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边缘化及其化解战略*
2021-08-12莫玉芳刘桂芬
赵 云 , 莫玉芳 , 刘桂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目前,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两大挑战,即发展失衡化和发展边缘化。发展失衡化是指不同层次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失衡,其状态呈现为“金字塔”结构,其结果呈现为“马太效应”;发展边缘化是指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学校中面临被医学类专业边缘化的问题,在工作后面临被医疗类岗位边缘化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发展失衡化是内部问题,对此应该实现纵向不同层次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发展边缘化是外部问题,对此既要推动医科院校医学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的共同发展,又要推动医疗机构医疗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协同配置。本文聚焦研究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边缘化的问题,希望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提供独特分析和建议。
1 教育边缘化
1.1 教育边缘化的困境
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小型、新兴和非医学类涉医专业,在办学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边缘化。所谓边缘化,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医科院校并未获得与医学类专业同等的地位和发展资源,从而陷入“二流专业”和“落后专业”的困境。很多人将其归罪于医科院校的“傲慢与偏见”:利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利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现办学的转型升级,但是既不重视也不支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实际上边缘化有三种类型,一是本边缘化,即专业本身就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或者不符合社会的重大需求,所以被社会需求定位为弱势专业;二是被边缘化,即专业本身符合社会的重大需求,但是由于不是医科院校的主导专业而备受冷落,从应然的优质专业沦落为实然的劣质专业,从应然的强势专业沦落为实然的弱势专业;三是自边缘化,即专业本身符合社会的重大需求,而且也受到医科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但是由于专业管理者不思进取、专业教师得过且过、专业学生混等文凭,致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滞后,丧失了发展能力,错失了发展机会,从而沦落为弱势专业。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边缘化是一种普遍现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边缘化不是本边缘化,因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是社会的急需人才。因此,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边缘化主要是被边缘化或自边缘化。课题组经访谈和观察等社会调查发现,大部分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边缘化和自边缘化两者兼有之。有的医科院校,明文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边缘学科专业,地位上不予以重视、资源上不予以扶持、发展上不予以搭台,所以被边缘化;有的医科院校,从校到院到系都非常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自边缘化;有的医科院校,在被边缘化与自边缘化之间形成了一道恶性循环机制,被边缘化导致自边缘化,自边缘化加剧被边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以学校不重视为借口“破罐子破摔”,学校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拖学校发展后腿为由将其“打入冷宫”。
1.2 教育边缘化的化解
实际上,无论是被边缘化,还是自边缘化,都是不可取的。被边缘化是不可控的问题,但自边缘化是可控的问题,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必须重点治理自边缘化的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尽管发展环境不佳,但是国内仍有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迎难而上”,以勤奋的努力和智慧的巧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优质专业、强势专业。当自己变成优质专业和强势专业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会步入马太效应的发展轨道:因为优质,所以受重视,因为受重视,所以更优;因为强势,所以受支持,因为受支持,所以更强。山东省潍坊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潍坊医学院卫生管理教育始建于1985年,是山东省首家、全国第一批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启示主要有两条:一是普通院校发展也能位列全国一流,二是管理类专业发展照样超过医学类专业。
1.2.1 普通院校发展也能位列全国一流。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高歌猛进:2013年为“4★”,在355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18位;2015年达“5★”,在346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10位;2016年达“5★”,在329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7位;2017年达“5★”,在327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3位。
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启示我们,普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能办成全国一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0年该专业成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评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8年评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本科一批招生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
通常认为,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源于其独具特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卓有成效的3+1人才培养模式[1-2]。实际上,“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发展之崛起,其背后是日趋强大的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目前,该专业拥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人才博士培养项目,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单位。自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与社区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管理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题群,6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卫生政策研究室、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基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依托该专业建设。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4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3项,发表论文600余篇。
因此,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归结为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四轮驱动”。四轮不是一个“+”法(并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法(协同)的概念。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比喻[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一轮驱动(教育教学)只能跑出“乌龟”的速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两轮驱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可以跑出“兔子”的速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三轮驱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能够跑出“雄狮”的速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四轮驱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必然跑出“猎豹”的速度。
