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体育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2021-08-13霍锦顺杨玉涛
霍锦顺,杨玉涛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Hall 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长积先生认为“体育旅游是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的这样一个活动”。在澳大利亚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国内体育旅游的路程长于40 km 包括至少一天的在外住宿,而在英国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旅行和居住经历的旅游活动[1]。
在中国,体育旅游的概念还不是很完善,对其说法不一,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体育旅游应该有广义和狭义的说法。朱竞梅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球类运动和水上水下运动各类探险活动、康体休闲运动、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骑马、棋牌、武术等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2]。陆芳等认为,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体育竞赛、会议等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参加体育各个项目活动,包括休闲、康体等的旅游,其产业性质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3]。
1 甘肃省体育旅游发展概况
1.1 山体类体育旅游项目
山地项目主要是依托山地资源开展的体育旅游活动。甘肃省境内山脉纵横,地形复杂,海拔大多数在1 000 m 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六盘山、乌鞘岭,其次有阿尔金山、马鬃山、龙首山等,多数山脉属于西北-东南走向,重峦叠嶂、山险谷深。从事此类体育旅游者主要喜好探险、登山、徒步,见表1。
表1 甘肃省已开发山体类项目
1.2 森林公园类体育旅游项目
森林体验类项目包括森林探险、徒步等。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白龙江、关山、西秦岭等地。树种成分复杂,森林资源丰富,沐浴其中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是天然的森林浴的场所。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也大,走向大自然面对着绿水青山,有利于舒缓身心,调节人体内分泌,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利。甘肃省已开发森林类项目见表2。
表2 甘肃省已开发森林类项目
续表2
1.3 水体类体育旅游项目
水上项目主要是依托水体资源所进行的划船、漂流、帆板、帆船、钓鱼等活动。甘肃省水资源主要是黄河、长江、内陆河3 个流域。黄河流域有洮河、渭河、泾河湟水等,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黑河、疏勒河等水系,流域面积27 万km2。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兰州段的长度就有152 km,流经市区45 km。还有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天然湖泊,包括人工湖、水库,以及为了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而造的蓄水工程。因此甘肃省的水体资源得天独厚,水域面积广阔,有利于一些水体项目的开展研发,见表3。
表3 甘肃省已开发水体类体育项目
1.4 温泉康复类体育旅游项目
甘肃省地热资源丰富,有多个温泉度假村。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温泉养生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先后建成了很多集餐饮、住宿、温泉、游泳、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不同的温泉水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不同,保健作用和适应症也不同。天然氡矿泉水因子,适应症广泛,放射性元素作用于人体,据有关资料记载,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加强中枢神经的功能,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心血管病、运动系统疾病、风湿病,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人体代谢、免疫系统都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任何人工药物无法替代的。甘肃省主要的温泉康复类体育旅游产品见表4[4]。
表4 甘肃省温泉康复类体育旅游产品[4]
1.5 草原类体育旅游项目
甘肃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境内少数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异,是典型的农牧过渡区,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草原类型多样、区系复杂、牧草种类成分丰富。随着夏季草原旅游的升温,近年来不断开发了诸多草原类体育旅游项目,主要有骑马、射箭、滑草、滑索、骑行、徒步、自驾、野营等。在辽阔的草原上,游人可骑上骏马或牦牛,信步漫游草原,尽情领略牧民的民俗风情。甘肃省的草原类体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甘南州、定西市、张掖市、陇南市、天水市等。甘肃省已开发草原类体育旅游产品见表5。
表5 甘肃省已开发草原类体育旅游产品
1.6 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
提到甘肃,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大漠驼铃。因此沙漠成了甘肃一道靓丽的风景。沙漠主要穿过的城市有张掖、嘉峪关、酒泉、武威。沙漠里能够进行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多,近些年来开发的有滑沙、沙漠摩托、沙疗等。甘肃省已经开发的沙漠体育旅游产品见表6。
表6 甘肃省已开发沙漠体育旅游产品
1.7 滑雪类体育旅游项目
随着甘肃省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以前只有在东北才有的运动项目,随着造雪设备的逐渐介入,使很多有天然地形的地区在冬季也开始发展冰雪运动,近年来成了休闲体育运动的新宠。人们置身于冰雪世界,既能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平衡能力,又能在寒冷的环境下锻炼机体的抵抗能力。甘肃省已开发滑雪类体育旅游产品见表7。
