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悟,减少错误的有效途径

2021-08-13陈夏军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错题小学

陈夏军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学生总是经常犯错误。做错题,不能只归咎于学生,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他们最真实地暴露思想的过程,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缺陷的直观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思考错题的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制订引导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完成相关知识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小学   數学教学   错题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作业和考试中,学生难免出现做错题的现象。虽然学生在做错题目后,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在作业本或试卷上进行分析订正,但有些题目,学生总是一错再错。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会盲目地指责学生:“这道题目是不是讲过好几遍?怎么还错,上课时你有没有认真听讲?”部分教师会请做对的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还有部分教师可能直接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然而,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学生的错误会减少吗?

实际上,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当学生拿到作业或试卷,发现自己有错误时,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看周边同学的答案,找到对的答案一抄了事,根本不会思考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随着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普遍,这是因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他们往往感到羞愧、害怕,急于想知道答案。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没有认识到学生错题的症结所在,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错误缺少反思,难以杜绝同类错题的再次出现。对于错题,学生仅靠反复练习和听从别人讲解是不行的,必须有自己的自主感悟,而感悟是通过反思才能得到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习的经典概括。在学习知识时,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整理后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而只有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才能减少解题时错误的发生。所以说,教师的职责在于观察学生,追寻学生的“引”,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悟”,即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引”不到位,难“悟”真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所示,父子俩进行100米的游泳比赛,当父亲离终点还有25米时,儿子比父亲落后15米。问题1:儿子离终点还有多少米?问题2:儿子已经游了多少米?”

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全班的错误率是30%左右,原因是学生看不懂图,无法将图与题中的信息对应。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中再次出现这类题目:“父子俩进行100米的游泳比赛,当父亲离终点还有25米时,儿子比父亲落后15米。儿子离终点还有(  )米。算式是①100-25-15;②25-15;③25+15。”将近50%的学生选择了答案①,这是因为他们看不懂题目,以为将全部的数字都用上就不会错。可见,学生匮乏生活知识,不能抓准问题的关键信息,无法正确解答。经过反思后,再次教学时,笔者采用了情境演示法,把教室当作泳池,让学生分饰父亲与儿子,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儿子离终点的距离是由父亲离终点的25米和儿子比父亲落后15米两部分合成,所以用加法”。事实证明,情境演示法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唤醒已有认知,促进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的、较为真实的情境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获得生活经验,而这种生活经验会自然地附着在数学知识上,变得简单而深刻,有助于学生迁移和恰当地运用数学知识。又如有这样一道例题:“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如果不让学生从“做”中感悟每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无论做多少遍,也很难从错误中寻找到“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与哪些量有关。“做”能让学生获得具体而深刻的体验,将“做”与数学知识的运用相结合,能成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二、“引”不突破,难“悟”关键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时,“几时55分”是单元的教学难点,原因在于学生容易把时针看错。如8时55分时,钟面上的时针基本指向9时,学生就容易看成9时55分。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通常是反复强调、反复比较,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因此,笔者意识到这可能与教师的引导方式有关。在教学“几时几分”时,笔者通常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当8时55分,时针基本指向9时,学生的直觉就是时针走过数字9,所以认为是9时多,导致观察的时间错误。

由此,笔者反思:从一年级教学“整时”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分针指向12,再看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而在教学“几时几分”时,笔者总是引导学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可能就是因为笔者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先看时针,才导致学生经常把几时55分看多一小时。假设在教学“几时几分”时,笔者让学生先看分针,再看时针,经常让学生思索是几时多,还是几时少,学生难道还悟不出8时55分和9时55分的区别吗?于是,再次进行教学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总结分针在12的左边就是几时未到,分针在12的右边,就是几时已过,让学生学会判断和思考,降低错误率。

改变思维的引导方式,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思考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不巧妙,难“悟”策略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的教学难度高,是很多一线教师共同的感受。教材中,有多处通过估算解决问题的例题,笔者在课堂观察和课后练习中发现,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三年级学生都感到估算难理解。对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简便了,但是思维更复杂了。学生经过多次有序的推理过程,才能知道通过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大小来估量,远没有直接计算更加明了。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笔算乘法的例7:“三(1)班有29人参观航天飞机,门票是8元/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学生必须把29往大估成30,计算30×8=240,接着想29估成30是往大估了,所以29×8<240,240又小于250,所以29×8<250。在不等式的比较中,三年级的学生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很难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精算只要找准数量关系,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用乘法算式略作比较就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估算的要求明显高于笔算。学生用了估算,反而容易出错,导致学生“不想估”。

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估算是快捷有效的策略,估算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同时,估算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不想估、不会估,而让估算教学只是走过场。笔者认为,学生不会估算,是因为学生无法判断自己估算的方法是否正确。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算的步骤,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如何选择正确的估算策略。

第一,算,即熟练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第二,比,即把实际算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口算的结果是两者进行比较的桥梁。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估算方法是否正确呢?首先,学生要把实际算式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教师可以编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乘数往大估,实际得数小;乘数往小估,实际得数大(这里说的实际得数即算式精算的结果)。”其次,学生要把估算结果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如果“实际算式<估算结果<标准量”,那么“往大估”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实际算式>估算结果>标准量”,那么“往小估”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实际算式>估算结果<标准量”或“实际算式<估算结果>标准量”,那么估算的方法选择都是错误的,必须重新选择估计。

第三,判。正确的估算方法是正确判断的基础,学生才能根据实际情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思考怎样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怎样减弱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是成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估算,学生正确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就会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才会自发地在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他们暴露最真实思维的过程,也直观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缺陷。因此,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制订针对性的引导措施,促使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1]王保国.小学生数学错题档案开发三部曲[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

[2]雷富平.“让学引思”,让学习真正发生[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5).

[3]焦肖燕,严育洪.为什么学生不想估,不会估?[J].教学月刊(小學版)数学,2015(3).

[4]徐宏臻.悟获得探究经验的重要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

猜你喜欢

错题小学
“二元一次方程组”易错题练
“整式的加减”易错题专练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次函数”易错题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