高中的一名学生,今年17岁,尽管身高只有1米57,但体重高达135斤,体态非常肥胖。前一段时间,丽娜因为和同学争吵导致心情不太好,逐渐患上了一种怪病。她拼命吃很多东西后,然后又心怀内疚,吃泻药造成腹泻;但腹泻后又继续进食,周而复始。发展到后来甚至用手指催吐。几个月下来,丽娜的内分泌出现了严重的失调状况。最终,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心理精神科就诊。经过医生的诊断,丽娜的症状是典型的“食物成瘾”的表现,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食物成瘾”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作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食物每天都和我们形影不离,为什么还会出现像毒品一样让人成瘾的症状呢?“食物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一些专家提出来的。太能吃,不吃东西就会难受和焦躁,甚至出现一些病态的表现,这样的症状便是“食物成瘾”的范畴。

摄取过多的高糖食物会刺激中枢神经

和“食物成瘾”相比,“毒瘾”“网瘾”的名词更加普遍。为什么会出现食物成瘾的表现呢?“食物成瘾”的结论在动物实验和影像学实验中都找到了有力证明。通过研究小白鼠的进食过程可以发现,对甜食特别渴求的小白鼠,一旦不给它吃就会产生狂躁、抑郁等情绪变化,其神经影像的功能、结构与海洛因依赖基本一致。

另一项能够证实这一结论的,还有高糖食物奶昔的对比实验。实验参与者在食用了两种含糖量不同的奶昔之后,接受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食用高糖含量奶昔的实验参与者相比于食用低糖奶昔的参与者,有明显的饥饿感。高糖含量的食物刺激了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从而不断释放出对食物渴求的信号,诱惑管不住嘴的吃货们“继续吃”。

身体瘦不下来是否源于“食物成瘾”

看完上述案例,不少吃货心里一定在窃喜,终于找到了瘦不下来的新借口!其实不然,“食物成瘾”有一定的范围,不是所有的“吃货”都是“食物成瘾”。首先,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28;其次,必须同时满足吃东西停不下来和停止吃东西就感到不舒服这两个条件。在医学定义上,BMI大于28便属于肥胖的范畴。所以,“食物成瘾”可以算作是肥胖人士的专有名词。

“食物成瘾”不仅导致肥胖,还会损伤脑白质

“食物成瘾”所导致的后果不仅是体型的“横向发展”,大脑的运动速度也会变慢。以高糖食品为例,这类食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在吃完了高糖、高脂食物后,大脑便会受到刺激,在体内生成更多的称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让人倍感愉悦,刺激人们去吃掉更多的此类食物。然而吃得越多,身体就会越臃肿。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质量指数超过了28,便达到了肥胖的范畴。由于过多的进食,身体的代谢负担变重,大脑的脑白质此时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出现损伤。此时,人的认知功能也会相应变差,反应能力也会越来越慢。俗语说“越胖越笨”,虽然讲的有些偏激,但在心理精神科的范畴内来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只是高糖的食物,甚至是快餐广告中的部分画面,也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暗示,间接导致“食物成瘾”的症状。食物成瘾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可能与自身的基因有关系。但从食物成瘾的选择来看,越是好看的食物越容易上瘾,包括腌制食物和快餐类产品。得不到这样的食物,成瘾者就会产生与酒瘾者、烟瘾者一样的焦虑、沮丧和紧张等情绪;反之,會兴奋,有满足感。

得了“食物成瘾”需要认知行为干预一两年

目前对“食物成瘾”的肥胖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干预等,但治疗周期较长,需要1—2年的时间。通过对肥胖人群的干预治疗,比如缩胃手术后,患者的脑白质损伤也会慢慢恢复,对食物依赖性也会有所下降。但是,治疗好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食物成瘾”的复发率很高。平时人们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选择,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维持血糖的平稳释放;停止节食减肥;增加优质脂肪的摄取。当然,最重要的是从年轻时就要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

猜你喜欢

丽娜奶昔快餐
一只鸡的IPO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奶昔袭击
丽娜爱蔬菜
草莓奶昔湖
丽娜认钟表
四只老鼠和一只猫的故事
智慧快餐
回家的路
果冻奶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