1.2.2 管理类专业发展照样超过医学类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潍坊医学院有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医学类重点学科4个,分别是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公共事业管理重点学科3个,分别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统计学、卫生管理学。一个“小专业”的重点学科数接近一群“大专业”的重点学科数,足见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发展水平之高。
在教学团队方面,潍坊医学院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包括2007年入选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2009年入选的应用心理学教学团队、2010年入选的护理人文课程教学团队、2011年入选的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2012年入选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是一个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医科院校,通常非医学类专业难以入选。而潍坊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团队”入选,足以证明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水平之高。
在教学质量工程方面,潍坊医学院有3个国家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位列其中;潍坊医学院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群位列其中;潍坊医学院有9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位列其中;潍坊医学院有2个山东省精品课程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位列其中;潍坊医学院有9个规培基地,隶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省精品课程、规培基地是一个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医科院校,通常非医学类专业难以入选。而潍坊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却占尽了所有指标,足以证明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之高。
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证明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哲学理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所以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其原因至少是四个层面的:
在学校层面,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对非医学类专业没有傲慢和偏见,在思想上对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类专业一视同仁,在资源配置上对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类专业“一碗水端平”,在发展战略上对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类专业进行协同推进,这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营造了优质的环境,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搭建了高端的平台。
在院系层面,院系管理者远见卓识:跳出了教学型高校只能教育教学的思维局限,采取了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立体式、超标准发展战略,既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教育层面,专业教师以教为志:有些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专业教师讨生活的“饭碗”,他们机械式的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被动式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求学生成才,不谋专业发展,只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求一份满意的薪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他们养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养活他们。而潍坊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却是专业教师发展的“平台”,以教为业,以教为志,以教为乐,教师们的努力成就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成就了教师们的事业,在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
在学习层面,专业学生以学为乐:有些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是学生混文凭的工具,他们学习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然后找到一份工作,无心培养自己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素质、无力培养自己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技能、无志培养自己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潍坊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却是学生成就自我的“抓手”和实现自我“支点”,绝大部分同学在学校用心修炼公共事业管理的素质、尽力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技能、有志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毕业后或考入著名大学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学识,或进政府部门从政以奉献自己的智慧,或进医疗机构从业以发挥自己的技能。
因此,只要专业师生和管理者有发展之愿、发展之力和发展之策,普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能办成全国一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能办成超过医学类专业的优势专业。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全国地方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标杆,值得兄弟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和借鉴。
2 工作边缘化
2.1 工作边缘化的现状
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边缘化不止是人才培养的边缘化。实际上,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也面临边缘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要承担“配角”功能,甚至扮演“打杂”角色,很少、很难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无论是医院行政人员还是医院主要领导基本采取任命制,任命的依据是医学技术能力,所以其来自医学类专业的多,管理类专业的少。据《中国卫生人力报告2006》[5],医院行政人员中,毕业于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占44%,毕业于管理类(管理、经济、会计、统计、法律等)占24%,其他专业和无专业者占32%;医院领导中,医院(副)院长所学专业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占76.4%),公共卫生占2.2%、卫生管理占6.6%、行政管理占6.1%、财务管理占1.1%、公共管理硕士占3.5%、其他专业占4.2%。这种角色和处境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既难成为医疗卫生制度的设计者,也难成为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者,更难成为医疗卫生制度的运行者。
2.2 工作边缘化的原因
2.2.1 医疗机构的技术本质。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技术人员主导的单位,所以管理人才边缘化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以2017年为例,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为117489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高达8988230人,管理人员仅为509093人。医院管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数的4.3%,医院管理人员与卫生技术人员人数比为1:17.65(表1)。可见,卫生技术人员“人多力量大”,管理人员必然“势单力薄”。
表1 2017年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统计(人)
2.2.2 医院管理的非职业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业化管理尚未完成。安徽医科大学的于庆华对安徽省三级医院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6](表2),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从事医院管理”和“主要从事医院管理”的比例分别为46.1%和15.2%,“医院管理和业务工作各半”和“主要从事业务”的比例分别20.2%和18.6%;12.6%的人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工作,10.0%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教学或研究生带教工作,11.8%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从事临床科研工作。可见,医院管理工作为医疗技术人员兼职仍然很普遍。医疗技术人员兼职医院管理工作与现代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趋势不符,不仅会导致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降低医院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医院管理的职业化,有待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
