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开放度、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08-13凌家慧

科技和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业部门生产率劳动力

凌家慧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4)

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途径。改革通过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来加速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进程;开放则主要利用国际市场,通过增加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且这种不均衡愈发严重,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约束。这种非均衡现象主要源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如配备了大量劳动力的农业产业生产效率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推动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效率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但这仍难以支撑目前国家经济增长速度[1]。

中国贸易开放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商品出口,促进规模经济,增加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2-3];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背景下,中国充分利用人才与技术资源,抓住资本与劳动力的低成本机遇,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商品市场已经逐步市场化,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方式已经逐步消除阻碍要素有效配置的约束。但在劳动力层面,受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影响,劳动力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受到一定限制[1,4]。

中国工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是中国技术创新的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现尝试从贸易开放角度与中国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扭曲角度出发,分析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错配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具体存在何种影响。

1 文献综述

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近几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通过经济主体的分工与交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将国外商品引入国内会增加商品种类,促进国内加工生产,提升居民经济福利[5]。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通过增加规模经济效应、促进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增长[6]。有学者认为贸易开放通过提升产能利用效率,深化资本使用,加快技术进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7-8]。

政府在对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的干预导致劳动力流动受到阻碍,城乡差距扩大及劳动力资源不平衡等,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加剧[4,9]。

当前学者对劳动力市场扭曲大多聚焦于对城乡收入差距或就业的影响上,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扭曲会加深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劳动力就业[10-13]。以劳动力扭曲为切入点研究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杨天宇、姜秀芳[14]建立劳动力市场扭曲与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中国劳动生产率变缓的主要原因,结论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增强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减缓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速降低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分析贸易开放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及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很少有作者从实证分析角度去验证贸易开放度与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使用省级层面数据分析不同省份之间贸易开放度、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对中国经济长效稳定发展及审视国家贸易开放程度和国内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理论模型与实证框架

2.1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测量

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主要生产农产品,非农业部门生产除农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假设每个部门的生产函数皆为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是同时的且资本要素的流动不受条件限制,即两部门的资本回报率在均衡状态下是相同的。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因户籍制度等方面原因受到一定约束,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存在一定差异。

对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的衡量借鉴王芃等[15]使用的方法,假设不同地区依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生产,市场只存在资本与劳动力两种要素,将劳动力部分细分为农业部门L1与非农业部门L2两个部分,故而省份i在年份t的生产函数表示为

可以获得省份i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在年份t的边际劳动产出(MRP):

获得省份i在年份t的全要素TFP:

进一步计算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相对扭曲程度,用ω表示劳动力要素价格,故而可以得到各个省份的农业部门相对于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扭曲变量的衡量式为

式中,RLAB 为劳动力市场相对扭曲系数,当RLAB=1 时,说明劳动力市场不存在相对扭曲,当RLAB <1 时,以非农业部门为基准,对象1 农业部门是正向扭曲,主要因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小于非农部门,也可能是因为相对非农部门农业部门边际劳动产出较高。

2.2 实证空间计量模型

在新经济理论背景下,由于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受自身区位影响,还受相邻或其他经济发展速度较为一致的区域影响。新地理经济学认为地理位置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若忽略这种影响使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测量则会产生严重的估计误差。鉴于此,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中的空间效应进行测度,进一步分析贸易开放程度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选择空间滞后模型对理论进行检验,模型为

式中:lnTFP 表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数值;ρ表示空间滞后项的系数;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RLAB、output、lnpatent、assetgdp、lnsalary 分别表示劳动 力市场扭曲、贸易开放度、技术创新、投资水平和就业薪资等自变量;β1~β5表示上述各自变量系数;ξ表示随机扰动项。

3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30 个省(市)统计年鉴中的2007—2019 年数据①注:①由于在研究期内,西藏地区存在着较多年份的数据缺失,故主要研究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30 个省份(市、直辖区)的地区数据。。其中,生产函数中使用的产出值使用地区GDP 来度量,并按1978 年可比价格换算。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使用第一产业工资总额与第一产业的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来进行度量,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使用第二、三产业的工资总额与第二、三产业的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来进行度量。资本存量主要使用当前对资本存量衡量较多的方法——永续盘存法,其主要公式为

式中:Kt和Kt-1分别表示第t年与第t-1 年的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名义投资;P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表示折旧率。借鉴魏下海[16]对折旧率的衡量方法,将各个省市的实际折旧率定为5%。

3.2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lnTFP):根据标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使用上一节所提到的资本存量、不同部门劳动力投入与产出值等数据进行度量。

核心解释变量:劳动力市场扭曲(RLAB):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存在的扭曲,即农业部门相对非农部门劳动力扭曲程度。

贸易开放度(output):借鉴包群等[17]的研究,使用各个省份的进出口总额与各个省市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各省份的贸易开放程度,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控制变量:技术创新(lnpatent):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表现为创新产品的出现及产品质量的提升。使用各省份的专利申请量来表示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投资水平(assetgdp):地区投资水平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变化的因素之一,使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 的比重来进行衡量来衡量地区的投资水平。

就业薪资(lnsalary):就业薪资的增加可以强化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增加工作边际意愿,促进产业发展。使用总就业人数平均薪资来进行度量,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4 实证分析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利用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计算莫兰指数I,见表1。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各省的莫兰指数值均为正数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变化并非随机,而是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在空间上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存在集聚效应,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会对临近地区产生一定促进作用,这主要源于要素资源存在稀缺性与趋利性特征,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生产率较低的要素会自动向生产率较高、收益较大的地区流动,导致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生产率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地区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等加强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其余变量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表1 莫兰指数

4.2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用。因此根据空间滞后模型对贸易开放水平、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传统的计量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表明扩大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扭曲抑制地区发展。

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可以发现,与传统的计量模型相比修正系数有所变化,但总体符号一致。从空间自回归系数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被解释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回归结果显示贸易开放水平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不同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劳动市场扭曲要素仍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表明在考虑不同省份所处空间位置背景下,农业部门与非农部分的劳动力要素不匹配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观察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见表2 中数据,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地区生产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影响不太明显,说明相对中、西部地区来说,中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经济体制架构较为完善,且劳动力扭曲程度相对较低,对此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通过扩大地区贸易面、加强人才流动等方式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从控制变量角度看,地区专利申请量、就业人员薪资对地区发展均有着显著正面影响,表明推动地区的生产率提高与促进地区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密不可分,人才是促进地区经济水平的潜在力量,而创新是促进地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投资水平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幅度相对较慢,为保障地区长期稳定增长,还需保证资本水平的稳步提升。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2007—2019 年30 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设置空间邻接矩阵探讨贸易开放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对比传统静态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得出:①空间上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存在集聚效应,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会对临近地区产生一定正向拉动作用;②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地区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即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而地区进出口有利于地区开放,有利于地区生产率提高;③通过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在国际贸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可能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给出以下政策建议:①政府应加强各个省市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合理利用地区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着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共同发展;②劳动力市场扭曲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劳动力要素的不匹配,而缓和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主要还需依靠政府力量,降低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革户籍制度,开放劳动力市场,加速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革农地制度,提升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社会生产率;③强化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水平,积极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实现沿海地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益最大化。加快扩张内陆地区的出口规模,通过贸易自由化、贸易一体化改革等方式,有效降低国内出口企业的各项成本,从整体上维持对外贸易的平稳提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中已存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内陆地区对外出口的技术溢出影响,推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共同发展;④鼓励东部地区在先天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并通过知识、技术溢出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生产效率改善。健全市场导向,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增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有利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农业部门生产率劳动力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强化会计管理监督 促进农业部门廉政建设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