表7 甘肃省已开发滑雪类体育旅游产品
1.8 冰川类体育旅游项目
透明梦柯冰川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于1959 年被中国科学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专家发现,又称12 号冰川,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即将开放的最大的极大陆型山谷冰川,最高处海拔5 483 m,坡度平缓,没有雪崩危险,安全系数较高,属于可以游览型的冰川,见表8。
表8 甘肃省已开发冰川类体育旅游产品
1.9 滑翔类体育旅游项目
1987 年,法国最先通过气象卫星发现了嘉峪关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开展滑翔类的体育项目,并与澳大利亚和南非并称为三大开展滑翔运动的理想场所。刘家峡滑翔基地地处内陆干燥区,年降水量少,一年中飞行天数达到了300 d 以上,有着良好的开展滑翔运动的先决条件。其旅游产品见表9。
表9 甘肃省已开发滑翔基地旅游产品
1.10 体育赛事类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赛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领域的特殊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随着甘肃省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知名度在国内外不断地提升,近些年举办了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甘肃省各地区举办的主要体育赛事见表10。
表10 甘肃省主要体育赛事
2 甘肃省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管理,产业化水平低
甘肃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市场商业化运作程度较低。甘肃省缺乏专业的体育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新颖度。餐饮、住宿、服务区建设、自驾游配套服务产业还不够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深度的挖掘。
2.2 场地器材缺乏,健身区域配置不均衡
甘肃省各地的体育场地器材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各种年龄段人群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产品而取消某些活动。体育运动设备形式单一,安全性较低,内容陈旧,趣味性不强。
2.3 缺乏体育产业专业人才
体育人力资源与旅游人力资源的互补机制有待完善提高,引进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相关政策不够合理,缺少即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2.4 景点不集中,设施不全,宣传力度不足
甘肃省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景点之间相距较远,交通设施不够健全。有些景区道路甚至崎岖难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景区餐饮种类少、价格昂贵,没有专门的用餐场所,大大降低了游客的体验度和重游率。没有利用先进的媒介对于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推介宣传,知名度较低。
2.5 缺乏特色赛事旅游文化
甘肃省文化底蕴深厚,名人众多,如伏羲、李广、姜维、李世民等。随着甘肃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体育赛事的级别也逐渐提高,其中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一度跻身为国内马拉松十大金牌赛事之一。其余各地也举办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赛,如天水市李广杯国际射箭比赛,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传统武术锦标赛等,但都因为没有相应的体育赛事文化作为支撑,造成赛事举办后缺乏延续效应。
3 甘肃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突出当地特色,加快市场产业化发展
2018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358.8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08.6 万辆。市场潜力巨大。加快甘肃省范围内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建设,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有当地特色主题文化旅游服务区(武都服务区以油橄榄为主题、定西服务区以马铃薯为主题、兰州服务区以马拉松为主题、武威服务区以铜奔马为主题等)。
3.2 推广普及健身方案,加快配建全民健身场所
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能力。新建社区和居住区要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 m2或者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 m2”标准配件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加强场馆对于公众免费开放的力度。
3.3 健全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省内各大专院校开设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课程专业,通过校方和当地企业合作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3.4 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环节中的服务水平,丰富推介模式
健全甘肃省各大旅游景点交通引导标识的统筹建设,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提升各地旅游专线的运营水平,增加旅游景区体育休闲设施的配置。充分利用手机App、抖音、微信等媒体平台,加大当地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网红产品。
3.5 依托当地名人景点、区位优势打造特色赛事文化
在兰州马拉松公园里建一个迷你马拉松赛道,3 km 或5 km,让游客能随时体验马拉松带来的乐趣。尝试建设兰州马拉松主题文化小镇。打造平凉崆峒养生谷,把道家的武术和养生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建设李广小镇,把李广射箭文化融入其中。各地打造相关的体育赛事品牌,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赛事举办后的延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