表2 安徽省三级医院管理人员管理投入时间情况(%)
2.2.3 医院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障碍。医疗机构尚未建立适合医院管理人才的职称体系,医院管理人员难以与医疗专业技术职务享受同等待遇。职称偏低是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与职称晋升通道狭窄相关[7]。医院管理人员可考可评的职称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档案专业人员5个系列职称(表3)。这些职称,在医疗机构,有的含金量低,如经济专业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档案专业人员,或不被认定,或不被看好;有的评审难度大,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含金量很高,但若没有科研能力和相关科研成果则无法通过评审。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职称均不带一个“医”字,在医疗卫生系统内无法与医疗专业技术职务对等,因而即使评上也难以获得对等的资源配置。
表3 医院管理人才可考可评的职称
2.2.4 高校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短视性。卫生管理人才自身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不注重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从而导致自己很难受到医疗机构的重视和重用。以2016年为例,医院管理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5.3%、有高级职称仅为10.9%(见表4)。显然,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聚集的医院,学历和职称不高的管理人员是很难受到重用的,这是人之常情,怪不得谁。对此,政府及医院应该建立“培养、评价、激励”三位一体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发展体系[8],扩宽医院管理人员继续深造的渠道、构建医院管理人员职称晋升的阶梯。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不仅要做低头拉车的“老黄牛”,还要做抬头看路的“长颈鹿”,将完成任务与发展自我进行有机结合。
表4 2016年我国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统计(%)
2.3 工作边缘化的化解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科院校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医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需求,需求大,而且入职以后前途无量,则医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有希望、有动力、有奔头;无需求,需求小,而且入职以后前途暗淡,则医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丧失希望、丧失动力、丧失奔头。显然,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边缘化,必然会对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医院管理人员的边缘化是暂时的,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目前,我国有三个利好政策有助于化解医院管理人员边缘化的问题。
2.3.1 新医改以来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超过95%(2018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必然会激发全民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和显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需求的急剧扩大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到“前线作战”,必然导致行政岗位的“后方空虚”,从而为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腾出空间。
2.3.2 近年来推行的卫生管理职称,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通道。目前,各地都在推进卫生管理专业技术职称建设和评审工作,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毕业生进医院工作后可以考或评卫生事业管理初、中、高级职称,获得管理医师职称。卫生管理职称在医疗卫生机构含金量高、认可度大,基本上与医疗专业技术职称对等。如获卫生管理职称,医院管理人员便可以获得与医疗技术人员对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配置。
2.3.3 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的经济保护膜。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还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均需要人事薪酬制度这把利剑[9];2017年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7〕10号),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大幅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势必会拉开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两种工作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拉大一方面可以推动医疗技术人员出身的医院管理人员“弃文从医”,另一方面可以阻断优秀医疗技术人员“医而优则仕[10]”的动力和条件。
2.3.4 公立医院管理职业化改革,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的制度保护膜。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饱受百姓诟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看病难”和“看病贵”本质上不是医疗技术出了问题,而是医疗制度出了问题。这必然要求改变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由专业的人员干专业工作,由专职的人员干专职工作。换句话说,医务人员只能在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之间选择一种工作。在这种“单选”职业模式下,大部分医务人员会选择医疗技术而放弃医院管理,这就为医院管理人员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可见,医院管理人员发展的形势是利好的。当然,外因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再利好的外因,如果缺乏内因的转化,无法变成医院管理人员发展的机会。一是医院管理人员要改变工作方式,从“低头拉车者”升级为“抬头看路者”,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准备好抓住机会的条件,如提升学历、晋升职称。二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进行根本性改革:①将以学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卫生事业管理学》转变为《卫生事业管理》、将《卫生经济学》转变为《卫生经济》、将《医院管理学》转变为《医院管理》,“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再如,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可能要入的领域进行领域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要进的单位进行单位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要干的工作进行工作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要上的岗位进行岗位分析,然后与学生的现有知识、素质、技能进行比对,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欠缺什么就补充什么、偏差什么就纠正什么。②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以事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通关节”才能吃得开,那么我们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务礼仪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笔杆子”才能吃得香,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强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高学历”才能被重用,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考研究生,并对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辅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高职称”才能被提拔,那么我们就应该培训学生如何申报课题、如何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一句话,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识别机会是一种大智慧,抓住机会是一种超能力,唯有系统的教育才能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识别机会的智慧和抓住机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