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及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1-08-13梁旺全杨卫保王辉
梁旺全,杨卫保,王辉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骨科,重庆 409000)
腰椎退行性疾病为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社会经济负担[1-2]。肥胖是一种独立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代谢等疾病的危险因素[3-4]。目前研究初步推断,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疾病存在一定关联性,然而其内在机制尚未明确,且有关不同肥胖程度对各节段腰椎间盘影响的研究尚缺乏报道[5]。另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退变发生有关,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更为严重[6]。但也有研究显示,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不存在关联性。基于此,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肥胖与不同节段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并分析不同节段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既往无脊柱手术[n(%)]史;②腰椎X线、CT及MRI检查提示无腰椎骨折、滑脱、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等疾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未接受过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由外伤、肿瘤引起的椎间盘、椎体损伤;②合并可能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等;③体检前半年内,应用过糖皮质激素、钙剂等药物;④2年内发生过腰椎骨折者。
1.2 一般资料
基于上述入选标准,选取137例因腰腿痛于本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基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18.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测量方法
腰椎BMD检查:应用LunarDPX Prodigy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美国GE公司),测量L1~L4腰椎前后位BMD。基于国际临床骨密度检测学会官方建议(2008版),对BMD测量进行质量控制,每次测量前均进行参数矫正。
椎间盘MRI检查:设备为1.5 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分别为T2加权像横断位、T1和T2加权像矢状位。扫描参数设置:①横断位T2WI:TR3000 ms ,TE100 ms,层厚、层距分别为4 mm、1 mm,共15层,矩阵320×256,视野320 mm,扫描时间3 min 49 s;②矢状位T1WI:TR 1150 ms ,TE 22 ms,层厚、层距分别为4 mm、1 mm,共10层,矩阵320×256,视野320 mm,扫描时间2 min 51 s;③矢状位T2WI:TR 3200 ms ,TE 100 ms,层厚、层距分别为4 mm、1 mm,共10层,矩阵320×256,视野320 mm,扫描时间3 min 14 s。
腰椎间盘退变评价:以T2加权相矢状位图像为依据,应用Pfirrmann 5级评分法评价L1-2~L4-5腰椎间盘退化程度,分越高示退化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腰椎BMD水平比较
三组上腰椎椎体(L1、L2)BM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下腰椎椎体(L3、L4)BM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组L3与L4BMD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超重组L3与L4BM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见表2和图1。
表2 三组腰椎BMD水平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超重组比较,*P<0.05图1 三组腰椎BMD水平比较
2.2 腰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比较
三组上腰椎(L1-2、L2-3)退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下腰椎椎间盘(L3-4、L4-5)退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组L3-4、L4-5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超重组L3-4、L4-5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见表3和图2。
表3 三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超重组比较,*P<0.05图2 三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评分比较
2.3 肥胖组腰椎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下腰椎椎体L3BMD水平与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547,P<0.05);L4BMD水平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741,P<0.05),分别见图3。
图3
3 讨论
肥胖目前已被证实为骨关节炎、腰椎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7-8]。肥胖或与腰椎间盘退变存在关联,从机制层面分析,肥胖或可通过影响细胞外基质及酶合成,使得腰椎间盘负荷增加,致使其分布情况发生改变。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腰椎间盘退变联系密切,可对椎间盘血液供应及营养运输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其相关危险因素常与肥胖存在紧密联系,动脉粥样硬化或为肥胖影响腰椎间盘退变的其中一个机制[9]。另有学者[10]认为,肥胖为系统性炎症疾病,可致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上升,由此可推测,肥胖或可通过炎症反应对腰椎间盘退变发生及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此假说未能得到证实。
本研究依据BMI进行分组,分析不同BMI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结果发现,肥胖组L3与L4BMD水平、L3-4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超重组L3与L4BMD水平、L3-4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或与腰椎BMD、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关联;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肥胖患者,更易发生下腰椎椎间盘退变。
徐浩伟等[11]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腰椎间盘退变在相关基因上具有一定重叠性,与此同时,腰椎BMD或与腰椎间盘退变个数具有相关性。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腰椎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存在相关性。李明等[12]对不同性别人群腰椎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组,男性组各节段腰椎BMD水平明显更高,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更低;女性相较于男性,其腰椎BMD更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更高,这与女性在绝经后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有关[13]。本研究探讨腰椎BMD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上腰椎椎体(L1、L2)BMD水平与对应上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下腰椎L3BMD水平与L3-4椎间盘退变程度、L4BMD水平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负相关。究其缘由,或在于:①椎间盘组成主要为纤维环与髓核,成年后可经椎体终板软骨以及纤维环渗透获取营养,对于椎骨BMD较低的肥胖患者或者骨质疏松症合并肥胖患者,可能由于椎体终板存在着细微骨折,进而致使椎间盘营养供给失衡,退变加快,程度加深[14];②骨质疏松可致腰椎生物力学强度降低,椎间盘弹性减弱,致使其所承受压力增加,导致髓核压缩、纤维环拉伸,当压力超负荷时,可引发髓核突出[15];③腰椎骨质疏松可致椎体滑脱、不稳或者脊柱侧弯等情况,从而使得相应节段应力显著增加,而致椎间盘结构受损。
综上所述,体质量或与腰椎BMD、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关联;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肥胖患者,更易发生下腰椎椎间盘退变,下腰椎椎体BMD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椎间盘退变程度随BMD水平升高有减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