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要守“纲”

2021-08-13侯建魁

安徽文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臭臭第三人称梵高

侯建魁

《梵高先生》这部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内涵都不算难懂。二十七岁的名叫杨旺的男人,从小到大都在墨守成规、无欲无求地活着,然而某天他终于决定要打破这种成规的束缚,于是在好友老黑的怂恿下,只身前去色情场所完成了一场交易。小说的最后一幕,杨旺来到大学城北面的那座桥边,准备完成另一位好友阿黄的怂恿——尝试一次体验接近死亡的蹦极,然而犹豫许久,杨旺最终还是放弃了,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好死不如赖活”才是杨旺不变的生存准则。由此可见,小说的内涵也比较清晰,无非就是展示抑或讽喻现代人,或者准确地说,以主人公杨旺为代表的现代年轻人的名曰佛系实则颓丧、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不太感兴趣的平铺直叙、枯燥无聊、毫无盼头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看来,小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想要表现的内容很多,但详略失当、本末倒置。一、杨旺的父母之间近乎虚伪的相处方式和对他严格且畸形的管教方式。杨旺的父母经常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而吵得不可开交,然而一旦到了外面,他们就会立即扮成恩爱的夫妻、慈祥的父母,为了让他人认为他们是模范夫妻,他们一家是和谐家庭。杨旺的父母对他的管教方式则更是匪夷所思。“和同龄的儿童相比,他几乎活得不像一个孩子,没有变形金刚,没有肯德基,也几乎没有动画片”,这样的管教日复一日,竟让小小的杨旺悟到了某种“高深哲理”——“残缺才是常态”。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杨旺家一切都是有价格的,你想要吃什么玩什么必须用成绩来交换”,这样的方式看上去是在时刻激励杨旺要积极进取,但实际上往往会迅速滋长少儿的逆反心理。二、杨旺前女友小洪和他们共同收养的名为“臭臭”的小猫。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讲述这部分内容,事无巨细,杨旺和小洪的交往过程、小猫臭臭的来历以及臭臭意外殒命之后杨旺和小洪由激烈吵架到最终分手。作者本意大抵是想要呈现杨旺在处理恋情时、挑选要收养的小猫时以及养猫的过程中也都很随意,或曰很“佛系”;然而除了他跟小洪最后的吵架情境类似他父母的日常相處模式,其他大部分内容并未体现或哪怕间接体现这一本来用意,反倒是集中体现了杨旺的善良。例如,在挑选小猫时,他刻意选了丑的那只,理由是“漂亮的不缺主人,而另一只(丑的)如果自己不养,可能就不会有人要它了”;在小猫意外坠楼之后,杨旺虽有短暂的犹豫,但还是用自己最爱的外套包裹住小猫第一时间送往了宠物医院;在小猫抢救未果之后,杨旺也很心痛,尽管作者对杨旺心痛的描述进行了见缝插针的讽刺,但这番讽刺读来只觉突兀和刻薄,因此事实上更能凸显出杨旺并不想跟前女友日日吵架,更不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动辄以人身攻击的方式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高度。

综合对比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残缺才是常态”的“哲理”才是让杨旺逐渐变得无欲无求的“哲学依据”,一切都要拿“成绩来交换”的畸形的激励方式所催生的逆反心理才是杨旺后来“勇于”打破束缚去体验色情交易的内在动因。这部分叙述才应是小说围绕主题所应重点呈现的内容之一。而对杨旺前女友以及小猫臭臭的描述,则始终与小说主题有着一定的距离,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势;这部分内容的“抢戏”,使得重点内容受到冲击,整体叙事也略显松散,如果说小洪和臭臭的出现尚且不算突兀,那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之后的百般铺陈,则显得寡淡且多余。简言之,无论多么新潮的小说,也无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复杂的思想,前提都是务必有一个最基本的主题,而不是思之所至则笔亦随至,这样的构思只会带来“形散神也散”的“艺术效果”,这显然是不成熟的、不负责的创作方式。

第二,《梵高先生》这首歌的出现铺垫不够,引用的歌词也不够妥当。看到小说题目“梵高先生”,读者自然地会以为这是某种意象,进而思索这意象的寓意为何。但直至这首歌出现之前,我们也并未从任何字里行间读到有关歌曲《梵高先生》的任何信息,或者有可能作为主要意象的“梵高先生”的相关铺垫。这样突兀的书写方式和略显草率的构思方式更像是初涉文坛的稚嫩作者所为,而不像一个已然斩获了多种重要奖项的成熟作家所作。至于引用的“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这四句歌词,则更显得莫名其妙:“父亲”代表什么?“父亲”为何死了?“我”不知道“谁”的“父亲”死了却为何要表达悲伤?“爱人”又是谁?是前女友小洪还是如今陪在自己身边却没什么感情的妻子?“我”真的需要遗忘吗?遗忘之后又会剩下什么?……过多的疑问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这样的空白不符合文学基本创作规律的陌生化处理,而更像是为空而空、以空养空的空洞叙事。须知,故作神秘的创作没有意义,神秘书写背后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内蕴支撑,那将只是粗浅的行为艺术。

第三,第一人称“我”的出现,略显多余。尽管开篇便提及“我”抽第一口烟时的感受,但更像是为写抽烟而写抽烟,此外并无更多的深意。全篇看似最有用的一处“我”的出现则是最后一幕“我”见证了杨旺放弃体验蹦极,但其实“我”不出现也毫无影响,甚至如果整部小说都只用一种视角,也即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反倒会更加完整和统一。毕竟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完全没有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用的必要,也没有用第一人称来补充第三人称不便表述的内容的必要。因此作者也没必要刻意尝试多种视角融合的创新书写方式,这样的尝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稍显凌乱。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臭臭第三人称梵高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被盗窃的梵高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树上有只臭臭鸟
赶走臭臭的车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