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岁的瞿秋白让“英特纳雄耐尔”唱响中国

2021-08-12

领导月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瞿秋白列宁俄国

李 廷

北京西部,成立于1959年的中央档案馆,藏有中共百年历史留存的大量珍贵红色档案,本期档案《国际歌》译本创作于1923年6月,16开,铅印。

——题记

这是一份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歌谱,它见证了一个年轻人热切的求索,还留下了一个百年未变的翻译习惯。

1920年冬天,21岁的瞿秋白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年前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学生的他,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知道了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政权。可在国内,隔着纱窗望晓露式的研究让这个敏感的年轻人迷惘又不甘,他总想亲眼看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能不能给困厄的中国带来希望。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晨报》决定派他为驻外记者到俄国实地考察。

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得一俄国友人的介绍,瞿秋白得以去参观他们的庆祝会,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哄然起立唱起《国际歌》,声调雄壮,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但这只是这趟旅途带给他的诸多新鲜体验之一。在莫斯科,他甚至见到了从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革命导师列宁。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子上桌上都站着人,电气照相机开时,列宁伟大的身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题词上。苏俄热火朝天的革命氛围深深感染着瞿秋白。那时俄国正在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瞿秋白目睹了在这个把《国际歌》当作国歌的新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变化。瞿秋白回忆:“二三月间,我们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啊!”旅途见闻让瞿秋白读到了书本外的“布尔什维克”,也让他坚信,共产主义能给受压迫民族带来解放和幸福。

瞿秋白

1922年底,瞿秋白在陈独秀的邀请下回国工作。此时,他不再是启程前那个懵懂的青年,中国该往何处去,他有了明确的答案。当看到劳苦工人在帝国主义的工厂里被肆意欺辱,看到人们在军阀混战的水深火热里挣扎,那首雄壮的旋律从遥远的俄国飘到了他的耳边。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上发表。歌中“International”一词,本该译作“国际”,但瞿秋白却写成“英特纳雄耐尔”,这一点,他还特别做了说明。如此翻译,歌唱时则声调相通,真是异语同声,世界大同的兆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唱出“英特纳雄耐尔”的时候,中国劳苦大众,却能和全世界的无产者们万口同声遥远共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迸发出挣断枷锁的力量——这正是瞿秋白在俄国找到的革命道路。

重返祖国,瞿秋白积极撰写文章,介绍共产国际的纲领策略,领导国内工人运动,并且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红军长征后,患有严重肺病的他留守江西,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经叛徒指认,眼前这位羸弱的书生,正是28岁即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最后唱了一次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歌毕,年仅36岁的他英勇就义。雄壮的《国际歌》是这个年轻人革命生涯的序曲,是他革命生涯的陪伴,又是他革命生涯的尾章。其后数十年,国际歌有过许多不同译本,但是瞿秋白留下的“英特纳雄耐尔”始终没变。

(摘自2021年3月11日央视新闻网)

随笔:

?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歌德

猜你喜欢

瞿秋白列宁俄国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七颗钻石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